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理解气候变化?当冰川消融、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危机几乎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普通人在日常的琐碎和宏大的危机之间该如何自处?
五月中旬,绿色和平与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联合主办了首届鸭先知文化节,其中的三大深度工作坊让我们通过食物、桌游和城市植物透析气候变化的因果,并从观察、思考自己的生活入手,尝试与自然、与附近建立新的关系。
可持续餐盘工作坊:
气候行动从吃开始
© Greenpeace
左右滑动,查看现场更多精彩图片
你今天吃了什么?
是学校或单位的食堂、常吃的那家外卖,还是亲自下厨烹饪的一顿美味?在5月18日的可持续餐盘工作坊上,大家拿出手中的第一个餐盘,画下了自己日常的饮食。有人坦言繁忙的工作中离不开外卖快餐的方便快捷;也有人表示重视每一顿饭,致力于让自己吃得健康开心;还有人分享了与食物有关的工作生活点滴……
这个再日常不过的问题背后,蕴藏了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你的食物来自哪里、它如何被生产出来、你可以怎样去消费它、吃完了又如何处理等等。从当下的饮食现状与困境出发,工作坊导师Jing向大家介绍了可持续食物体系的概念,并分别展示体系中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消耗与浪费。食物体系一方面为气候变化贡献了大量碳排,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正在日渐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中愈发脆弱:比如,极端干旱天气正在让可可豆的供应岌岌可危,49%至70%的葡萄酒产区将面临无法生存的“重大”风险……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左右滑动,查看现场更多精彩图片
决定今天吃什么,看似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事实上是宏观系统的微观映射,这也恰恰是我们介入如气候变化这样看似遥远的时代命题的入口。在此基础上,Jing向大家介绍如何通过食物开展气候行动:从好好吃饭做起,关心食物从哪里来,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避免浪费等等。我们身边其实也并不缺乏榜样:熟知食材、勤俭节约的长辈和充满循环再生可能性的自然,都是可以学习的对象。
在工作坊的最后,Jing邀请大家再次拿起画笔,在第二个餐盘上画下自己未来的食谱。结合刚才对可持续食物系统的学习,大家开始展望更加可持续的饮食方式:有人描绘了一片食物森林,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自己的食物系统;有人将原先食谱中的快乐气泡水换成了白开水,从小处开始改变……不论是对食物系统的重新设想,还是对个人饮食的调整优化,都呈现出参与者们对人与食物之间链接的再观察、再思考,与再想象。
桌游卡牌共创工作坊:
玩出来的气候行动
© Greenpeace
非洲大象可能因为喝水而死亡?亚马孙雨林竟是碳排大户?传承千年的农业生产经验或将不再适用?在《地球号!宇宙飞船》桌游活动的热身环节,一个个挑战常识的命题卡片出现在眼前,玩家们在惊讶之余绞尽脑汁、热烈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出唯一或唯二错误的卡片。每轮头脑风暴结束后,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资深研究员李朝都会结合科学知识和真实的新闻事件对其中有争议的卡片做出解释。参与者们于是意识到,这些看似“魔幻”的描述,居然真的在现实中发生着……
然而,更加“魔幻”的,还在后面。
在桌游体验环节,四人一组搭建的“地球号”宇宙飞船正在前往火星的路途上,他们将遭遇仿生人商队,受到等离子体流的冲击,需要考虑要不要用生态舱建养猪场,能源矿石场的开发权卖给谁……四位玩家分别扮演经济、舒适、环境和文明部长的角色,每一次决策都将对“地球号”飞船这四个维度的状态造成影响。面对各类突发事件,部长们紧张地讨论着:各部门有着各自的利益考量,同时又是一条线上的蚂蚱——一旦其中一个部门分数归零,飞船就将无以为继。
这个大型的博弈系统包罗万象,从宇宙空间、外星生物,到科技进步、社会演化,从脑洞大开的科幻情节,到金钱与正义相较量的社会矛盾。参与者们愈发深刻地体会到,为了维持飞船的平安运行,有时不得不做出违背自身立场的选择——没有完美的决策,只有为共同目标权衡妥协。而大家也会发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飞船居民们所面临的困境仍然是老生常谈的那些,它们只是换上了更具科幻色彩的面貌。即使是在充满想象和未知的外太空,人类最大的敌人依然是自己本身;从地球到宇宙,人类发展面临的矛盾根源是一致的。
《地球号!宇宙飞船》桌游体验 / © Greenpeace
左右滑动,查看现场更多精彩图片
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桌游主创Vincent也邀请大家从游戏玩家转换成游戏设计师,去创想属于自己的议题卡牌。参与者们每人拿到了一张空白的桌游卡片,试着用桌游的思路去转化自己对社会、自然的观察思考。有人紧跟潮流,提出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和环境是福是祸;也有人畅想政策提案,探讨饮食干预对居民福祉的复杂影响……这些灵感,也许就将出现在更新版的《地球号!》桌游当中。
共建枯草花园分享会:
合作+好故事=气候行动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左右滑动,查看现场更多精彩图片
一盆植物的逝去与重生,引发了何志森对城市中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我们的命运和植物有什么不一样?不同生命之间该如何连接?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
基于这样的思考,何志森发起了一场工作坊,透过寻找和解剖死去的植物来探讨当下的气候变化、被漠视的生命、消失的附近、阶层的固化,以及在宏大叙事下个体的微观视角。5月19日下午,30名学员们带着他们的作品来到鸭先知文化节现场,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展览:枯草花园。
何志森邀请在场的观众们走上前来观察,学员们则在各自的作品旁进行介绍。正如何志森在工作坊开场时所说,“植物是一个引出他者故事的钩子”,围绕一整个枯草花园,牵引出了30个故事:咖啡店送给老奶奶的郁金香,最后长出了稻穗;热爱生活的戴大叔和他院里的盆栽一同来到现场;山野核桃树的背后藏着一个村庄的兴衰历史……
除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许多作品的创意也让人眼前一亮:干花装点的二手黑裙、植物的X光片、种子标本、基于村镇访谈创作的漫画册等等,观众们一面讶异于作者的脑洞,一面跟着作者的创作思路一起重新检视植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
干花装点的二手裙/ © Greenpeace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整场工作坊的命题。工作坊上有人感慨:之所以去关心植物,并非出于崇高的责任感,而恰恰是因为“可惜”“舍不得”这样朴素的情感。这样的通感、共情的本能,构筑了我们与自然、与他者连接的基础。理解气候变化亦如是,我们并不一定要掌握高深的知识抑或硬核的技术;我们个人对气温、降雨变化的真实感受、想要尽可能守护生活的愿望,以及开始做事的勇气,就是气候行动的第一步。
© Greenpeace
小到下一顿饭的荤素搭配,大到虚拟世界中宇宙飞船的部门决策;日常如一株盆栽的生死存亡,科幻如外星采矿的利弊权衡……
今天,气候变化早已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学科范畴的研究议题,已经走进了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所观察、感受到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各行各业的人们正在行动。行动,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留言告诉我们,
你还有什么别样的气候行动方案。
和我们一起,用行动带来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