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让气候“成气候” 鸭先知文化节,一场气候行动者们的聚会。
多元的案例展示、互动体验、跨界的对话,共同寻找气候行动的无限可能,一起探索更具希望的气候未来将如何抵达。
只有更多人的参与讨论和行动,才是气候“成气候”的关键时刻。
古诗有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在气候行动中“鸭先知”更象征了那些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并立志为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人们。
让气候“成气候”是第一届鸭先知文化节的主题。这个灵感来自于绿色和平的好友、建筑师何志森在一次活动中的发言:我离“气候”最近的一次就是家里人说我成不了”气候“。这启发了我们,在让更多公众意识到气候变化紧急性的路上,气候还需更成“气候”。
本次文化节,我们将邀请建筑师、策展人何志森来到现场,和我们一起聊聊如何想象个体、社区、空间与环境的联结。同时我们也邀请到明日之路的创始人Jing,为我们带来她的"明日之食:可持续餐盘设计工作坊。"
你可有注意过城市中的植物?它们长在小区的花坛里、马路边、屋檐下、阳台上,还有各种你习以为常,又常常忽视的地方。它们有些被精心照护,有些被遗弃在垃圾堆,还有些独自枯荣,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却有截然不同的境遇。
在本次鸭先知文化节中,建筑师何志森和纪录片作者、地方知识整理者杨青将一起带我们走进枯草花园。透过寻找和剖析一棵枯萎的植物背后的故事,探索被忽视的“附近”,重新关注与理解我们在气候危机下的共同生活。
碎布花园/ ©耋小惠, 吴涛
何志森
建筑师、策展人和教育者,是著名跨界创新组织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何志森的建筑学实践里,往往从最普通的人和最简单的物件开始,通过剖析人与物件、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带来有意思的改变。他的实践案例里,利用江边的垃圾桶作为可移动家具来激发社区活力;在美术馆和菜市场之间简单地开一扇窗,打破艺术和平凡生活之间的边界。同时,何志森强调记录的力量,无论是日常生活的观察,还是城市设计、气候危机这样的大话题,记录是最简单但也最重要的事情,长期观察与记录的积累,是行动可以怎么发生的起点。
对谈嘉宾
杨青
文字与影像作者、地方知识整理者。历任《生态经济》编辑部主任、《人与自然》执行主编。另外,杨青也有影像实践,他参与共创了昆明电影学习小组,参与“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工作,举办云之南公益影像。他敏锐的观察,与细腻的文字和影像,从诗歌到口述史,都收获自所生活的西南山地。山地有立体、丰富的生态,同时也极为脆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大,气温上升幅度最高。山地的异质文化与多元农作,不仅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也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独特智慧,展示出韧性、适应性和未来性。他的《流动的山地智慧——金沙江纳西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之道》《地方知识应对气候变化——云南社会组织社区行动案例》《山河影——金沙江中下游流域环境笔记》等研究,以及《回去》《入地记》《石头城宣言》等多部纪录片,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独立的观察、思考与书写。
明日之路倡导的可持续理念是:我们的健康与地球的健康息息相关。让自己吃得好,也能拯救地球,改变未来!同时,在明日之路发起人Jing的观察里:小小的餐盘背后,透露着我们每个人和事物、人物、文化、生活方式的链接。
可持续“餐盘计划”工作坊是明日之路发起的公众互动体验项目。工作坊将在可持续食物知识分享环节后,邀请参与者完成个人独创手绘“餐盘”作品,希望每个人能透过餐盘,重新理解现在的食物系统在如何运作,同时想象未来的食物系统如何更可持续。
画餐盘是第一步,工作坊还将组织分享环节,倾听每一个餐盘背后的故事,给每一位参与者一个重新认识食物、未来改变餐盘食物构成的机会。
活动环节
主题介绍:在复杂的农业生计话题下,气候变化意味着什么
绘制餐盘
餐盘故事交流:一起重新认识食物,改变未来的餐盘食物构成
可持续餐盘设计/ ©明日之路
Jing
“明日之路”可持续食物行动小组的发起人,探索解困式报道的前媒体人。用播客、影像、写作等传播方式记录环境、气候及可持续议题,用普通人的行动探索可持续食物及可持续生活。在鸭先知行动者故事采访里,她和我们分享了“好好吃饭和气候变化的关系”。透过每个人的餐盘,她带领大家剖析食物与人、环境、生活之间的链接。在近百期的餐盘工作坊里,Jing印象最深的是她影响不同参与者,尤其是自家家人的过程,行动“成气候”也是她继续行动的动力。
一起做比自己更大的事,2024属于气候行动者的“鸭先知文化节”等你报名:
*回复“文化节”,查看完整活动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