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于全体徐州人来说,至少有70多年的共同记忆:
沧浪池洗澡1毛7,火炬烟一盒8分钱;
穿上棉猴顶着通红的鼻头,跑到古彭广场和黄河新村看灯展;
奉了母命到淮西菜场排队买豆腐;
在大坝头桥上歇一会,闻一闻黄河卤肉厂的肉香;
副食品大楼的柜台被挤得水泄不通;
一天进三次“回民果子店”,盯着羊角蜜流口水,道都走不动;
再到徐州会堂蹭一场红色电影。
还有年前必至的一场大雪,雪落无声,踩着踩着,就踩进了年轻的心事里。
上世纪80年代,雪后云龙山。摄影/徐枫
1979年,云龙公园,雪中舟自横。摄影/徐枫
1963年,风雪淮海路。摄影/徐枫
摄影/徐枫
摄影/徐枫
摄影/徐枫
摄影/徐枫
大年初二要回娘家,徐州人接闺女,必有一顿盛宴。女客一桌,男客一桌,小孩儿一桌。
1979年,徐州歌舞团演出。摄影/徐枫
1998年云龙公园灯展
有钱没钱,杀猪过年。虽然城里没猪可杀,但年是照样过的。
在外面打拼了一整年的异乡人已收拾行装,归心似箭;
路口那家杭州小笼包,从三天前就大门紧闭,上贴红纸,通知各位食客“回家过年,初十开张”;
外卖APP上的某某安庆面馆也早早挂了打烊的牌子;
超市买年货的人在收银台排起长龙,几乎每人都装满了购物车,这说明年度帐单上的天文数字并不是马爸爸瞎编的;
此时,各种聚会年会接踵而来,于是朋友圈里,充斥着新老照片对比,你会发现,岁月在这里展示了它的多重人格,它有时候是杀猪刀,有时候是猪饲料,有时候是手艺不太好的Tony老师,专注于消灭你的发际线;
而你知道最幸福的是什么吗?是遇到土豪且大方的老板,年终奖拿到手软……
摄影/刘紫嫣
摄影/刘紫嫣
过年经典零嘴麻叶子,或许从明代开始就出现了。将烙馍烙至五成熟,切成菱形,这个就是麻叶子的“生胚”了,“生胚”不占地方,待到想吃的时候现炸,也很方便。
摄影/陈嘉
一年一次的年夜饭,饭要香、菜要硬、寓意要好,三者缺一不可。
摄影/刘紫嫣
无论是过年还是宴席,杂拌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徐州人对于家的情怀和对新年的美好愿景,都包含在一碗杂拌里。
摄影/季广天
家有大厨,才敢做这道菜,拔丝红薯。
“彭城七里”十足喜庆,文庙、户部山、回龙窝,满满都是传统韵味,让过年更有仪式感。
摄影/徐祥瑞
滑雪并不需要远行,贾汪三大滑雪场,在这个春节,让我们一起“燃”起来!
摄影/刘晶
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徐州广电传媒集团
“快哉徐州快哉快哉”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进行文字或图片转载,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