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副市长最新演讲!广东释放新信号:深圳+东莞+广州+佛山+肇庆不“抢”了

文摘   2024-11-08 11:06   广东  

点击名片轻松关注

—————圳在找房——————

9月29日下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和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新时代硬道理: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新书发布会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研讨会”在深圳市银湖CDI大厦一楼国际会议厅成功举办。深圳市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马洪基金会创会理事唐杰出席并发表演讲,信息量很大,演讲及新书都值得认真阅读。

以下为唐杰教授发言部分内容,现整理以飨读者:
中国经济从发展是硬道理,走向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是发展阶段变迁的重要标志。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创新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四十年前,广东人洗脚上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凭借低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从价值链的低端切入全球分工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如今,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南粤大地上蔚然成风。讲广东故事,讲好广东故事,是我们作为研究者不容推辞的责任。

写一本散文式的研究型著作

李罗力老师评论说,这是本散文式的著作,不拘一格,通过对案例的点评和段落小结来阐述观点。用散文方式写一本研究型著作,与广东人民出版社肖社长的设想有直接关系。他提出,要根植于广东的实践,讲鲜活的广东真故事,不要就理论讲理论,最好连一张图表都不要用。我们深以为然,理论是来自实践,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升华,又指导实践。让读者通过活生生的实践案例,领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理论意义,体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丰富的理论内涵,理论才会入脑入心,转换为更加自觉的更富于创造性的行动。
此外,我们从事理论与政策研究多年,也经常面临一个困惑,我们看到的、经历的一定是真实的存在么?在现实中,不同的人囿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条件,对同样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是再正常不过的。苏轼诗咏庐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多个案例、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从局部到全局,应当会更加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高质量发展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在深度与广度上的认识。
马克思提出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要求,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本散文式的研究著作也不能例外。在本书写作前,我们先是拟就了一个高度学术化的提纲,尽可能详细地综述梳理了过去几十年,空间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与重要成果。而后,把上百个学术概念转变为一个个可读的故事,隐去了学术框架,转换成更加贴近现实的表达。讲真故事,多角度讲故事,故事还要生动,用一百个真实故事讲新时代硬道理的研究型著作,这就是本书散文风格的由来。当然,这只是出版社与三位作者的一种尝试,结果如何,有待于读者的检验。
第二,这本书的作者是三个人,但凝聚了三个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综合开发院是马洪同志和李灏同志三十年前发起创办的国内最早的政策研究机构,作为国家级高端智库承担参与了大量政策型研究而蜚声海内外。中国城市规划院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大师辈出的国家级城市规划研究机构,其中深圳院长期致力于深圳、广东与大湾区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虽然要年轻得多,过去五六年,在刘世锦教授、黄成教授带领下,有一系列高水平的创新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学术论文,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这本书在写作中广泛借鉴和采用了三院的研究成。此外,我们还广泛引用了以南方日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体的报导,广东新闻记者尊重实践、躬耕田野调查的精神及能力,令人叹服。在此一并致谢!

从传统比较优势转向创新优势

面向未来,广东要从中低端向上攀登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从依赖低价的低素质要素转向以高素质要求为支撑。“樊纲洞见“这样提出问题,比较优势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四十年前,中国经济起飞靠的就是要素低质但价格低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可以长期依赖比较优势么?应当不可以。比较优势能够带动经济起飞,离不开收入水平低,经济发展了,收入提高了,富裕了,没有生产率的提高,就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要破解收入提高带动生产成本提高,产业失去竞争力的难题,就是要创新发展,要实现生产要素高级化,要有更高水平更富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制度。显然,广东走高质量发展的路,是洗脚上田故事的延续,是从比较优势向创新优势转换。

短平快爬梯子与高质量发展

后发追赶与后发优势都是常用且生动的词汇。后发是客观状态,追赶者的优势来自于廉价模仿。先行者已经走过的路,后来者走来应当会顺畅一些。在现实中,后来者的追赶不只是跑得快,还要由低而高向上攀登。质量阶梯是创新经济学的常用概念,后来者因此缩小了与先行者的差距。现实的残酷性在于,先行者往往会会抽掉攀登的梯子,来限制后来者的追赶,站在高处卡住后来者的咽喉也是经常发生的案例。后来者也爬到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当然就不会再被卡脖子。
创新从0-1,从红海到蓝海很重要,但需要的科技、资本与时间条件是苛刻的严格的,多数企业只能是望梅止渴。过去四十年,广东工业水平低,科技基础薄弱,广东企业善于从点滴做起,善于利用成熟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小步快跑,短平快创新更常见更有效。事实上,也只有爬得足够高,才有更多的机会做0-1颠覆式的创新。
过去四十年,广东企业短平快爬梯子的速度,达到的高度都是惊人的。我们挖掘了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IFI Claims)年度全球专利授权总量数据库。全球累积活跃专利排名前250家的机构和企业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部属院校和中央企业合计占比为11.7%;广东企业占比为11.6%。广东企业拥有的专利与国家队的数量大致相当,这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市场竞争激励企业创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市场竞争激励企业创新做过生动描述和深刻的阐述。认真分析,当下特别流行的卷字,本质是产品与技术无差异的竞争。差异越小,卷得越厉害。短平快爬梯子式的创新,让广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创新形成差异,降低了卷的危害,获得了爬得更高一点的机会,由此展开了一轮接着一轮的创新。汕头澄海区是著名的玩具之乡,全国约半数塑料玩具出自澄海十余年的时间,澄海塑料玩具生产创新点滴起步转向了智能设计、精密制造和电商后,编程就成为澄海玩具生产重要特征。现在,一二年级的小学就是用智能玩具来学习编程。
珠海的汤臣倍健,以“昢”字来展现公司在黑暗中摸索迎来满天彩霞的追求,成长为世界著名的保健品公司。佛山海天公司一步一步起来,实现了一百多道生产酱油全数字化转型。现在看,华为、比亚迪、美的、OPPO及vivo,都是短平快越爬越高,也就有了更多的从0-1创新的机会。
看起来,竞争是很重要的,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当然,企业的集聚也很重要,没有大量企业的集聚在一起就不会有创新。
还有更重要的第三点,创新具有俱乐部效应,众多企业家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应付交换各自积累的创新知识,知识从企业内部外溢到企业之间,1+1>2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大量拥有新知识的企业聚在一块相互交流,知识就会呈指数级、爆炸性增长。这也是广东企业从无产业、无人才、无技术的“三无”向全球创新前端迈进的故事。
走向新时代,我们不仅要谈比较优势,更要谈创新优势,在竞争、集聚和知识分享中寻找创新的内在动力。

