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成功:跪求美国认可,反向PUA西方?

职场   2024-12-26 11:51   湖南  

《托马斯·弗里德曼与他的〈世界是平的〉》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美国知识分子那种把复杂问题讲得天花乱坠但本质上却绕来绕去回到原点的本事。比如,托马斯·弗里德曼,这位《纽约时报》的老牌专栏作家,当年凭着一本叫《世界是平的》的书,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关于“全球化”的大讨论。这书火得不像话,以至于在中国也成了许多经济学课程里的必读经典。但这几年再回头看,不禁让人想问:啥意思?这不是变相说“美国老大哥永远第一”吗?背后的逻辑就像一句口头禅:“全世界都在给我打工,我还怕啥?”可惜啊,这套理论经不起时间检验,因为现实早已啪啪打脸。

最近呢,弗里德曼又搞出新文章,还起了个十分跳脱的名字——《马斯克和泰勒·斯威夫特如何解决中美关系》。听起来是不是觉得离谱?别急,他这么写绝对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一边承认“中国之大”已经崛起,一边继续小心翼翼地维护美国利益。他在文中一边感慨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惊人,一边试图以一种温情脉脉的话术告诉大家,中美之间还是需要合作竞争。而且瞧他举例子的手法,把伊隆·马斯克和泰勒·斯威夫特搬出来,说这是未来两国交往的新范式。咋一听,好像真挺有道理,但细品下来,你可能会发现,这更像是在绣花枕头上撒点香水,表面光鲜亮丽,却挡不住内核依旧为“美国优先”服务的小算盘。

不过,我们先放下嘲讽,认真看看他说的是不是事实。确实,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快得连自己都吓一跳。从电动车到高铁,从手机芯片到人工智能,“爆炸性增长”这个词用在这里一点不过分。不信你去查数据吧,到2030年,中国预计将占据全球45%的工业产值……什么概念?比英国工业革命时巅峰期还要夸张!再加上一些先进自动化技术,比如那个号称“不见一个人的黑暗工厂”,简直就是未来版科幻电影现场。所以说,人家弗里德曼并非完全空谈,他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估计也是真被震撼到了,要知道,美国很多大学生学的是体育管理、社会学这种领域,而咱们培养的大批工程师可是直接冲锋陷阵干活儿的人才。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我们能做到这一切呢?有人会说,那当然靠国家政策支持啦,比如“中国制造2025”,各种专项资金扶持;还有完整供应链生态系统配合,就好比盖房子,有砖瓦、有钢筋、有木板,全套货色齐活儿。但是仅仅这样就够了吗?未必。关键还得看执行力,再大的蓝图,如果没有那些默默无闻奋斗着的一线劳动者,也是白搭。我跟你讲,现在国内一些地方银行贷款额度激增到了6700亿美元,就是为了刺激企业自主创新。有钱砸,有人才支撑,加上市场需求旺盛,这三驾马车跑起来,那是真的没谁了!

可是啊,是金子总有缝隙,对吧?中国虽然强大,但内部挑战同样不少。“出口机器”的模式使得外贸依赖度居高不下,可反过来说,消费不足的问题始终没得到根本改善。不少家庭宁愿存钱买房,也不会想着多逛商场、多旅游。消费拉不上来,总感觉整个经济缺乏后劲儿。此外,还有个人口危机——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劳动力短缺,不管机器人怎么聪明,它毕竟取代不了所有工作岗位。这么看来,高速发展带来的隐忧其实也挺扎眼,你敢保证以后不会引发新的矛盾?


与此同时,再看看国际环境,有多少人在盯着我们呢!欧洲那几位朋友虽然嘴巴上喊自由贸易,可骨子里早琢磨着怎么联合起来限制我们的产业优势;至于印度嘛,更不用提,他们正忙着抢订单、争市场。如果这些外部压力持续增加,那么接下来面对的不确定性只会更多。那么怎么办才好呢?

有人主张收紧政策,加强核心技术研发;还有人建议放松对某些行业的控制,让民间资本更充分发挥作用。我倒觉得,两条路可以同时走,就像弹钢琴一样,高音区低音区一起按,那声音才够饱满。而对于美国而言,其实他们最该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体系,多培养点类似伊隆·马斯克这样的硬核工程师,而不是天天沉迷追星、刷短视频。当然啦,说易行难,美国政府现在能不能冷静思考,都很难说清楚。

所以归根结底,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中美之间注定要进行一次深刻调整,否则拖下去,只能陷入全面脱钩或者更加剧烈的对抗局面。这一点连老练如弗里德曼都意识到了,他甚至借历史提醒大家: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美国迅速觉醒,通过科技竞赛赢回颜面。而如今,如果他们不能抓住机会翻盘,那恐怕真要迎来彻底衰退的一天。不过我跟你讲,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大国风范不仅体现在实力上,更应该展现出自信和胸怀,与其急于回应每一个指责或挑衅,不如稳扎稳打,用行动证明自己真正的大格局……

唉,看完这些分析,是不是感觉事情远比表面复杂得多呀?别灰心嘛,该努力还是努力,该乐观还是乐观,因为真正让全世界接受“中国之大”,或许真的已经近在咫尺喽!

眾説烽耘
weixin:zhangguolvshi1688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