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杭州市电魂自在里文化空间正在举办一场不太 “传统” 的气候行动主题展。展览里没有一张气候相关的图片,有的是十二张醒目的脸庞。不管是聚光灯前的演员、胡同里的退休阿姨,还是面对各种状况临危不乱的灾害响应和救援专家,他们都共享着一个身份——气候行动者。
人与自然的命题抽象而遥远,但他们把答案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落地有声。他们的故事被分块打印在废弃的打印纸上,拼接成为整体,吸引着我们去探索“什么是气候行动”的完整图像。
金玉已退休多年。年轻时,她进修过日语,从事过服装进出口,走访过很多国家。凡是看过金玉当年照片的人,无不感叹“好美好潮”。早些时候,退休的落差,让她“总想找点事做”。
金玉以织毛线见长。从“有机农夫市集”收的二手毛线,一团团地,将家中一角堆得满满当当。金玉的织物不仅美观大方,更充满新意。慢慢地,她成了口口相传的“毛线大咖”。后来,金玉主动加入了“毛线复活团”组织的公益活动,三年间,为西藏日喀则十几所学校的孩子们织了几百套帽子和围巾。
金玉还给大树织毛衣。她作为主创团队成员,参与了北京龙潭中湖公园的“树衣”设计。金玉认为,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树也是;人需要被照顾,树也需要。穿上五彩外衣的大树神采奕奕,新奇的造型,成为了园中焦点,“大树们一般都默默地站在那里,陪伴游人,这回终于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做了这么多“新”衣服送出去,金玉却坚持十多年未购新衣。过去物质匮乏,好衣服特别珍贵,她能清楚地记得几十年前在哪里、买哪件衣服、花多少钱。现在,即便快时尚盛行,金玉依旧珍视每件衣物的故事和价值。旧物循环、万物新生,“别人不合适的,可能对我来说刚好。”
2009年西南旱灾,大兵负责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洞穴中寻找地下水。那时,他刚学会SRT绳索技术,第一次亲眼见到超大规模的洞穴世界——洞穴与外界连通较差,里面的生态很封闭,平衡特别容易被破坏。大兵深知洞穴环境的脆弱,因此,除救援装备外,他每次进洞时定会带个5、6升的桶。他说:“我们所产生所有垃圾,都要装好带走。” 最长一次,大兵在洞里待了两天一夜。
大兵在救援行动中,不仅救过灾难中受困群众,也参与过野外遇险者的救助。因此他认为,救援不是靠悲天悯人,不是靠一腔热血。从重要程度来看,经验大于技术,再大于热情。大兵持续见证着人类的渺小,他很不赞同“人定胜天”这句话。但有一件事,他从洞穴救援带到生活中,并一直坚持,那就是所到之处不留下任何垃圾,他认为这是人对环境能做到的最基本的尊重和改变。
大学期间,忻皓在老师帮助下,创办了环保机构“绿色浙江”。陆陆续续地,忻皓设立了互动平台,号召大家拍照上传污染点,在科技加持下形成了证据数据库;他组建了环境观察队伍,最终这支队伍演变成杭州市的民间“河长”,直接参与到河道的监督和治理。
一直陪伴忻皓和机构的支持者们,大多是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普通人。忻皓相信“人”的力量,越靠近生活,这股力量越强。忻皓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超市收银员。她在顾客拒绝使用塑料袋后开始学习环境知识、自制布袋发放给顾客。
忻皓曾被两次授旗,一次是环浙骑行出发,一次是成为杭州民间“河长”,为他授旗的人,是时任浙江省环保局局长和时任杭州市市长,虽然相隔14年,但竟是同一个人。环保行动是个圆,把有愿望的人连接在一起。
二十四年后的今天,忻皓的同事再一次骑上自行车环行整个浙江。如今,河流不再被当成下水道,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这个圆,是个越来越好的圆,向更美好的生活扩展。
青川以前学的是国画。2014年,为给孩子做一本纪念册,她新学了水彩,并因一本名为《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中所展示的植物构造解剖,走进了植物的微观世界。
青川家前院有个花园,种着好多花,是她最常观察自然的地方。她看见绽放的花朵,叶片上的昆虫,还有藏在土壤中的甲虫。
她的作品,也随着这些逐渐“看见”的探索而变化着。青川一开始想把动植物的外形画得惟妙惟肖;后来,她慢慢加入“科学生物绘画”的剖析视角,尽量准确地描绘动植物;再往后,她又通过线条来抽象地描述自己与自然万物“交互”的感受。
“很多人去看艺术作品,其实是去看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青川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扩宽了她看待世界的视野,而她的作品,则进一步为观众提供更多视角。
今年冬天,铁丐花14天独自穿越了八大江河的源头。冬天的无人区,有时连空气都是白色的,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见,铁丐不得不寻求当地牧民的帮助。他非常佩服当地牧民的智慧,能够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外面跑得多了,什么样的极端天气都遇到过,铁丐常感叹自己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尊敬大自然,大自然才会接受你,让你安全地回来。”
这些年,铁丐一直坚持探索并记录冰川和江河,“原先只知道拍景色的险峻与震撼,具体这个地貌为什么难得,最应该体现什么,其实是不懂的”。他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他知道了冰山会移动,冰川上也有河流。
铁丐想用漂流的方式再走一遍江河源头,去到开车或徒步无法涉足的地方。作为前辈,他有使命去突破别人做不到的事,也希望能透过图片和视频,将自然带给他的震撼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海鲜的主业是视频制作,副业是桌游设计。但据他说,副业正偷偷抢占主业的分量。
一款桌游,其逻辑推演的基础来自于生活经验。海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环节,不能脱离自然,他做的桌游,也常以自然元素为线索展开。
“别看桌游呈现的是一套规则、几张卡牌。但玩家在几十分钟里内经历的,其实是创作者一系列思考的精华。”海鲜介绍。他和近十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主创成员一起,通过《地球号!宇宙飞船》桌游,构建一个平视的体验,帮助玩家代入“仅存人类”的身份,进入太空寻找新家园——《地球号!》里的每张卡牌,都是地球所面临问题的真实映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和输赢,而在合作和探讨中,共同寻找经济、舒适、环境和文明之间微妙的平衡。
海鲜带着这款“不传统”的桌游参加过不少线下展会。他遭遇过明确的拒绝,理由是玩家倾向于竞技性或娱乐性更强的产品,但他也收到了备受鼓舞的反馈,比如,听到玩家高呼“我们终于到新家园了”。
大地球,小人物。环境保护关乎每个人的当下和未来,在探讨环境问题时,我们往往需要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因为我们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就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让自然有了更美好的可能。未来也因此有了更具体的形象。
摄影师:许闯
撰文:张芷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