高质量发展要战胜自己

经济发展就是人均收入提高,就是土地等稀缺要素的价格上升,这是客观的增长约束,打破约束只能是从要素便宜转向更高的生产率。现实中的转型升级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痛苦与煎熬。淘汰传统产能,企业当期销售收入和利润会下降。城市淘汰落后产能,当期GDP会减少,税收会下降,失业率会提高。怎么办?自古华山一条路,一定要转型。没有一个地方是在具备完整、成熟转型条件后才转型的,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地方政府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决心、智慧和勇气。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才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广东成功的故事很多,也有因犹豫彷徨而陷入持续衰退的案例。八十年代闻名全国的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山就是慢了几拍,二十年后和东莞、顺德、南海拉开了显而易见的差距。

因地制宜的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善于捕捉城市的特征,创造更高水平的科技与产业聚集优势。目前,广东初步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一是深圳和东莞类型。两座城市从“三来一补”起步,从低向高地走到了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前端。数字技术是城市的基础,加大科学引领,在人工智能、计算技术、万物互联及精密智能制造等领域迈向世界前端成为鲜明的创新标志。OPPO公司最初做豆浆机、学习机,而后从中低端手机品牌、设计起步蜕变成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制造商和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AI、大数据、5G等前沿科技领域建起了,智能制造中心、全球算力中心等六大研究所和四大研发中心。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6.1万件,授权数量超过2.6万件。布局在长安的数字化智能手机工厂,1500余台机器人担负了性能测试、贴牌、自动取件、点胶、取料等的工作,平均每10秒生产一台手机,制造成本比之前下降接近40%。
二是广州模式。本世纪初,广州经历了惊天动地的重化工业化的大转折,从轻型制造城市一跃而起,成为我国重要的乘用车生产基地,钢铁、石化产业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过去二十年,我国重化工业出现了超越历史的时空压缩。中国用二十余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历程。重化工业曾经是支持经济高增长的主导产业,如今产能过剩趋势愈发突出。广州由此开启了新一轮转型,千年商都、五十余年广交会的基因与数字技术结合,催生了希音和TEMU等如雷贯耳的全球超级电商;面向电动汽车时代,车规级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在快速发展;层出不穷的广州独角兽企业与独特的城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是佛山模式。佛山称得上是世界最大的“家”产业集群城市。只要人类存在就要穿衣吃饭,服装产品与食品产业与新科技结合,就永远不会传统。只要是与“家”有关的产品佛山企业就会生产,就会生产出优质创新的产品。无论是家用电器、家具还是家用陶瓷等传统产业领域,佛山有着一大批优秀企业。以美的为代表的佛山企业的横向创新,生产包括了电风扇、电冰箱、空调、吸尘器等几乎全品类的家用电器;纵向创新则是囊括了从最终产品到核心零部件的创新。1993年,格兰仕从生产羽绒服转向微波炉。上世纪90年代初,微波炉售价高过3000元,是高档电器。格兰仕与美的价格大战十年,价格下降了九成。美的在与格兰仕微波炉的竞争中,拼价格带动了拼创新。美的先后推出了“紫微光消毒技术微波炉”,2007微波炉“蒸功能“标准,收获了研究开发升级的优势。格兰仕输了么?当然没有,格兰仕成为智能制造的先行者。佛山新一代的创新公司致力于传统产业+互联网的新路子,正在成为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生产的领军者。
四是阳江模式。阳江刀剪甲天下,为了做出更优质的刀剪,生产刀剪的企业与合金材料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阳江因此成为广东最重要的合金产业生产与合金材料技术应用基地。虽然产业规模还不很大,但提供了一个从比较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的非常生动的案例。阳江刀剪生产历史已经逾一千四百年;清初,阳江既已形成了大规模的制刀坊;二十世纪30年代,阳江刀剪参展世界博览会,从此扬名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阳江刀剪的产值和出口值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0%和80%。阳江刀剪生产具有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也拥有长期积累的手工生产碳钢刀剪的隐性知识优势。现代合金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打开了阳江刀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之窗。
广东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是多样的,但遵循了相同的逻辑,从比较优势转向创新优势。不是所有的科学发现都能成为产业创新的源头,但产业创新却一定与科学发现有关系。在现实中,企业家将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转变可以改造世界的产业技术,可以是从0到1,也可以是从1万到10万,在创新的阶梯上,不同层级都涉及到从科学到技术,甚至是工艺技术的革命或是变革。佛山企业做电风扇、电冰箱和空调,从几千台到百万,再到1000万台,性能与质量越来越高,这是创新。创新优势与比较优势最大的差别是,比较优势往往边际收益递减的,通俗地说是,产出增长赶不投入的增长。卷到最后可能会是投入正增长,而产出负增长。创新优势最显著的特征是,产出增长可以持续地快于投入的增长。这就是边际收益从递减向递增型增长的转变。科学发现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好比是越摘越多的桃子。
基因组学是科学发现改变产业路径的经典案例。华大基因集团构建了多组学大数据平台,发展出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快速精准培育超级农业新品。华大在自然指数-中国生物科学机构TOP 50 名单中排在第42位,在生命科学的产业机构中,华大科研实力与成果则持续位列中国第一,世界前十,连续8年蝉联亚太地区生命科学产业机构第一。华大基因浓厚的科学基因源自于中国科学院,来自于24年前代表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华大坚持科学第一性,解决有还是没有的问题;华大重视在创新阶梯上,解决价格阶梯的难题。华大坚信大道至简创新原则,太贵的创新就不会有市场,就形不成产业,就不会有前途。

