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Letters:基于准连续域束缚态的广义Kerker效应

文摘   2024-12-26 17:45   江苏  


欢迎课题组投递中文宣传稿,投稿方式见文末


导读

近日,江南大学理学院桑田教授课题组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林研究员等人研究了硅基超构表面中准连续域束缚态诱导的广义Kerker效应,并在实验中观测。准连续域束缚态丰富的多极子共振模式可以为定制化的广义Kerker效应提供新途径,这对功能化的纳米光子器件研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Observation of the generalized Kerker effect mediated by quasi-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tters)。

研究亮点

Kerker效应是1983M. Kerker等人发现的一种特殊散射现象,现象上表现为前向或背向抑制的定向光散射,其物理机制源于电偶极子(ED)模式和磁偶极子(MD)模式之间的相消干涉。近年来,Kerker效应的概念得到了推广和拓展,其共振模式也由最初的EDMD模式,扩展到诸如电四极子(EQ)、磁四极子(MQ)、环形偶极子(TD)等高阶模式,包含高阶极子模式的Kerker效应被称为广义Kerker效应(GKE)。GKE在微纳光学系统中广泛存在,在定向散射、光场调控、高次谐波激发、偏振态控制、光吸收增强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入射角是调控光传输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改变入射角来实现GKE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由于高阶极子模式通常难以激发,它对远场散射的贡献通常弱于低阶的EDMD,并且高阶极子模式往往对入射角变化更敏感,因此如何在斜入射条件实现GKE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准连续域束缚态(QBIC)仅通过打破结构对称性或改变入射角,就可以在超构表面上激发出EDMDTDMQ等高鲁棒性的多极子模式。通过调控QBIC丰富的多极子共振模式,可以实现诸如GKE等与多极子模式相关的新现象和新应用。

1. 硅基超构表面及其能带特性

研究使用TE偏振光照射方形纳米孔阵列组成的硅基超构表面,衬底为SiO2(图1a)。面内电场占主导地位的 TE -like模式:TEATEB TEC 带为所研究的能带(图1b)。TEA TEB 是对称保护(SPBIC,它们在Γ点具有无限品质(Q)因子,而 TEC则对应于低 Q 的泄露模式共振(LMR)(图1c)。Γ点的TEATEB的场分布被完美地局域在超构表面内,而Γ点的TEC电场在空气和衬底中都存在辐射(图1d)。在动量空间Γ点处TEATEB拓扑电荷分别为+1-1,它们的远场偏振态不同(图1e1f)。

2. 硅基超构表面的光谱响应

随着入射角的增加,TEATEBTEC模式的共振会被激发(图2a)。为了清楚地显示共振模式在超构表面光谱中的位置,透射响应以对数尺度表示(图2b),可以看出,随着入射角的增大,TEAQBIC#1共振发生了轻微的红移,并且由于SP-BIC的特性,其带宽也增加了,而 TEBQBIC#2共振表现为杂化模式,因为它与低q LMR在斜入射下相互作用,并θ=8°处出现了有趣的共振消失现象。正入射时,低QLMR被激发,通过对数尺度的透射响应可以清楚地识别出LMR的准确共振位置(1552.3nm)(图2c)。入射光偏离正入射,两个暗SP-BIC模式的辐射通道被打开,并且由于入射角扰动较小,两共振的Q因子较高(图2d)。如果继续增大入射角,QBIC#2LMR会相互接近,在1543.5 nm处由于Kerkerθ=8°处的光谱重叠而合并为QBIC#2&LMR杂化模式(图2e2f)。

3. 硅基超构表面的多极子模式特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两个QBIC的共振机制,特别是在θ=8°处消失的QBIC#2,计算了多极子模式的远场散射和相位分布。QBIC#1QBIC#2θ=4°处的共振分别由MQMQ- MD杂化模式主导(图3a3b)。然而,尽管QBIC#1QBIC#2θ=8°时的主导模式相同,但在θ=8°时,MQ-MD杂化模式的增强幅度相等,但相位差相反(Δφ)(图3c3d)。因此,由于MQMD模式的完全相消干涉,导致QBIC#2的共振在Kerker角处消失。QBIC#1的电场增强产生了四个热点,磁场也得到了增强,验证QBIC#1的共振由MQ模式主导(图3e)。QBIC#2除了与MQ模式相似的场分布外,还存在额外的MD模式,表现为MQ-MD模式杂化的场分布特性(图3f)。

4. 实验样品及其测试光路

实验中采用电子束光刻(EBL)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工艺,在340 nm厚的绝缘硅片(SOI)晶圆上制备了尺寸约为200×200 μm2的硅基超构表面样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制造器件的几何参数,器件的俯视图和侧视图SEM图像(图4a-c)。工作波段在电信S+C波段的可调谐激光首先通过Y偏振片,然后由透镜(L1)通过分束器(BS)聚焦到10倍物镜的后焦平面上。通过在xoy平面上移动L1来控制激光在样品上的入射角,反射光被该共聚焦装置的同一物镜收集,并使用翻转反射镜切换CCD或光谱仪的光线。X偏振片用来阻挡反射光(Y偏振),通过抑制背景反射有效提高共振信号光强度。

5. 实验测试的角反射光谱演化特性

θ=0°时,BIC不能被激发;θ增加到1.6°时,BIC转变为QBIC,激发共振的Q因子为2060.8;继续增加到θ=QBIC#1的共振变宽,Q因子从2060.8降低到542.1,表现出SP-QBIC的特性(图5a)。然而QBIC#2随着入射角的增加共振强度逐渐减弱,在θ= 8°左右共振趋于消失,这正是由GKE造成的(图5b)。随着入射角的变化,QBIC#1的共振波长相对稳定,这与模拟结果很吻合;QBIC#1Q因子随θ的增大而急剧下降,这与模拟结果一致(图5c)。QBIC#2的共振波长和Q因子表现出与QBIC#1相似的特性,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也吻合较好(图5d)。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提出基于QBIC实现GKE的方法,并采用硅基超构表面实现斜入射条件下GKE的观测。通过将QBIC态与入射角调控相结合,为实现GKE及其相关应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这不仅揭示了超构表面中Kerker效应动态控制的新机制,而且为纳米光子器件的多功能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江南大学桑田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李林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景泽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其他具有突出贡献的作者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黄陆军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李双利,江南大学王跃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欧阳思远、陆钧剑。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375113, 12274134, 1219225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金(2023ZKZD35),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4GZKF15)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4c05421


——由课题组供稿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后台联系,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所有来稿文责自负,两江仅作分享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请联系下方微信号。

两江科技评论
聚焦“光声力热”超构材料、凝聚态物理、生物医学、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科研人便捷的交流平台,发布优质新鲜的科研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