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改善措施研究

文摘   2024-11-19 07:04   河南  
在各类工程项目建设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十分常见,与此同时,对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改善混凝土性能,需应用外加剂,如果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比较差,则无法充分发挥外加剂的应用效果,导致混凝土凝结速度加快,坍落时损失过大,且易发生混凝土开裂的情况。通常水泥和外加剂的适应性取决于水泥与外加剂的品质,对此,对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改善措施进行深入探究迫在眉睫。
1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对工程的影响
施工成本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建设的质量以及水平,在工程建设时,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外加剂能够有效控制水灰比,并在节省水泥材料的情况下增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强度,同时还可缩短施工周期,减少人工成本投入,提升项目收益。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如果未对水泥和外加剂的适应性予以注重,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例如,在铁路工程中使用后张法预制梁管道开展压浆作业时,如果收缩性相对较大,则难以保证压浆施工的密实性,容易使预制梁发生破损;在预制管桩制备过程中,在干硬性混凝土中采用的外加剂不符合要求,在完成高压养护工作后其强度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并发生全部报废的情况。在进行水下大规模混凝土作业时,因外加剂无法使得混凝土材料满足自流平的要求,进而出现停工的情况。与此同时,还显著减少缓凝时间,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后续建设,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风险事故。    
2 试验研究
2.1 原材料
在开展试验时,水泥材料主要以硅酸盐水泥熟料为主。具体使用的材料见表1。
在试验中,采用以下外加剂:①固体萘系减水剂,具体使用量占水泥材料总重量的 0.6%;②液体聚羧酸系减水剂,使用量占水泥材料总重量的1%。

2.2 试验方法
2.2.1 粉磨试验
使用 5kg熟料与 250g石膏实施混合配料,配置出 3份规格一致的混合料。在使用实验磨时,需选择尺寸为 SMФ500mm×500mm,各组粉磨实际用时为 20min、30min 以 及 40min。在 完成粉磨工作之后 ,需 使用0.9mm大小的方孔筛进行过筛处理,然后再开展各项物性测验。
2.2.2 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应在 120℃、140℃与 100℃时对水泥材料烘干 1h后或者不烘干的情况下添加合理的外加剂或不添加,测定水泥的初期与 1h之后的实际流动性。    
同时,还应对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进行全面评价,如果未在水泥中添加外加剂,其水灰比保持在 0.35,当加入适量的外加剂之后,则水灰比保持在0.29。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水泥细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在熟料内添加适量的石膏,进行 20min的粉磨之后,比表面积为 320m2/kg,粉磨 30min后,比表面积为373m2/kg,而在粉磨 40min后,比表面积达到 402m2/kg,如果磨粉时间不断增加,水泥比表面积会持续变大,其颗粒也会越来越细。在加入适量的水之后,比表面积会变大,水泥颗粒则变细,与此同时,水泥材料充分水化时,其水化速度也会变快,并且需要消耗大量水分,从而容易造成假凝情况,减少水泥材料的流动性。通常情况下,水泥颗粒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够吸附大量的外加剂分子,如果泥浆中含有外加剂,会增加比表面积,细化水泥颗粒,提升吸附性,当外加剂用量相同时,对于细度相对较高的水泥,则无法达到预期的塑化效果。
水泥材料的流动性与比表面积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关联性。在没有加入外加剂的前提下,进行磨粉20min之后,比表面积减少时,其流动性达到最高,而比面积逐渐减小时,则流动性不断提升。然而在加入适当外加剂之后,如果其比表面积处在 373m2/kg,则水泥材料的流动性较高,且具有良好的流动度。
然后,如果水泥材料的比表面积减小时,其流动性会出现减弱的情况,比表面积增加使流动性会增大然后再逐渐减小,具体原因是通过添加适量外加剂会提升比表面积,水泥材料变细,并对水的需求较多,导致水泥材料内的 C4AF和 C3A会发生水化反应,增加吸附性,使外加剂的占比下降,并提升液体粘度,最终会降低水泥材料的流动性。    
当粉磨时间为 20min时,与 30min的粉磨时间进行对比,其流动性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是与颗粒形状相关,在进行 20min粉磨时,因粉磨用时较少,导致水泥中容易出现各种大小不一的颗粒,显著提升颗粒间的摩擦力,对此,与 30min粉磨对比,其水泥流动性相对较小。如果没有加入外加剂,因用水量比较多,所以用水泥材料的比表面积下降,则流动性上升。
在水泥材料内添加适量的外加剂之后,开始其流动性为 150mm,等到 1h后会减少 25%,其原因是水泥和外加剂之间具有适应性,但是未设置明确要求,通常各种类型的外加剂之间的标准有着较大差异,在开展试验时,其主要目的是探究各种影响因素以及规律,故此次试验中无须考虑水泥材料在流动性方面的要求。
3.2 外加剂种类对水泥净浆流动性的影响
在本次试验过程中,所选择的外加剂基本以萘系、聚羧酸系外加剂为主。一般情况下,外部环境产生影响相对较小,基本可忽略不计,而在进行水泥粉磨时,根据用时情况,外加剂 2远远大于外加剂 1的使用效果。将适量的外加剂添加到混凝土材料后,在颗粒表面通常会吸附大量憎水基团,而亲水基团具体指的是水溶液,从而能够构成吸附膜。在使用外加剂时,由于具有定向吸附的效果,可使胶粒表面中的电荷符号始终保持一致,然而由于存在同性相斥的情况,在对混凝土进行拌合时,加水期间会导致水泥出现絮凝状的现象,还会释放出絮凝内的水分,从而有效改善水泥材料的流动性。在使用聚羧酸类外加剂时,与其他类型的外加剂性能进行对比,在聚羧酸类外加剂的实际应用中,在主链上增加作用存在显著差异的基团,因此,聚羧酸类外加剂对水泥的流动性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对于混凝土强度的要求比较高,则推广应用聚羧酸类外加剂。    
然而,在聚羧酸类外加剂的实际应用中,对于水泥以及其他混凝土原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会出现各类问题,如粘稠度过高。另外,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易出现分层问题,在拆模后混凝土结构表面平整度较差。因此,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聚羧酸类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比较差。
3.3 石膏晶型对水泥净浆流动性的影响
由于烘干温度的升高,导致水泥材料的流动性减小。而在原状石膏内基本都是 CaSO4·2H2O,由于烘干温度的增加,使得石膏内的 CaSO4·2H2O反应成 CaSO4·0.5H2O或者是无水 CaSO4。在对水泥进行粉磨处理时,由于磨机中的温度高达 45℃,使水泥中石膏逐渐转变为二水石膏与其他物质,具体包括无水石膏和半水石膏。如果粉磨时长达到 30min,全面检测 140℃、100℃以及120℃下烘干水泥的流动性,具体数据见表2。
   