从抢椅子到分椅子

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关系,往往被称为是抢椅子的游戏。抢椅子是一种零和博弈,一个城市成功吸引到了项目,一个项目会带动另外项目,产业越强的一方会形成对周边的虹吸效应和锁定效应。广州与佛山、深圳和东莞的双城记引人注目。演绎着“巨大经济城市”生长的故事。东莞似乎从来没有被深圳锁定,佛山在历史上就与广州相向而行,融合发展。中国大陆六大手机品牌占全国销量的比重94.5%,除了小米和苹果外,广东华为、荣耀、vivo和oppo四家占比超过了63%。中山大学李郇教授的实地调查发现,珠三角各市都有生产手机零部件、配套件的专业化镇街。2024年,比亚迪、埃安和小鹏三家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比重应当会接近60%,但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布在广佛肇莞深五座城市。打破零和博弈,消除虹吸效应与锁定效应,用分椅子方式,创造众人拾柴火焰高与滚雪球效应,新兴产业崛起速度会快得多,传统产业+前沿科技的场景会更多样化。

蜂群与产业集群和城市群

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在城市发展关键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产业集群滚雪是一种独特的滚雪球效应,这是説,产业发展上了轨道,有了速度,就会形成扩张力。产业集群需要有内在的向心力,否则滚着滚着雪球就散掉了。在现实中,产业集群滚雪球式的增长,依赖于产业内在凝聚与外在扩张之间的相辅相成。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有规模带动,企业创新活动一定会使分工更加丰富,带动了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张,以及新质生产力不断成长。显而易见的是,产业集群也依赖城市间的分工协同。这就是广东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能够执全国牛耳的原因。海量企业与众多城市一起来滚雪球。
过去四十年,城市经济增长竞赛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单一城市论英雄似乎天经地义,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国内市场就被拆分变小了。产业集做不大。中规院深圳院以牛顿万有引力模型来检验城市间分割。结果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实施之前,深圳和香港之间的物理距离只有500米,但实际的经济距离超过500公里。珠江三角洲城市间实际经济距离平均是物理距离的3倍。每个城市都有一套保护机制,城市之间有着无形的墙和沟,导致市场被分割,产业集群不能形成合力。因此,广东走高质量发展的路,首先就要拆墙填沟,让城市之间能够分工合作。
有关社会分工最经典的例子来自于对蜜蜂的研究。一个蜂群少则3-5万只蜜蜂,多则十万只蜜蜂。高密度的蜂聚有极其复杂的集群分工体制。在一个时间点上,每只工蜂只承担一项劳动,每一个蜂组承担不同分工,所有蜂群协同,几万只、十万只的蜜蜂井然有序的分工,创造出任何一只蜜蜂都不可想象的复杂精密的蜂巢。蜜蜂社会因此具有了极高的组织效率。一座拥有几万到几百万家企业的城市,确实是像极了蜂聚的蜜蜂。没有足够的企业数量,分工就不太可能形成。跨越城市界限,就会出现千百万家企业之间的分工协同,创造出巨大的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人和蜜蜂不同,蜜蜂分工不需要机制,人类社会需要复杂的机制,所以建立了巨大的分工体系,这个复杂的机制就是市场经济。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不能越位、不能缺位。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平衡。广东地市政府把握平衡的诀窍是,企业爬梯子,政府搭梯子。
打开推动创新的门与窗。从比较优势到创新优势关键在人才,人才在教育。大学是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的重要载体,广东转向创新发展需要补上高等教育的短板。高等教育要有引领科学发现和实现重大产业技术方向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也有解决实践产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学以及高职院校。不同的人才分在不同的层次上,才能有效解决从0到1、从10到100、从100到10000的创新要求。广东就在全省办大学,广东是办大学最热的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离不开掌握了现代产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队伍。教育公平发展,支持落后地区建设应用型高校,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清远省职教城应运而生,全省二十几座高职院校到清远落地,着力打造一座可容纳25万高素质人口的新城,以人才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方政府往往陷入引进大项目的“烟囱竞争”之中。珠海编制“产业链图谱”发掘上下游关联企业。当小鹏汽车还没有准生证的时候,肇庆引进了小鹏。以整车厂吸引电池厂,宁德时代落地后吸引电池材料企业。一生二与二生三,先后引进100家中小配套企业。这是政府培育产业链的鲜活案例。政府搭了梯子,不用管选择哪个企业爬爬梯子,也不用教给企业如何爬梯子,现实中只要有梯子,企业乐于通过爬梯子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爬梯子是创新政策、公共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综合性的过程就植入。
让企业感觉对了。招商引资往往与产业政策有关,说到产业政策往往又离不开各种政策补贴和优惠扶植。可是在现实中,企业需要并不是优惠而是公平。在珠海有一个理念是,要让企业感觉对了。企业怎么感觉对了?就是在珠海办事和深圳是一样的,没差别,不受歧视、不受欺负,企业就来了。珠海的营商环境和深圳几乎没有差别。“之前也考察过其他城市,最终还是选择珠海高新区。这里的政府部门跟深圳的办事风格很像。”企业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并不复杂,既要能听到雷声也要见到雨点。说不如做,做要做得好,让企业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政府搭了梯子,踩上去梯子不会塌,可以放心地往上爬。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是‘路标’,没有‘路障’。这是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也是体制机制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所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政府的公共政策通过创造高效率的管理体制机制,走向更加发达、高水平的政府管理,同样很重要。
这就是这本书所讲的故事,谢谢大家!
(内容来源:马洪基金会)


