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旧思维”解决“新问题”,行不通

职场   2025-01-22 21:05   北京  

⚪ 观点:陈冲、赵亮亮、张重阳、张亮、雷崇

⚪ 来源:【零缺陷家年华·第二季】第8期

⚪ 管理咨询业务合作:17319452996 (微信同手机)/ 84851064


导读

2025开年,为助力更多有追求的企业及个人,克劳士比中国学院特此推出——【零缺陷家年华·第二季】,邀请零缺陷的朋友们,立足于当下行业现状,洞察企业转型与变革方向,多维度探讨企业难题,交流实战经验、分享管理举措。


1月3日-1月12日,开年连续10天,与大家站在一起,探索新的一年如何「生长」,如何「向上」!


以下为第八话【在企业实践中,如何以文化为土壤激活个体,让组织充满生机】的直播干货,与您分享。


中国未来十年是品质变革的黄金十年,企业必须要抓住机遇进行根本性的革命。改变底层逻辑,实现从“以数量、成本”到“以质量、价值”为导向的转型升级。


这就需要通过零缺陷变革,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为价值而战。


本期直播,我们荣幸邀请了正在进行零缺陷变革的先锋组织。他们结合企业实际现状,畅谈在变革路上积累的实战经验以及关键突破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零缺陷变革,从认知破局开始

陈冲  怡合达


改变心智是最难的管理工作


在公司项目推进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改变团队认知的挑战。我们此前为解决产品质量、人员管理、流程制度等问题,尝试了诸多培训,但效果不佳。当克劳士比团队到来时,我起初也没抱太大期望,觉得不过是常见的工具培训。


但深入接触后发现,克劳士比思想的重点在于改变人的认知。很多人思维固化,不愿接触新事物,在项目执行中消极 “陪跑”。我们在教育团队尝试过多种方法,想将新观念逐步传播开来,却困难重重。


工作中大家常提及执行力问题,很多公司将责任归咎于底层员工,频繁换人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经过反思,我认识到单纯期望员工靠执行力解决问题是管理者的失职,我们应更关注过程,关注员工需求,通过改变认知,影响团队,进而推动工作良性发展。



升维认知,才是变革的真正意义


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我常被问到取得了哪些成果。其实,获取阶段性成果很容易,只要制定流程、规则和奖惩机制,就能让员工做出成绩。但这并非我们追求的。


我认为思想和认知的转变,才是更具价值的成果。因为这能改变工作方式,进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与企业文化,带来巨大的收益。


比如跨部门沟通问题,当双方认知不同时,就容易产生矛盾。但当大家转变思维,就能顺畅沟通。


所以,我觉得我们项目真正的成果,是能影响和改变多少人的工作方式。虽然这种成果难以量化,但我们会努力从某一突破口实现破局,持续推动认知转变与工作方式的革新。


这次培训让我自身发生了改变,从思想层面开始,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索欲望逐渐增强。随着思考的深入,我越发觉得自己所知有限,进而形成了一个不断思考、求知的良性循环。



改变认知,需自上而下推进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员工真正信服。实践证明,单纯涨工资效果短暂,员工很快就会习以为常,关键还是要改变他们的认知。


在负责M5教育线与人力资源HR的配合工作中,我们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策略。开展教育时,先拉人力资源的核心人员参与,让他们达成共识、接受教育。


很多人起初不愿接触,我们先强制大家参与,从中筛选出有意愿改变的员工,将他们聚成一个小圈子,后续再慢慢扩大这个圈子的影响力,以此推动全体员工认知的转变,让员工真正信服并接受这种改变。




用文化做土壤,激发员工自主改进

赵亮亮  怡合达


艰难时期,用变革突破瓶颈


我们公司是一家提供自动化零部件的一站式采购平台,客户主要是设备厂家和制造商,聚焦长尾化需求,服务那些对零部件需求无计划、不确定且量少的客户。


与传统公司不同,我们是平台化公司,管理难度大,面临多品种小批量订单的管理难题。


过去十年到二十年,公司发展迅速,可到2022-2023年进入瓶颈期,产品质量跟不上高端客户需求。2023年底我们开始摸索求变,却收效甚微。2024年我们找了9家辅导机构,各有各的说法,我们陷入了迷茫。


直到偶然与雷老师线上交流,他的观点为我打开了新视野。之后我们参加了雷老师的公开课,深受震撼,当即决定邀请雷老师来公司做辅导,我对后续公司的质量提升充满期待。



改变认知,核心在于教育


在公司质量改进及团队发展探索中,我深刻认识到组织 “土壤” 的重要性。就像种地,若土壤本身缺乏肥力,即便努力浇水施肥,也难以收获好成果。同理,若组织中的员工不幸福,管理者只重利益,对待供应商一味压榨,那根本无法为客户提供满意产品。


过去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直在同样的模式里打转,因为人没变、方法没变,结果自然难有改变,关键在于我们的认知出了问题。


