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汪玉春、徐建强、李健、杨钢
⚪ 来源:【零缺陷家年华·第二季】第10期
⚪ 管理咨询业务合作:17319452996 (微信同手机)/ 84851064
导读
2025开年,为助力更多有追求的企业及个人,克劳士比中国学院特此推出——【零缺陷家年华·第二季】,邀请零缺陷的朋友们,多维度探讨企业难题,交流实战经验、分享管理举措。
开年连续10天,一场场精彩的直播,直击痛点;一次次深入的交流,启思赋能。
感谢在直播中给予大力支持的分享嘉宾们和屏幕前的每一位追求零缺陷的朋友,因为你们的交流互动和观点分享,为开年注入澎湃动力!
以下为【零缺陷家年华·第二季】收官话题【零缺陷见证者专场:学习、实践与分享】的直播干货,与您分享。
无法刷新自己,就只能在“旧”和“重复”之中迷惑。
零缺陷无论是对个体、团队还是组织来说,都是不断地从自我觉醒、发现、认知到自我演变和完善的过程。
学会用零缺陷思想武装自己并在实践中不断真心投入、自我更新、勇于探索,是每一个管理者必经的修炼历程。
【零缺陷家年华·第二季】收官之夜,我们邀请了杨院长和他的老友们,他们皆是零缺陷理念在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践行者与推动者,承载着无数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洞察。
让我们一同踏入这场收官之约,聆听前辈们在零缺陷之路上的点滴、实践与经验,共同开启一扇通往卓越绩效的大门。
零缺陷不仅要知行合一,更要久久为功
汪玉春
零缺陷在一汽大众的成功实践
我在一汽集团工作38年,退休前担任过多个主要职务。在一汽大众工作期间,我有幸结识杨老师,接触到克劳士比学院的零缺陷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
在清华MBA班学习时,在杨老师引导下,我深入学习《质量无泪》和《质量免费》,深刻认识到其价值。
在一汽大众工作期间,我们将零缺陷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每年制定工厂方针时,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引领各项工作,将零缺陷作为工作标准。在大众全球严格的AUDIT质量评审,我们的车型成绩优异。
在工厂管理中,深知质量与成本紧密相关,围绕降低停台、减少返工返修和杜绝废品,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理念与之结合,形成“一箭三雕”模式。
通过实践,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转变了员工观念,许多员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成长,如冲压、焊装车间主任如今已成为集团级领导。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零缺陷理念的强大力量,也非常感谢能有机会接触并应用这一理念。
不仅知行合一,更要久久为功
“新质生产力”的背景源于质量强国战略,它服从于国家、时代与社会,最终落实于用户。这反映了对未来质量趋势的理解,是对零缺陷和“一次做对”内涵的升级。我们要从这些理念出发,重新审视未来技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的配合,而生产关系离不开人。年轻人对这种新质的认可与接受是时代发展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当前组织形式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质概念,我们需从人和组织角度出发,让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件要求相匹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知行合一”,德鲁克说管理在于行。在理念众多的当下,要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需做到知行合一且有创新精神,否则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成果。“知行合一”还强调“久久为功”,零缺陷理念也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地践行。
践行零缺陷要有“干劲”,更要有“韧劲”
徐建强
零缺陷助力航空双五归零
我曾在中国商飞公司担任C919大型客机总质量师等职务,此前在上海航天也从事过相关质量管理工作,还在国际质量组织任职。
自80年代末接触零缺陷理念后,我便深受其影响。在航天工作时,我就发现零缺陷理念与航天“万无一失”的质量文化相契合。我通过邀请专家讲课、分发书籍等方式推广该理念,保障了运载火箭发发成功。
进入中国商飞负责C919项目后,我将零缺陷理念与民用航空型号质量管理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两透一控双五归零”方法来落地实施。
在吃透需求上,从需求捕获到确认验证等五个方面严格把控;吃透技术则围绕理论依据、研制路径等五个要点规范操作;控制构型也通过覆盖全生命周期等五个方面进行管理。
对于研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我们在航天双五归零基础上,结合航空实际增加内容,形成基于系统工程的双五归零。最终,在零缺陷理念的引导下,C919研制工作顺利推进,达到国际一流航空制造企业相当的水平,充分展现了零缺陷理念在航空质量工作中的强大助力。
推行零缺陷要有韧劲,不能仅凭一时热情
在新时代,为践行零缺陷理念并提升飞机生产效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践。
飞机部件检验时,过去人工检查飞机布段铆钉不仅繁琐还容易出错。如今借助5G和8K摄像技术,将实物与数模数据比对,偏差能直接标注,检查一个机头部段从原来的几天缩短至半小时,效率大幅提升。