以下为:《新时代硬道理: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部分内容摘录:



导论


潮涌珠江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广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高水平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潮涌珠江,风好正是扬帆时,高质量发展是干出来的。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研究很重要,科技自立自强是硬道理。坚持制造业立省,坚守制造业当家,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做大广东制造业产业集群,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联通港澳,推进横琴、南沙、前海、河套重大平台建设,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


第一部分:高质量与城市群



高质量是一个动态过程,城市群是高质量的载体。区域发展是一个新产业不断出现,而旧产业不断消亡的过程。空间高质量发展是新产业新技术淘汰取代老技术的过程。高质量的企业创新,是市场内部不断变革经济结构的力量,不断地破坏旧的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推动主要城市群的产业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和都市圈。


第一章 高质量发展,条条大路通北京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但不存在整齐划一的高质量标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发展条件不同,转型的路径也一定是不同的。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都要探索出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永远不会有成熟的发展机遇,重要的是因缘际会地抓住新领域新赛道的机会之窗,才会在风雨过后迎来彩虹。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通过差异化政策举措,推动各功能区在各自赛道上赛龙夺锦,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大路朝天,各走一方,这是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讲述的全新故事的精彩篇章。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最早撞上了过度依赖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天花板。毫无疑问的是,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广东,也是当代中国亟须破解的难题,当然也是所有赶超型经济体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从数量型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当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但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观察与总结,企业家与政府面对纷繁复杂环境,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智慧并给予合乎逻辑的解释,才会真正形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大厦。这是实践出真知,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实践之树常青。


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发展条件不同,转型的路径也一定是不同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不存在整齐划一的高质量标准。在深圳,数字经济是其标志性行业。深圳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产生更多的原创性、引领性的数字技术,以及走向世界前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未来,数字经济也会成为广州的重要产业方向。广州没有华为、腾讯,但有微信、广汽埃安,还有……因此会走出与深圳不同的数字经济道路。过去20年,深圳与东莞、广州与佛山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两对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不断深化。东莞不会成为深圳,佛山也不会成为广州。同理,珠江三角洲与粤东西北转型道路应当不一样。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发达城市要高质量发展,落后城市也需要高质量发展。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都要探索出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就是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所讲述的全新故事。城市之间高质量发展道路不同,结果应当一样吗?以深圳的高质量发展当尺子去丈量中山的高质量水平肯定是不得要领,但深圳与中山、中山与江门的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应当可以比较才对。在实践中,不滥用稀缺的土地资源,城市要种高产田在广东开始成为共识。城市要绿水青山,要蓝天白云,河流不黑臭,恢复与保持生态,减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发展绿色技术与绿色产业,这些都使得城市之间的高质量发展可以进行比较。与传统的工业文明高度依赖物质资源不同的是,数字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知识与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的劳动力,是洞悉未来和引领潮流的高创意人才,是科学家、工程师和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企业家。教育与科学发展,人口受教育年限一年年增加,都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涓滴效应,汇聚成滚滚向前的江河。


