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类似于我国和日韩等东亚国家选出年度汉字一样,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编委会每年也会选出一个年度词汇,不仅指其本年度在英语世界中被广泛使用,还体现了该年度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社会风潮。2024年,他们选出的词汇是:Brain rot,可理解为脑腐蚀,脑腐化或者脑退化。该词汇最早出现在1845年美国作家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中,当时他用这个词来描述人们一味追逐各种小报的猎奇文章而放弃自我探寻生活和自然的现象,不得不说,这个词在近两百年后依然极具生命力,因为现在的人们可能在”Brain rot“的路上走得更远了。
图源:pixabay.com
“Brain rot”被定义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认知能力的衰退,原因则是过度消费互联网中碎片化和无脑爽的内容所产生的影响。牛津语言公司的总裁 Casper Grathwohl 表示,Brain rot在一年之內使用率提升了230%,在37000份问卷中获得了最高的票数,既反映了人们对于现状的感受,也蕴含着积极的意义: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此产生了焦虑同时也带来了反思,这正代表了一种转变的开始。
对这种”脑腐蚀“的担忧并非是语言学家的杞人忧天,而是得到了生理学家和医学专家的一致认可。过去十多年的数十项科学研究表明,消费过多的垃圾内容(包括夸张的新闻、阴谋论和空洞的娱乐)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大脑灰质减少、注意力时间缩短、削弱记忆力并扭曲核心认知功能。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研究员 Michoel Moshel 认为,这类让人停不下来的消费性内容利用了大脑好奇心本能,尤其是对负面新闻和猎奇内容的天然兴趣,同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奖赏机制,减弱了冲动控制,从而诱使人们不由自主的不停的消费这些内容,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结果就是许多人刷手机长达几个小时而毫无感觉。
图源:Basak Gurbuz Derman
但是这种持续性并不代表人们专注于某一件事,相反,更普遍的现象是手机刷了很久,但是每个新闻、帖子或者短视频都不超过十几秒甚至几秒钟,几小时之内人们好像见识了太多的新奇内容,但事后却什么都想不起来。马德里拉巴斯医院的临床心理学家 Eduardo Fernández Jiménez 表示,大脑会激活不同的神经网络来管理不同类型的注意力,而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对于人们完成复杂任务至关重要,比如学习新知识或者技能,而不断变化的外在刺激信息会大大降低注意力持续的时间。
这种损害并不是用心理量表或者问卷调查来描述的那种变化,甚至可能是肉眼可见的解剖学改变。Michoel Moshel 回顾了 27 项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很多变化与酒精和药物成瘾的影响类似,过度使用互联网与大脑前额叶区域灰质的减少有关——该区域负责解决问题、情绪调节、记忆和冲动控制。尤其是对青少年影响更大,神经解剖学变化与身份形成和社会认知等过程的中断相吻合,而这种中断带来的发展不完全可能会促使他们消费更多的垃圾内容,让情况更加恶化。
图源:pixabay.com
有一些比较普遍的迹象代表你可能必须警惕自己的行为了,比如起床后、睡觉前或夜间醒来时马上打开手机;在做其他活动(如吃饭、散步或与他人面对面交谈)时毫无预兆的掏出手机打开软件;或反复查看社交媒体上的新通知或回复,不能忍受任何小数字或者红点提示的存在,必须消灭它。还有一个明显的信号是,手机有电但是没网或者网速很慢,就马上会引起烦躁、紧张或者沮丧。
有趣的是,类似的问题二十年前就曾引起科学家的关注,2005 年,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电子邮件对智商构成威胁”的文章。文章报道说,伦敦大学的一组科学家调查了信息不断涌入对大脑的影响。在进行了 80 项临床试验后,他们发现每天使用电子邮件和手机的参与者智商平均下降了 10 分。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这种对注意力的持续需求比吸食大麻更有害。
如何缓解甚至是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呢?可能答案就在创造了这个词的著作《瓦尔登湖》里:作者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畔,尽量远离城市,尝试学习最基础的谋生活动,用最简单的交换维持了最简朴的生活,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坐在湖畔的草地或者树林中,仰望星空,观照自然。
图源:pixabay.com
他在书中写道:“牛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晚风吹起来的微波是谈不上什么风暴”。虽然是半隐居状态,但是作者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作者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一起交换生活的意见,因为作者认为来到这个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
亲近自然,简单生活,面对面与人交流,“药方”可能就这么简单。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