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刷到一个大学生发的帖子:一个00后大学生回家贴春联,写的是“今天开心,明天就算了”。
说实话,我先是笑出了声,又陷入了沉思。
作为一个看着80后与90后逐渐长大,如今又在教导00后的老师,我猛然察觉:这不单是一个玩笑,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现象。
▽
2024年春节,我们学校办了个“写春联”活动。
结果,你猜怎么着?
一半学生在手机上搜索“春联大全”,另一半则直接将网络流行语搬用到上面。
最绝的是,有个学生写了"早睡早起我不干,熬夜打游戏我爱玩"。
当时我就想说:兄弟,这是春联,不是朋友圈啊!
但转念一想:我们这代人,不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吗?
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回家过年,爸妈也让我写春联。
我提笔踌躇半天,最后还是找同学代笔。
说白了,我们那时候也不怎么懂传统文化。
所以,与其批评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传统,不如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个原因:表达方式变了。
现在的年轻人,用表情包交流,用段子说话,用梗来调侃。
这是他们的语言习惯。
春联对他们来说,可能就像我们当年面对文言文一样陌生。
你说“福满乾坤”,在他们看来或许比不上“干饭人干饭魂”那样显得实在。
你说"五福临门",他们或许觉得"摸鱼带薪过大年"更有代入感。
第二个原因:价值观不同了。
我们那代人过年,讲究“红”“火”两字相叠,寓意“红红火火”;也讲究“福”“气”满溢象征“福气满满”。
但00后们呢?
他们更在乎真实,也更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今天开心,明天就算了",这哪是什么春联啊?
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吗?
活在当下,不给自己太大压力。
第三个原因:教育方式变了。
现在的教育,更强调创新思维,也更鼓励表达自我。
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春联,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成果的体现。
但问题来了:创新就能为所欲为吗?传统就该被颠覆吗?
显然不是。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常与学生们探讨这个问题。
我告诉他们: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做出新的诠释。
就拿春联来说,你可以把内容写得有趣一点,但基本的对仗、平仄总得讲究吧?你可以表达当代人的生活,但过年的喜庆祥和总得体现吧?
▽
所以面对00后的"奇葩"春联,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
1、别着急批评。
年轻人,爱闹腾很正常。
与其生气,不如与他们聊一聊,弄清楚他们为何要如此写。
说不定,你还能从中学到点新东西。
2、做好榜样。
与其说教,不如身体力行。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创作春联,在书写的时候,边聊天边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
3、学会包容。
文化在发展,语言在进化,表达方式也在变化。
只要不违背基本价值观,适当的创新未必是坏事。
▽
前两天,我和一个学生聊天。
他说:老师,其实我们也想学习传统文化,但感觉太遥远了。
这句话让我深思,也许问题不在于年轻人不愿学,而在于我们没找对方法教。
所以,与其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传统,不如想想:我们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些什么?
毕竟,文化传承是一场接力赛。
前人把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我们既不能把它扔了,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而是要把它传承下去,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这个春节,当你看到那些“特别”的春联时,别慌、别气。
那或许是新一代人对传统的另一种诠释,也是文化传承路上的一个有趣注脚。
毕竟,过年最重要的,不就是开开心心吗?
至于那位写"今天开心,明天就算了"的同学,我想对他说:明天的事,今天也得想想啊!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倡导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内容素材、图片均来源真实网络事件,如涉及版权、人物侵权等,请及时联系我,将第一时间修改完善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