独木桥与大道朝天


高质量发展不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而是大路朝天发挥各自的优势。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是这样向媒体介绍的: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思路是根据各区域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将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3个功能区,通过差异化政策举措,推动各功能区在各自赛道上赛龙夺锦,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一是“各尽所能”。就是依据各地区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让各区域各尽所能。“核”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带”是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实现沿海东西两翼展开;“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是“各展所长”。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化发展,佛山和东莞两个万亿级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东西两翼建设汕头和湛江两个副中心城市。

三是“各得其所”。就是要制定实施普惠性、均衡性托底机制,努力实现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让各区域各得其所。


从实际效果来看,“核带区”在各自赛道上发展顺利,差异化发展态势日渐明显。“核”的创新驱动、示范带动态势正在凸显。广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更加强劲,佛山、东莞两个城市以万亿级的体量迈入新发展阶段,珠海市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江三角洲各市依托广深港、广珠澳两个廊道的传导效应,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势能、改革动能。“核”的优质资源、高端产业进一步集聚,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迈上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带”上的产业支撑不断强化,东西两翼新增长极加快形成,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区”内凸显绿色发展优势,生态环境持续全省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6.4%,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97.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生态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对接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正在加快形成。“核带区”差异化发展使广东区域发展差距有效缩小,同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改善。“市市通高铁”,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正在加快成型;形成了覆盖十大领域共104个项目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历史性地实现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在21个地级以上市全覆盖。“核带区”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助推了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示范带动,推进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壮大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打造更具辐射力的改革发展主引擎;陆海统筹、港产联动,强化了沿海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港产业布局,打造更具承载力的产业发展主战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发展的标杆。


永远不会有成熟的发展机遇,重要的是因缘际会地抓住机会



四十年前,广东抓住了率先开放的机遇,崛起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今天广东要抓住新的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从经济第一大省转向科技大省,成为经济科技强省。


走向创新时代,从0到1已经成为政策红利到创新红利的代名词。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意识到,告别模仿性创新,走原创性创新路子的时候到了。但从0到1的机会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引进的。《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公开征求意见稿)》称得上是创造机遇再抓住机遇之举。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加强基础研究是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在实践中能够将“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产业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各个创新节点的源头,从创新源头到产业技术工艺甚至是应用场景进行全过程的贯通性整合,就有可能创造出新机遇,抓住新机遇,打造出“广东模式”,就可能跑出“广东速度”。


广东的办法是: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专项布局。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对人的长期稳定支持,尤其是加大对青年科研家的支持。三是走开放创新的路子,实现地方创新体系(RIS)基础研究与全球创新网络的整合。推动全省基础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若干重要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启动建设10家省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初步构建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省实验室还汇聚了一批尖端科学家及一大批一线中青年科研骨干,人才规模超过8000人。十年“卓粤”计划也成为广东上升为我国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抓手。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17年的2344亿元增加到2022年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61%提高到3.26%,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广东研发人员数量超过了12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6万家,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2016—2021年,广东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从3.86万件增长到10.28万件,增长幅度为166%。截至2021年,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44万件,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广东专利转让次数达13.4万件,位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金融化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创新是尖的,发展是不平的。在全球化时代,加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分享全球市场扩张的红利,“世界是平的”曾经是一个动人传说。广东以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和训练有素的生产装配型劳动力,发达的物流体系,良好的营商环境,挤入全球分工体系,获得了全球资源再配置的红利。客观而论,广东产业在开放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不过,广东中低端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真正顶天立地的产业和技术还不多。产业创新过度集中于深圳、广州、东莞及佛山少数城市。即使是在这4座广东重要城市里,创新差距也是巨大的。从城市常住人口的人均有效授权发明专利看,2020年深圳已经是广州的2.5倍。从当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看,广州是佛山和东莞平均数的约2倍,是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平均水平的近15倍。


大凡到过长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很快会发现,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最鲜明的不同之处是,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小,城市之间有各自的赛道。南京、杭州没有上海挟大港望沧海的伟岸气势,但不失虎踞龙盘和钱塘潮涌的胜境,即便是小桥流水的周庄也充满经济发展带来的富足感。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广东就是我国的经济第一大省,江苏是紧追其后的经济第二大省,格局始终不变,二者的差距也不大。粤、苏两省的经济差距,远小于深圳与苏州两市的经济差距。一直以来,充满危机意识的广东人都保持着“江苏一个冲刺就会超越广东”的警惕。在两省内部,广东经济更集中,江苏则是更均衡。穗、深两市占据了广东经济的近半江山,再加上佛山与东莞后,四市占全省比重是3/4,加上其他五市,珠江三角洲九市占广东GDP的比例就是八成以上。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间的差距远小于广东。经济总量最低的连云港在广东能排第7,人均GDP最低的宿迁在广东就是正中间的位置。广东21座城市中,有12座城市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的多数在过去20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是扩大的。江苏省人均GDP高于广东,过去10年二者间的差距出现加快扩大的趋势。中国城市GDP前50强中,广东城市有深圳、广州、东莞、佛山4城,占21座城市的比例低于1/5。江苏有9座城市,占比差不多是70%。

风雨过后是彩虹,新宝安腾飞


“宝安”是深圳最古老的地名,其始建于东晋时期331年,已有169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改名“新安”,1913年又改回“宝安”(因与河南新安县重名)。深圳经济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宝安承载着深圳的历史文化血脉,是深圳十区之长。1979年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宝安则被限定于经济特区之外,开启了宝安四十年从中心走向边缘,又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历程。