而改变认知,核心在于教育。与普通培训不同,教育是从被教育者角度出发,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正向引导,改变人的认知和理念,这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但意义重大。



向内求索,凸显“我”的力量


参与零缺陷变革项目,我看到了许多成果。从工作氛围上,各部门主动参与品质工作,部门间隔阂减少,大家都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管理者也懂得如何同心协力改善质量问题。


这个项目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改变。我明白了向外求与向内求的区别,以前遇事总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现在知道向内求才是破局关键。


我还深刻认识到以质取胜而非以量取胜的重要性,克劳士比团队为保证项目扎实宁愿延后,这让我反思并要求品质部门工作要保质而非赶进度。


另外,处理好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从自身出发满足他人需求,友好沟通,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还能促进工作,带来美好成果。




变革,首先要放下旧思维

张重阳  怡合达


组织要变革,思想先松土


在试点部门开展变革时,我深知思想转变的核心地位。我借助早会进行“松土”工作,耗费一个半月时间,全力促使部门成员接纳新思想。此做法成效显著,推动了后续项目环节进展。


然而,部分执行部门成员因未参与培训,其所在的UMI团队初期融入艰难,进度迟缓。


这凸显出思想引导在变革初期有着关键作用,若部门负责人未积极开展思想工作,团队成员将难以适应变革节奏,致使项目推进受阻。



变革驱动工作理念双重转变


在参与零缺陷变革过程中,我实现了两大关键转变。


一是对质量认知从单纯注重产品外在品质转变为聚焦满足客户多元需求,摒弃经验主义指导工作的旧习,引导员工依客户需求规划行动。


二是在跨部门协作方面,从以往成果导向下的盲目行动,转变为积极与上下游及相关组织沟通,达成共识后开展工作。


如研发与组装部门曾因沟通不足、未契合实际需求致制具设计失误,如今我及团队成员均深刻认识到共识的重要性,确保各项事务与客户及关联方需求紧密契合,推动工作高效、准确开展。


重塑理念,重构企业价值链


在参与零缺陷变革学习中,我经历了深刻的顿悟历程。杨钢院长在高层研讨会上提及“质量就是经营管理本身”,身为经营管理者,这深深触动了我。


随着UMI团队成立及项目推进,虽然基础差,但雷老师的辅导让我明晰,变革目的是提升部门经营水平,参与者是全体员工,核心是改变自身对质量的认知。


从最初认为质量关乎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到领悟其本质是满足客户需求,在业务价值链各环节实现转变,这是我在零缺陷学习中的关键顿悟。





坚持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张亮  怡合达


从迷茫到明晰的探索


我初涉零缺陷项目M2团队,负责衡量与目标设定。伴随项目推进,参与试点工作、深入分析主价值链流程、精准定位断点并剖析问题后,我逐步厘清方向。


在雷老师等专业辅导下,融入UMI团队学习实践,深度参与流程梳理与问题挖掘,借实际操作明晰项目要点,实现从懵懂新手向渐入佳境参与者的蜕变,凸显实践在理论理解与应用转化中的关键效能。


预防是正确行动的开始


参与零缺陷项目以来,我收获颇丰。起初,我们单纯认为项目目标是解决产品问题,深入学习并参与试点部门工作后,我发现零缺陷理念的思维,比如预防思维,对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同样意义重大。


预防能让我们提前预演问题,做好准备,避免犯错或走弯路。像部门一位同事送签时多次被领导打回,原因就是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没把握好签单内容,也没预判领导可能问的问题。若运用预防思维,就能节省时间和精力。


坚信一次做对的力量


“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句话给我带来极大触动。此前,我们凭经验做事,以结果为导向,只要能交付就算成功。但接触零缺陷理念后,我对做事有了全新认知。


正确的事,就是满足客户要求。强调 “第一次”,是因为每次尝试都有成本,这关乎做事效率。要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必须引入预防思维,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在信息和资源都未准备好时就贸然行动。


零缺陷让我在工作方法和思维上有了全新的起点,我不再局限于学习理论和工具,而是开始对做事方式进行深度思考,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





握好方向盘,找准自我成长路径

雷崇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


零缺陷管理具有根本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紧紧抓住了经营管理的核心。对于有些质量人感受到零缺陷理念先进性,却不知如何行动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首先思考,若不做质量工作,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否做好,能否达到预期。


其次,如果不做质量工作仍面临同样问题,那核心就在自身;如果工作获得愉快,建议换条赛道。


再者,若因级别不够,在企业中无法营造理想的零缺陷环境,可选择去更适合的环境,如今追求零缺陷的公司越来越多,这是好事。


最后,若不想换个环境,就更要思考做正确的事情。


通过不断自我调节,坚持去做,努力为团队和组织创造价值,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end-


关注零缺陷,期待您的“点赞”和“在看”!

质量教育学堂
加入质量教育学堂,质量人终身成长的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