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 西藏嘎拉村: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民生   2024-12-23 07:01   云南  



□ 中国民族报编写组


     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在西藏考察时的讲话


嘎拉村坐落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美丽的尼洋河畔,村里桃林总面积超过500亩,其中野桃林270余亩,已有上百年历史。


俯瞰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  普布扎西摄


春天,是嘎拉村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桃花次第开放。这也是嘎拉村一年中的旅游旺季,村里至今已举办了19届桃花旅游文化节,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


桃花旅游文化节已成为嘎拉村一张亮丽的名片。张汝锋摄


好山好水好风景,毗邻318国道,还拥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嘎拉村有着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们的日子却过得并不如意。

上世纪80年代,嘎拉村村民大多依靠在山沟里伐木维持生计。“以前每到冬天,家家上山砍树,既当柴火,也能卖钱。”村民达瓦坚参记得,父亲过去住在深山里,辛苦一个冬天也就挣个千把块钱。长年累月的粗放式发展,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林业改革,伐木被禁止,村民们从伐木向护林转变。嘎拉村1200多棵古桃树被分到各家各户,村里统一组织施肥、养护等。曾经的伐木人变成了护林员。对村民们来说,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立足自身优势,嘎拉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们搞起了农牧民运输队,打造了桃花旅游文化节品牌。以前放牧种田的村民,都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家庭旅馆,有的为游客表演工布舞蹈、骑马射箭等传统民俗项目,有的参与景区管理。“春到嘎拉村看桃花”,村子人气越来越旺,2021年嘎拉村在桃花旅游文化节期间的旅游收入就有420多万元。

村民们的这条致富路,还凝结着一批批广东援藏干部的心血。2013年7月,广东第七批援藏干部赴林芝市巴宜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2014年,在对嘎拉村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援藏工作队提出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村景合一,建设“桃花村”品牌的发展思路,并筹集860万元资金建设嘎拉小康示范村。同时,规整景区墙体,兴建游客接待中心,修整景区道路,组建旅游合作社,实现了村庄生产、生活、生态交融和谐的村景合一目标。


桃花盛开的嘎拉村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孙瑞博摄


“三年援藏路,一生西藏情。”援藏干部孙世宏说,推进嘎拉村建设时,正好是冬天,天气很冷,村民们纷纷送来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给施工队员们御寒,大家心里暖融融的。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走进嘎拉村。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栋栋藏式民居在湛蓝的天空下、在连绵的群山前,星罗棋布。袅袅炊烟,一片祥和。


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的家。李海霞摄


看到村民们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欣慰地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利,送给你们一个桃花源啊。”

嘎拉村的发展,是西藏发展的缩影。西藏曾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许多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柏油路的变迁。

今天的嘎拉村,正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通过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建设农业综合体、嘎拉桃花源等项目,嘎拉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们以土地入股和自筹资金等方式,建设水果采摘园,种植冬季油菜花、青稞及其他花草,旅游产业链条得到延伸。2020年,嘎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0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13万元。


身着盛装的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群众。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尼洋河静静地流淌,远处山顶上的冰雪闪着银光,嘎拉村正成为雪域高原上吃生态饭、走致富路的乡村振兴样本。各族村民团结一心,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 | “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编辑 | 杨雪

值班编委 | 张娥

(转载请注明来源)


法律顾问 云南大合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王红鹏 13887315805

美丽开远
建美丽开远市,做幸福开远人。专业提供开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