1994年《中外房地产导报》的《宝安启示录》中写道:1993年8月的一天,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转了一大圈,当他落脚在广深线的末端,在深圳南山区南头海关的西侧,看着绵延不绝的车河,作出了一个令世界吃惊的结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在中国,中国发展最快的地方在广州至深圳一线。而我脚下的这块土地,将是广深线上最有潜力的地方。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一天,上屋电业(深圳)有限公司落户宝安石岩的上屋村,“上屋热线圈厂”成为国内首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开启了宝安经济的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加快推动全市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最先发展了蛇口、罗湖、上步等几个区域,其中上步工业区位于福田村北部约1.5公里处,是一个以电子工业和来料加工为主的工业区。在深圳市发展初期,上步工业区接纳了大量从香港转移过来的大型加工工厂,如夏巴汽车厂、嘉年印刷厂,因此带来了大量流动人口。彼时,深圳市政府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快速见效的方案来解决数量巨大又“来势汹汹”的流动人口。面对“三来一补”企业向深圳转移的良好势头,深圳市委1980年321号文和1981年11号文要求把“三来一补”工厂引到特区外兴办,并把审批权下放给当时的宝安县政府。“薄宦游海乡,雅闻归靖蚝”的千载蚝田与美味冠天下的荔枝林开始为成村连片的加工工厂所取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不少社队为适应招商引资,采取灵活的方式与外商合作,比如:合资建厂房、把土地租赁给外商建厂、与外地人合作建出租屋等,这些行为当时受到市、县政府的支持、宽容或默许。


GDP增长需要招商引资量的增长,“三来一补”工厂大规模引入,工业企业吸引了大量外来的劳动力,就必然带来低收入群体数量的增长。以电子加工业为例,每引进1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应地就要引进上千名流水线上的工人。1993年宝安撤县设区,至2011年,宝安经济占了深圳全市的28.6%。空前的经济繁荣,乡村城市化的野蛮生长也在所难免,过度的数量型增长使宝安形成了明显的郊区边缘化特征。大量人口与产业的涌入,使得产业集聚的负效应日益凸显,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承载量越来越高,地价也就越来越高,劳动力收入提高也必然会转换为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加工利润率不断降低,在客观上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机和推进器。2006年宝安区忍受转型痛苦,尝试进行腾笼换鸟,淘汰高耗能、高用地、高污染及高劳动密集的中低端产业。到2011年,高速发展的宝安承受着更加严峻的土地、空间紧约束,大量低端产业面临生死抉择。有些企业上年底还在向宝安区申请政策支持,可是一开年就决定关闭工厂。一时间有上万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劳动纠纷对信访工作构成了极大的压力。经济下行、政府财力紧张,并没有延缓宝安区采取“积极引进、大力培育、转型升级、有序转移、依法淘汰”等举措,启动“5年6000家低端企业淘汰”工程。宝安与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得各地招商部门蜂拥而至,夸张到宝安每周会有三四个招商会。


一时间,唱衰者有之,惋惜者有之。笼子里没了鸟就是经济滑坡。腾笼真能换鸟吗?笼子腾出来一定会有新鸟来吗?来晚了不行,不来更是不行。其时,信心决心是当然的第一位的,但引来新鸟,让新鸟快快长大,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能力与智慧也是第一位的。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前海“扩区”等重大国家战略相继落地,特别是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以及《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明确,宝安区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一跃成为“黄金内湾”重要支撑极和深圳都市圈核心区。新宝安作为深圳“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中“西协”的主力,正在重构未来深圳城市发展新格局。


新宝安的新区位。宝安奋力提升自身在深圳建设国际大都市中的层级定位,携手前海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新中心,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积极营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联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抓住了深圳西部中心的定位。向海建城是宝安雄起于湾区的规划基础。仅十余年,一座崭新的滨海新城拔地而起,形成了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是宝安向中心城区转型的标志,也成为宝安产业升级的基础,大大提升了宝安在大湾区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级和地位。


新宝安的新赛道。宝安匠心独具规划的CBD TBD(中央商务区 科技创新服务区),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神来之笔。沿着西乡河,由桃花源科技创新园,经铁仔山超导体材料基地,到河流入海口处,蜿蜓而下形成了宝安科技研发区。推而广之,建立了众创空间 孵化器 加速器 科技专业园 创新集聚区 国家高新区的全链条区域创新体系。全区5亿元产出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到68%。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及转让、产品检验检测、科技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让、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业竞相落户。新一代的“互联网 ”未来科技城,助力宝安建设世界级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中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5%,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超过5%。


新宝安的新动能与新优势。宝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了7000家,连续6年居全国区县第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8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6倍、大湾区的15倍。把宝安区放在全国城市中对比,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可以位居全国第10。专利授权数总量稳定地居于深圳市前列。走出了一条由市场终端向上游产业链升级的逆向创新的新路,走出了高端创新制造的点状聚集到扩散引领升级的新路,走出了依托深圳核心产业链节点创新制造向大湾区穿透式扩散,依靠供应链扩大制造规模的新路,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创新转型的好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总结。


