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众号设为星标,第一时间获取优质资源哦~
导 读
产品技术平台是企业的系列产品所采用的共同技术要素(CBB:Common Building Block)的集合。
CBB包括共用的系统架构、子系统、模块/组件、关键零件、核心技术、通用技术等等,其特征是技术成熟度高、质量稳定、应用范围广。
产品技术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快速产品设计,并促进核心技术持续提升。
很多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由于没有长期持续的投入和努力,普遍缺乏核心技术。
但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对支持产品开发的技术资源缺乏积累和系统性的规划与建设。
企业一般呈现出以下现象:
产品线多,各线之间缺乏良好的共享机制,重复、低价值的开发较多;
项目众多,定制开发量很大,以前的成果不方便借鉴;
项目和产品越来越多,却没有规模效应,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新产品或项目开发压力很大,质量和稳定性出现问题;
核心技术无法得到发展和持续提高,容易被对手超越。
业界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品技术平台理念和方法。
企业一般会制定产品发展目标及具体开发计划,但很少在产品技术平台战略和产品线规划上下功夫。
由于缺乏明确和前瞻性的产品技术平台规划和产品线规划,产品开发就失去了路线图,产品开发人员将无规可守,无章可循。
设计人员在不知该产品在公司未来规划中所处位置的情况下定义和开发产品,其结果必然是各个产品相互拼凑,不能形成一条体系化的产品线。而企业由于不能按恰当顺序开发并投放新产品,往往错失良机。
在市场压力和浮躁心态下,企图将所有产品都做出来,结果摊子铺得太大,发现自己不具备充足资源,必然处处受制,困难重重。
Part 1
异步开发模式
异步开发模式是产品技术平台的基础。
产品开发容不得任何风险,必须在规定时间和规定成本之下开发特定功能和特定质量的产品。
但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又必须在产品中增加创新要素。创新总是有风险的,可能体现在进度上,也可能体现在成本上,还可能体现在性能指标上。
所以,为了兼顾创新、时间、成本、质量等多方面要求,可行的办法就是采用异步开发模式。将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分离。
新技术开发先于产品开发,而且不必限定应用于哪个目标产品。而产品开发只采用企业的成熟技术,绝不预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创造新技术。
因此,产品开发是纯粹的项目管理过程,注重进度、成本和质量。技术开发是纯粹的技术创新过程,不做过多的成本和进度限制。
异步开发模式如图7-1所示。
图1 异步开发模式
异步开发模式运作良好是产品技术平台的基础,产品技术平台是异步开发模式的结果。
产品开发总是在产品技术平台上进行,技术开发为产品技术平台创造有竞争力的新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技术产生的CBB。
Part 2
产品技术平台的四种战略
基于平台中公用模块的共享方式和范围,把平台战略分为四种:利基战略、横向战略、纵向战略和滩头战略。如图2所示。
利基战略:
这个平台专为一个细分市场设计(如军车),其他任何细分市场都不能共享这一特定平台。这个战略的目的是确保产品的高性能和高差异性,接受由此带来的高成本;
横向战略:
这种平台在同一类细分市场中可以在不同品牌下共享。典型案例是大众汽车公司的A平台。这个平台为大众汽车、Skoda、Seat、Audi等公司覆盖了中端汽车细分市场;
纵向战略:
这种平台在同一品牌下可以在低端、中端和高端细分市场中共享;
滩头战略:
这是个最雄心勃勃的平台战略,单一平台便可以贯穿不同品牌和不同细分市场。
图2 四种产品技术平台战略
Part 3
产品研发细腰型架构
基于产品技术平台的研发体系具体表现为一种细腰型架构,如图3所示。这种架构的特点如下:
上层产品丰富:
面向客户的产品系列多,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中间平台较少:
产品技术平台数量尽可能少,但产品框架适用性要尽可能强,能够支撑上层产品的各种变化;
下层货架丰富:
包括技术货架和产品货架,丰富的货架是产品技术平台的适用性和灵活性的保障。
以产品技术平台为基准,快速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采用尽可能少的产品技术平台,发布尽可能少的产品版本;
从产品货架和技术货架上提取成熟的公共模块和技术,以接近批量化的成本满足尽可能广泛的客户群需求,批量化与个性化兼得。
同时,牵引技术货架和产品货架的发展,并通过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平台的升级换代,保持核心竞争力,带来利润的持续增长。
图3 基于产品技术平台的研发体系细腰型架构
Part 4
产品技术平台的建设
核心建设内容:
五类核心资源库是产品技术平台的建设主体:技术分类库、技术货架库、产品模块库(BB库:Building Block)、产品货架库(CBB库)、产品平台库。
这五大核心库的成熟度和标准化水平依次提高,也反映企业产品技术平台体系的建设顺序。
并非只有建立完整的产品技术平台才能支撑产品研发,而是每建设一层就能获得相应的效益。
任何制造业企业都可以在本体系中找到一种最适合自身的产品技术平台方案。
a) 技术分类库
技术分类库是从企业产品或项目开发中提取技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类存储所形成的技术储备库。
技术基础较薄弱,或暂时无法大规模建设产品技术平台的企业,可以先建设技术分类库,把企业所有技术进行分类整理。
b) 技术货架
