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2):翁同龢永远也不会明白,李鸿章为什么会失败

文摘   2024-09-05 07:48   江苏  

1894年7月-1895年4月,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

而许多人认为,罪魁祸首是李鸿章,因为他就是被派往日本谈判的大臣,合同是他签订的。

就连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也抓住这件事不放,把责任推卸到他身上,要求光绪帝严惩李鸿章。

然而,翁同龢并不知道,使中国沦为屈辱的并不是李鸿章,而是大清朝自己。

1.发奋方能图强,自律方能成功

剧中,日本的掌权者是明治天皇,而大清朝名义上的最高元首是光绪帝,实际领导人却是那位垂帘听政的老佛爷慈禧。

明治天皇和慈禧两人对物质生活的不同,反应了他们对国家大事处理的态度。

起初,明治天皇检阅日本海军,一直不甘心多年以来总是屈服于中国的统治下,为了打败北洋水师,下令日本海军日夜操劳,购买英国的吉野舰,以求同北洋水师的战舰抗衡,并同时从自己的内库里每年掏出30万来支持军务。

而他对自己更苛刻,一天只吃一顿饭,饿了就喝水,这极大激发了日本人民的积极性,大家对天皇充满高度崇拜,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争着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捐给国家,增强军务,以对付北洋水师。

即便后来日本打赢清军,他也不过只吃了一个饭团。


而慈禧呢,此刻居然在忙着庆祝自己的60大寿,一顿饭摆了118个菜竟然还嫌少,下面到处要需要钱,却不肯让颐和园的工程停下来,这还不算,光绪带着大臣们出去商议国事,她居然还发脾气。


光绪每每向她请旨,她都避而躲之,将责任撇的一干二净。

这样不负责的领导人,成天痴迷于享乐避祸,没有起到带头作用纵使下面人再能干,也总是背黑锅,焉有不败之理!

明治天皇的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变强,就必须学会忍辱负重,忍常人不能之所忍,做常人不敢做之事。

2.教育乃国之根本

康有为曾经在科举中大放其词,他写的文章超过了四书五经的范围,因此被视为桀骜不,促进改革驯,狂妄至极,最终只当个六品官,还大办大学会,旨在复兴中华。

这本是一件好事,光绪也极为赞成,可翁同龢却认为此人不可接见,因为清朝的祖制里面没有皇帝接见小吏这一条,除非给他加官进爵,这等迂腐的思想,怎能不误国误民?

而远在朝鲜的袁世凯,丝毫不以裹小脚为耻,美其名曰三寸金莲。

再看看明治天皇,从中国这边得到了赔款,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全部投入教育当中,改善国民文化水平,就这一点来说,实属高明!

孙文更是直接指出是愚昧的文字狱,八股文毁了国家,但上层领导却熟视无睹,辜鸿铭甚至还认为清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无懈可击,着实可笑!

翁同龢自己也是这样一个人,觉得自己清朝的文化高人一等,洋人,日本在他眼里不过是臣服的对象。

一个连教育都不重视的国家,注定会输在起跑线。




3.最大的敌人源自内部

修园子,办寿宴,忙制铁,这三件事已经掏空了大清朝的国库,可即便这样,许多人还忙着窝里斗,为了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私欲而从中中饱私囊,榨取利益,全然不顾国家利益。

先是北洋水师内部,后又出现奸商李文昭,这种种迹象表明: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己内部的问题解决不好,何谈外部呢?

作为官场上的老狐狸,李鸿章自然明白这一点,但他无能为力,因为他无法改变这些,他一次又一次地据理力争,一次又一次地恳求,服软,只是为了向人们证明他不是卖国贼,他还深爱着这个国家,他还想为国家挽回点损失。

但日本人没给他这样的机会,让他成为国人唾弃的东西,纵使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在这样腐朽的制度下,个人还能再有建树。

这样警示着我们:闭关锁国断不可取,唯有开放才是唯一出路!



爱分享的小空
我是小空,95后精神小伙,主业上班,专注于分享个人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