F518创意园区曾经是集聚了上百家低端加工厂的厂区,墙面斑驳、配套粗劣。腾笼换鸟升级改造后旧貌换新颜,曲廊回环,绿树婆娑,一排岭南建筑古色古香的韵味,引来凤凰栖居,形成了特有的多条特色产业链,成为融合创意、设计、艺术的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人才聚集,创新收入丰厚。劳动村曾经是宝安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村集体兴办工业园区收租,村民则依靠工业区集聚的外来劳动人口出租房屋。随着宝安中心区的城市主干道贯穿劳动村,地铁一号线沿宝源路向机场延伸,凭借着区位优势,劳动村抓住土地二次利用的更新机遇,实现了整体转型。


宝安把乌鸡换成了金凤凰。产业业态从传统电子信息向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转变。涌现出创维、欣旺达、大族激光、立讯精密、鹏鼎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激光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诞生了上百家具有国家一流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宝安成为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沃土。新型研发平台高速聚集。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和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相继落户,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创新成果加速竞相涌现。“三来一补”产业渐渐隐入尘烟成为城市的记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热线圈厂已经改造为我国首个以劳务工为内容的专题博物馆。


东莞凤凰涅槃


东莞是我国利用“三来一补”方式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发源城市之一,其大规模发展与深圳升级,大量“三来一补”企业流出的关系很密切。在2003年时号称“东莞塞车,世界感冒”,不必说东莞威名,就是小小的长安与虎门,也已经让人咂舌惊叹。东莞一直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典型,利用国内外(主要是境外)资金,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积极招商引资,20年间就完成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大市的转变。东莞作为一个地级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并且使本地户籍人口通过土地纽带直接获得改革开放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当之无愧的“优等生”。2007年,东莞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占全国的1.2%,占广东的10.2%;当年东莞的财政收入超过了500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了1%,占广东的7%;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700多亿元,也占了全国的1%,占广东的8.1%;全市22个镇街可支配财政收入总额有160亿元之多,平均每个镇街超过了7亿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总额182亿元,平均每个村(社区)2000多万元;村区两级集体资产总值1000多亿元,约占广东同级的28%。东莞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中城市第12位,全市22个镇街全部入选中国千强镇。东莞能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是因为紧抓和善抓机遇。东莞离香港的距离虽比深圳远,但比很多地方都要近,东莞人就盯住这个优势,大力吸引外资,首先是来自香港的资金。东莞采取的市、镇、村“多轮驱动”为主的开发模式,造就了遍地工厂,同时造就了东莞缺乏核心区的弊端。


2015年2月,共识网上署名为“东莞房掌柜”的作者发表了一篇题为《东莞失落史:“中国制造”的悲剧宿命?》的文章 ,其中写道:东莞是中国的缩影,是大多数城市的镜像,是“MADE IN CHINA”的样本区域。东莞的危机从没有消停过,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东莞制造业十停去了四停,产业工人一年中流失150万,1600家台企、2000家港企从东莞撤离。2015年1月10日,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同时,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关停。此次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工厂裁员共计9000人。2014年12月,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接下来位于东莞的关联公司万事达和联胜相继倒闭。据了解,联建科技辉煌时有员工两万多人,2014年业务每况愈下,至倒闭前还有3000多名员工。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倒闭时共有员工7000人。还有东莞一家做杂牌手机的制造企业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


东莞面临制造业升级难题、社会管理难题、社会治安难题等,广东其他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正在或将会遇到,从典型的特征这一点来说,东莞未来能不能顺利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事实上也暗喻了广东能不能顺利实现超越亚洲四小龙的目标。东莞要转变发展模式,是何其艰难。东莞的弱点在于产业需要升级,但是更新换代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的“腾笼换鸟”只是一种美好愿景,但倒闭潮一浪接着一浪,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稳住这些企业,是一个难题。


从2012年开始,东莞陆续推出一系列转型的重大措施。其间,东莞曾连续5年拿出50亿元,通过推动产业转型、设立创业基金、企业贴息等多方面举措,支持企业发展。东莞拥有高度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涉及34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这是东莞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砝码。


鼓励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东莞前瞻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策略,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先进“智”造的蝶变。根据工信部2023年7月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东莞有81家企业入选,数量排名全省第三,与深圳、广州一同成为“小巨人”最集中的城市。当前,东莞已累计培育17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全球的制造业重镇,东莞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正呈现出喷涌之势。这些企业通过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乘“链”而上,推动东莞产业板块从“单体突进”迈向区域集群崛起,企业发展从“单兵作战”变成全链提升,促使东莞先进制造业迸发出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对东莞来说,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都有成长为“小巨人”乃至龙头企业的可能。随着这些企业壮大,它们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更多的税收以及更高的GDP增长空间。在不远的将来,在“小巨人”企业中,有望诞生新的科技领军企业,从而让东莞形成经济发展和产业晋级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东莞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通过加快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动能,为已有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21年,东莞在风雨过后迎来彩虹,凤凰涅槃成为新一代的创新城市,尽管转型还在持续,困难还很大,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踏实。