通过对表 2进行分析,对水泥进行烘干处理,设置多个烘干温度,在水泥材料中外加剂的吸附性取决于石膏结晶的形态变化,由高至低依次为 CaSO4、CaSO4·0.5H2O以及 CaSO4·2H2O。在制备混凝土材料时,使用水泥调凝剂,若选用无水石膏,当添加适量的外加剂之后,其表面能够吸附大量外加剂分子,并逐渐构成吸附膜层,从而难以溶出 SO42-离子,同时与水化铝酸盐难以组合成水化硫铝酸钙。因此,会使 C3A出现严重水化的情况,并在这一期间,能够产生较多水化铝酸钙结晶体,导致混凝土容易发生较为严重的坍落。当二水石膏较多时,会降低净浆的流动性,对此,如果烘干温度过高,会减少净浆的流动性。
3.4 新鲜水泥温度对水泥净浆流动性的影响
如果水泥温度达到 50℃,无须考虑其细度,流动性基本均小于室内温度情况下的水泥流动性。如果新鲜水泥具有较高的干燥度,同时温度也比较高,在添加适量的水之后,初期水泥会快速水化,并且还会散发出较多热量,对此,需消耗大量水资源,与此同时,在水泥内 C4AF和 C3A水化速度较快,显著提升外加剂的吸附能力,如果温度越高,其吸附量也会上升,所以在加入相同量的外加剂时,泥浆流动性会降低,由于受到上述因素影响,高温情况下泥浆流动性小于低温下的水泥流动性。
3.5 水泥净浆流动度经时损失
通常水泥材料最初的流动性超过 1h之后流动性,然而根据试验结果显示,如果烘干温度不超过 120℃,水泥初期的流动性依旧高于 1h之后的流动性,如果烘干温度达到 140℃时,则能够显著提升水泥 1h之后的流动性,并且无须在意添加何种类型的添加剂,如果在对水泥进行烘干时温度达到 140℃,则能够增加 1h之后的水泥流动性,发生此类问题主要取决于水泥材料内石膏实际状态。当温度为 140℃时,对水泥材料烘干 1h,其内部石膏会逐渐转变为半水石膏,与此同时,还有部分 β-CaSO4·0.5H2O,在水泥材料中添加适量的水之后,检测出其初期流动性相对较低,在等待1h之后,水泥内的水会与半水石膏发生反应,从而生成二水石膏,使水泥材料的流动性再次提升。    
4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改善策略
4.1 重视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质量检测
水泥材料与外加剂的品质直接会影响到其适应性。在制作混凝土过程中,需对现场施工期间使用的所有水泥与外加剂进行全面质量检查,与此同时,还需对混凝土进行试配试验,详细了解材料的技术特点,尽可能采用适应性优良的水泥材料与外加剂,避免由于适应性较差而发生成本提升或是存在质量等诸多问题。
4.2 复合选用混凝土外加剂,对掺入方法加以合理调整
选用适宜本工程建设的外加剂并符合应用,可最大程度优化水泥材料与减水试剂之间的相容性,同时还可全面控制水泥材料的坍落度产生的损失,此方法能够有效处理水泥材料和外加剂之间适应性,并大规模使用到各个项目。该方法详细内容如下:将延缓凝结试剂与速效减水试剂进行混合应用,利用此两种材料发挥出的效果,显著降低水泥坍落所发生的损失,再利用产生较多的微型气泡对引气试剂和减水试剂进行混合使用,以改善水泥拌合物的具体流动度,同时还可增强水泥材料的黏聚性能,降低水泥分离解析以及水分分泌,联合应用减水剂可充分发挥协同效能,进而改善混凝土和减水剂之间的匹配。对混凝土外加剂配方以及掺量进行调节,如果依然无法改善适应性,则要求对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进行优化调整。    
4.3 混凝土制备方、外加剂厂与水泥厂相互协调
为了改善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要求各方协调配合。在水泥厂生产过程中,应当摒弃硬石膏;如果水泥为掺硬石膏水泥,则外加剂厂应当为施工单位提供不含糖钙的外加剂。在混凝土制备中,需与外加剂厂加强沟通交流,对外加剂类型、用量等进行调节控制。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外加剂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合理选用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土材料性能。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如果没有应用外加剂,则水泥比表面积比较小,水泥的流动性会显著提升,在加入外加剂后,水泥流动性有所改善。将聚羧酸系外加剂与萘系外加剂进行对比,前者在改善水泥流动性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另外,随着水泥烘干温度的增加,水泥净浆流动度会随之改善,无水石膏越多,净浆的流动性越小。

砼话
“砼话”——分享混凝土知识,做混凝土技术人员的朋友,每天七点更新!您的关注,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