质量体系文件管理方面,中国商飞采用一体化文件体系。但人工评审多次仍有断点等问题。通过“商飞大脑”5G技术,把程序文件标准化、模块化,计算机找出并修复了100多个断点,解决了人工难以发现的问题。
在零部件生产上,推行5G黑灯工厂,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我认为推进零缺陷要有韧劲,不能仅凭一时热情。从理念导入到方法应用再到落地,都需长期坚持,尤其面对新生产力发展需求,更要持续创新推进。
以质量为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
李健
20余年探索之路
我在质量领域工作多年,历经系统级单位、军用电子元器件单位,还在集团质量部任职,积累了丰富经验。2001-2002年,我接触到杨老师的零缺陷理念,深受触动,此后便在单位开展相关质量改进工作。
1998年,我主动从技术岗转向质量岗,初期虽遇挫折,但我坚持学习,向各方专家请教。2000年左右,借ISO9000标准更新契机,我拓展了质量管理工作范畴。2012年,我所在的元器件单位成为集团零缺陷质量管理实践试点。
在5-6年时间里,我们围绕需求、设计、制造、配套质量开展工作,形成了集成化预防型质量管理系统。
如今退休的我,回顾质量工作历程收获颇丰。2023年参加杨老师课程后,我对质量工作有了新认知。
我认为,组织做好质量工作要上下结合,高层制定战略,基层解决问题,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运用合适工具方法,提升人员技能,靠合理机制保障工作质量。
创造价值,拥抱新质生产力
我认为,企业的核心逻辑应是为顾客创造价值、提供价值。像波音将企业本质转变为资本逻辑,而非专注于价值创造,这是不可取的。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例如智能制造黑灯工厂,看似是机器替代人工,但前提是要将组织的支持和个人知识显性化,否则难以实现。
无论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是追求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工作。作为质量人,我们应重视工作质量,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享受质量提升带来的成果,为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贡献力量。
坚持做正确的事,才能走得更远
杨钢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我觉得2025年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我们要切实将克劳士比品质学院建立起来。
一直以来,克劳士比品质学院在全球都享有较高的声誉,20多年前我就有将其在国内落地建成实体学院的想法,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这个计划被搁置了许久。
如今,时机已然成熟。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在座的汪老师、徐老师、李老师在质量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们无疑会成为中国品质学院的优秀导师。
今天,大家围绕零缺陷理念展开了精彩的分享,这些案例都十分珍贵。
从汽车行业来看,零缺陷理念的落地需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如今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正朝着数字化大步迈进。未来的汽车或许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工具,而可能演变成超级智能体和大移动终端。这一转变将为中国汽车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属于我们中国汽车人的春天。
在航空领域,零缺陷理念的实施关乎着飞行安全等重大问题,其落地过程复杂且严谨。军工企业也是如此,无论是总体还是零部件方面,零缺陷理念的落地都有着独特的方式和要求。大家应该深入思考这些案例,做到举一反三。
在质量观方面,我们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质量定义为满足要求、创造价值,并提出了物理、事理、人理三层面理论。
回顾这一路,从最初提出新品质观时,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有人认为是噱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直至国家推出质量强国战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质量理念的探索上一直走在前沿,只是快了半步。
当下,全球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各种干扰因素众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此时,我们不妨学习阳明先生,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就像阳明先生在龙场顿悟,他通过寻找与外界屏蔽的空间,让自己安静下来,从而能够聆听自己的心声。
我们也应如此,在纷杂的世界里,为自己开辟出一片精神空间,让阳光照进心田。当我们能够聆听自己的心声时,便会感到神清气爽,目标也会更加明确,整个人也会充满活力。
在2025年,希望全网的粉丝朋友们都能以这样的状态,满血复活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end-
关注零缺陷,期待您的“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