新领域新赛道上的机会之窗,广汽埃安的智能制造


《广州日报》2023年4月14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汽研究院,同科技人员、企业家、职工、外资企业代表等亲切交流。4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他走进企业展厅、总装车间、电池生产车间等,了解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进展情况。在广汽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智能网联实验室、模型设计实验室等,并同科技人员、企业家、职工、外资企业代表等交流。记者在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广汽研究院看到,一辆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这里出产,其中不乏引领行业、全球领先的自主研发产品。广州番禺化龙的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生产有条不紊,工人们目光专注、认真细致地处理着手中的零部件;涂胶、抓取、安装……机器人快而准地将车窗玻璃装到车身上。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事实证明,经过这10年来的发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全球领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定了广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决心。广汽埃安智能制造的柔性生产、低碳生产和数字化水平已经走在行业前列,以广汽埃安为代表的广州先进制造业正在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做到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星灵电子电气架构、AEP 3.0纯电新能源车专属平台、弹匣电池2.0、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高压无钴电池技术、昊铂超跑车型、传祺M8……广汽在行业变革之际推出了一系列自主研发汽车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个大国,要重视实体经济,走自力更生之路。关键核心技术要立足自主研发,也欢迎国际合作。未来,广汽将继续坚持助力制造业当家,加强科技创新、做大做强汽车自主品牌。2023年广汽作为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要带动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自主创新“强链”,自主掌握“三电”和智能网联核心技术;推动芯片国产化“稳链”,全力落实“攀登计划”;推动投资布局“延链”,投资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能源生态等项目,构建产业生态圈。


时针回拨到2019年底,一座具有前瞻性的工厂——埃安第一智造中心正式投产。建设之初,新能源车的前景尚未明朗,但将近4年的实践证明,广州的魄力得到了丰厚回报。广汽研究院智能驾驶远程云控实验室,墙上的几个大屏幕上不断闪现着各种自动驾驶相关的数据;自动驾驶车辆在实际道路上测试的情况,正通过5G通信技术实时显示在“数字孪生平台”上,一些工作人员正在细致比对并记录实际的驾驶场景和车端传感器感知重构的虚拟场景之间的差异度;另一边,不少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在后台监控车端结构化数据的准确性。以上这些测试场景和数据可以说是“自动驾驶系统学开车”的教材。


正是通过海量数据和测试共同组成的“驾驶教材”,自动驾驶“机器人”会不停地“学习”如何开车。广汽研究院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会日夜进行大量测试,实验室的工程师扮演“驾校教练”的角色,远程教“机器人”如何开车,自动驾驶系统“看到”的是一棵树还是一个交通标志,是行人还是自行车,都需要进行学习。锚定万亿级目标,从汽车之城到“智车之城”的新进化,广州底气十足;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两条腿走路”,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高地,广州昂首迈进;以汽车产业为代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广州前景无限。从0到1的积累,固然筚路蓝缕,而“从1到无限”的新开拓,更是行者无疆。从“汽车之城”到“智车之城”的转型,正需要“智勇兼备”。


“智”者,既指智能,也指智慧。人们完全可以相信广州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未来,是因为这里有一系列充满智慧的“超级大脑”——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正源源不断地为高端制造业“再进化”贡献智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正积极开展,一套较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体系已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来,在智能网联领域取得的“十项创新”让世人瞩目;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广汽研究院、导远电子、百度阿波罗、滴滴沃芽、华为广州研发中心、AutoX大湾区总部等已汇聚花城,碰撞出更多“智能”火花。


广汽集团提出“无科技,不广汽”,东风日产启辰着力“智·趣科技”,小鹏以“未来出行探索者”为目标……智能化已融入广州汽车产业参与者的基因。


“勇”者,既需信心,也需韧性。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信心的源泉;善于对外开放,敢于与国内国际高技术伙伴合作同行,是韧性的体现。


以广汽为例,未来将着力打造“能源科技生态载体”“产业链生态载体”“产业集群生态载体”三大生态载体。这也意味着,广汽需要在整车生产业务基础上,向产业上下游“突进”,实现“全线自研 产业链可控”。小鹏汽车旗下的“小鹏汇天”,还立志于用汽车的体系和思维,让飞行器走进千家万户。广汽埃安进军充换电生态,以超倍速电池、A480超充桩、超级充换电中心等自主创新产品“开路”,计划2025年在广州建设超1000座超级充换电中心,实现1.5公里半径覆盖,助力广州率先打造成为全球首个“超充之都”。广州汽车产业需要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为广州先进制造业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25年前,广州产业大转型,诞生了广州本田汽车。经过年产3万辆、6万辆、12万辆、24万辆生产能力阶段的工程改造,5年内实现了日产1000台的目标,广州因此快步成长为汽车生产大市,产业结构走向了高端化时代。[10]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广东省又一跃成为世界生产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2023年占全国新能源车产量的比重稳定地超过40%,同时建立起了涵盖广佛肇和深莞惠6座城市的最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比亚迪、广汽埃安和小鹏横空出世成为世界著名的新能源品牌。比亚迪生产第一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用了13年,又用了1年,生产第二个一百万辆,六个月后,生产了第三个一百万辆。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和重要支撑。


(来源:广东人民出版社《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圳在找房——————

关注微信公众号:圳在找房


圳在找房
专注深圳新房,深圳楼市动态政策,如有购房需求请联系18898612132付先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