近日,兰州大学传来喜讯,该校环境考古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Nature》上发表了关于白石崖溶洞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的第一作者夏欢博士后,在论文发表后短短一周内,便被确认人才引进至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即将成为该学院的一名教授。
据悉,夏欢博士后于今年7月3日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白石崖溶洞中、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策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白石崖溶洞晚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活动提供了人类化石证据,将丹尼索瓦人生存时间延至距今4.8万至3.2万年,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夏欢博士后表示,自己能够快速晋升为教授,得益于兰州大学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所在团队的支持。她透露,在读博士期间,便被团队派往国外学习先进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白石崖溶洞遗址的研究中。
夏欢所在的科研团队氛围浓厚,成员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她表示,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来自于其他人的热心帮助,共同攻克难题。正是这样一个正能量的环境,催生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兰州大学通过建立人才发现培育机制、畅通博士后晋升渠道等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前来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夏欢博士后的快速晋升,正是该校人才引进政策的一个成功案例。
个人事迹
初悉“任务”之时,不禁让人回想起高中时面对命题作文的迷茫,无论是字数还是格调的要求,对我而言,略有些难为,于是乎便成了打开word却不知如何下笔的窘境。回忆起自己自入学起的短短数年,仔细思索与自我审视,终得出如下结论:本人年方27,苦学至今,满打满算也仅是一个平平无奇且努力挣扎于达到毕业条件的在读博士生,如我这般,高校之中,比比皆是。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大抵是得益于我的幸运吧。有幸加入一个优秀的团队,遇见优秀的导师们,认识优秀的同门,总之,所获种种皆出师门。
因为对人类演化的好奇和对考古学的兴趣,大三时期便申请进入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攻读硕士学位,在陈发虎老师与张东菊老师指导下,于2015年起开启了自己旧石器考古学的学习生涯。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是陈发虎老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组建,团队研究方向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历史时期环境考古,并在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与动力、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和人群交流历史、丝路文明演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借助如此优秀团队的科研平台,本人也有了更多机会能参与重大研究课题。2016年,本人有幸参与了夏河人化石研究项目,贡献不多,但在此过程中学习了很多,相关成果于2019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期刊(题为“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正如文章刚出时,各项新闻所说夏河人化石目前是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此前在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古人类化石及最早人类活动证据,此项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丹尼索瓦人的体质形态特征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分布、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等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众所周知,青藏高原由于地理环境的极端性和特殊性,对区域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以及理解极端环境下的人类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而夏河人的重大发现仅仅是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活动历史研究的开端。对夏河人出土地-白石崖溶洞的深入研究则是我们团队另一项重要课题,在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连续两年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在白石崖溶洞完成了2次正式考古发掘,零下数十度的寒冷并未熄灭我们对考古的热情,而我们也在艰苦的发掘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包括丰富的考古遗存与沉积物样品以及团队的凝聚力,为团队此后的研究提高了珍贵的材料。初步成果于2020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期刊(题为“Denisovan DNA in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from Baishiya Karst Cave on the Tibetan Plateau”),本人也有幸成为作者之一。此项成果的重要意义也有相关新闻报道,此处不再赘述。通过参与团队的重大课题,不仅开阔了个人的科研视野,也提高了自身的学术素养。在陈老师与张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基于团队成员发掘所获取的珍贵考古材料,本人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与研究内容得以明确。而后在国外的联合培养的学习生涯中,也获得国外合作团队——德国马普人类进化研究所人类进化系主任Jean-Jacques Hublin教授团队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Frido Welker副教授团队的帮助与支持,包括对我蹩脚口语的包容与鼓励以及帮助我能够快速适应国外陌生的环境。以上种种都推动着我在学术这条道路上前进的步伐。虽然前路依旧漫长,但他们让我看到了光明与希望。
如上所述,本人此次申请国家奖学金所列的各项成果,都包含了团队所有成员的心血与努力。我始终相信换作另一个学生在如此优秀导师小组与优秀团队的帮助下,他/她必然比我做的更好。而我所能做的,只有怀抱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不负期待,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此外,我也要感谢党与国家的培养与支持,让我远在异国也能安心求学,希望未来能依此无用之身,但行有用之事;也感谢一直牵挂我的家人与朋友,我在外一切安心,不必担心,期待来年回国之后的相聚!
夏欢
2021/11/15写于德国莱比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