技术货架是一系列成熟且标准化技术的合集。这些技术可以是一般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可以应用在不同产品之中。
技术货架可以自成体系,也可以向产品技术平台输出成熟的技术资源,与平台一起构成更大的体系。
技术货架是技术分类库的高级形式。技术积累较好,有一定技术力量的企业,可以尝试建立技术货架。
c) 产品模块库(BB库)
产品模块库可按照企业的产品习惯划分,不须过多加工,其价值在于摸清企业的产品模块家底。
在CBB梳理不充分之前,可以用BB库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企业的产品设计过程。
BB库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技术分类库或技术货架,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产品模块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
d) 产品货架(CBB库)
如前文所述,在产品中尽可能多地采用CBB,能够大幅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具有典型、规范结构形式的CBB集合,就形成了产品货架。产品货架可以自成体系,也可以向产品技术平台输出成熟CBB,与平台一起构成更大的体系。
产品货架是BB库的高级形式,工程师可直接使用。产品货架适合于技术力量强,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业企业。
这类企业通常没有固定的产品形式,客户定制较多,一般无法建立形式完备的产品技术平台,而产品货架基本就是模型化的最高形式。
e) 产品技术平台
产品技术平台是整个系列产品所采用的CBB的集合。其特征是:
具有业务逻辑。产品技术平台是针对一个产品系列的,即每一个产品型谱拥有一个产品技术平台。该平台可以是整机的开发平台,也可以是重要部件、组件或子系统的开发平台;
综合性强。大部分内容来自于技术货架与产品货架,并且与需求、指标等相关联。需要定制的部分要给出明确的界定,如功能、范围、接口、所使用的技术等等;
成熟度高。来自于产品货架和技术货架的比例越多,定制开发的比例越少,则说明产品技术平台的成熟度越高,开发出的产品成熟度也越高。
产品技术平台适合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压力、组织结构、企业制度、资金实力等因素决定了产品技术平台的水平。
不过,平台是分层次的,可以从技术分类库一步一步建设起。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可以直接从平台框架入手建设,各核心库可以分步或同步建设。
平台开发方法:
图4给出了产品技术平台的规划、开发、应用、维护和监控的路线图。
图4 产品技术平台的规划、开发、应用、维护和监控的路线图
本路线图中,“开发”是核心,有两条路线:自底向上法和自顶向下法,如图5所示。
自底向上法
自顶向下法
图5 产品技术平台的两种开发路线
对于产品成熟度不高,或企业对产品的理解或者分析尚不透彻的情况,建议采用自底向上:基于企业已有的产品和项目数据总结归纳出产品货架。
对于对产品成熟度高,或企业对产品的理解或者分析较为透彻的情况,可以采用自顶向下:基于企业战略规划和产品需求分析,规划与建设产品技术平台。
典型企业的起步往往从项目模式起步,需要从现有的项目模式过渡到产品技术平台模式。
我们为此设计了“项目-技术-平台-产品”进化循环,帮助企业逐步从项目模式走向产品技术平台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项目-技术-平台-产品”进化循环
Part 5
产品技术平台的信息化
信息化平台的目的是将梳理成功的产品技术平台及各类资源导入软件系统中,与业务系统结合,以支持新产品高效和高质量的开发。
信息化平台分为应用层、功能层、管理层、资源层、系统层等五个层次,如图7所示。
图7 产品技术平台架构
Part 6
产品技术平台的价值
成熟BB/CBB/平台的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帮助企业凝聚和发展核心技术,积累和固化产品资源,降低成本,缩短交付周期,提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提升品牌价值。
促进企业从以项目为核心的开发模式转向基于平台的产品开发模式;·
可以实现规模化扩张,做大企业。持续积累核心技术,做强产品;
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技术、模块、产品等成果的共享,减少重复开发造成的浪费;
减少零部件种类,增加零部件的采购批量,减少供应商数量,增强议价能力;
实现快速设计,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快速推出新产品;·
形成最佳产品技术开发模式,如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分离、产品设计与项目设计分离等;
实现研发队伍梯队的合理配置,持续提高团队技术水平。
今天分享一份 产品平台与CBB技术管理 的资料,感兴趣的可以收藏;
。。。。。。
内容较多,未完待续
获取完整版,领取方式如下:
1. 长按扫码进入质量教育学堂
2. 在后台对话框内回复:0527
3. 资料已经在路上,但截图需人工审核,非工作时间回复较慢,请您耐心等待,谢谢。
- End -
希望各位质友在阅读后随手点在看和转发!
做一个质量人,过有质量的生活,小质会再接再厉。
| 编辑:小质
| 合作方式:17319452996(同微信号)
| 投稿方式:xiaoke@zdchina.com.cn
|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旨在传播知识,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质量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