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上将黄永胜偷烧文件,因“胜”字剩半边拒不认罪,周总理震怒

文摘   2024-11-12 13:52   辽宁  
1971年9月,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事件,开国上将黄永胜见势不妙偷烧文件,发现自己在密信中的署名少了半边,变得更加猖狂。

周总理亲自坐镇,一夜之间逮捕了一上将三中将,他是谁?当时又发生了什么?
九一三事件后,北京进入战备状态,下达五条应急措施
得知林彪一家人出逃后,北京卫戍区的司令吴忠,顿感责任重大。毛主席曾说“吴德有德,吴忠有忠”,在事情发生后,伟人第一时间召集他二人回城。
在台基厂5号吴忠的住处,二人谈到凌晨1点多,讨论该怎样理解和传达毛主席的谈话。当时因为保密需求,不允许直接提名,这就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紧接着周总理又打来了紧急电话,吴忠急匆匆地来到人民大会堂。
周总理在电话中急切地表达:“就是在庐山会议上第一个发言的人,带着老婆、儿子坐飞机跑了,你这还听不懂吗?”
吴忠的心里咯噔一下,他万万没想到会是林彪。挂下电话,周总理向他转达,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
令首都北京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并指定由吴德、吴忠、杨俊生负责,下达了五条应急措施。

第一,立即派遣部队和民兵,严密搜索被迫降的直升飞机,要人机并获,并直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做汇报。
第二,由北京卫戍区部队,负责封闭在北京郊区的几个机场,没有中央命令,任何飞机不允许起飞和降落。
第三,立即查封他们在北京的几个据点,搜索罪证。
第四,卫戍区要加强对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要害单位的警卫工作,对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附近地区增派部队,与中央警卫团密切配合,确保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
第五,各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由卫戍区统一部署。
“胜”字只有一半,黄永胜死不认账,周总理震怒
吴忠等人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部署,13日上午10时许,卫戍区警卫3师从怀柔县渤海所打来电话,说被迫降的直升飞机已被包围,空军两位要员周宇驰、于新野畏罪自杀,另有逃犯被抓获。而在自杀前,他们还曾撕碎过一些信件。
从这架直升机上,卫戍区缴获了大量国家机密文件、武装政变的材料,以及林彪的手令。其中他给上将黄永胜所写的密信中,署名“胜”字,只剩下了“生”字,缺少了“月”字的半边。

不知道是机上人员故意撕碎的,还是在匆忙中折损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瑕疵,却让他钻了空子。
在此之前,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将这封信拿给黄看,希望他能幡然悔悟,可他却装起糊涂来,还煞有介事地反驳:“没听说过空军有叫永生的人啊?”
周总理看他死不悔改,下令吴忠务必将另外半边字找全。
吴忠深知这张小纸条的重要性,他亲自指示警卫7团的张团长,回到现场苦苦搜寻了2个多小时,终于在小雨泥泞的地上,找到了比小指甲还小的碎纸。
面对铁证,黄永胜无话可说,可是当4人都被抓捕后,他们却负隅顽抗,拒不交代罪行,还集体抄写诗词起哄,试图蒙混过关,周总理是怎么处理的?他为何被判18年?
被捕前黄永胜在疯狂烧文件,四大金刚被捕后拒不认罪
这是中南海惊心动魄的一夜,副团级以上被组织起来,进行秘密抓捕任务。随着周总理一声令下,1971年被牵涉其中的一上将、三中将全部落网。
坠机事件发生后,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迅速执行应急措施,将未来得及潜逃的直升机追回,并找回了可以定罪的小纸条,万万没想到,他的余党们此时还心存侥幸,试图对抗。

1971年9月23日,距离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10天,毛主席询问周总理这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人的情况,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周总理告诉伟人,根据卫戍区部队的报告,几人在事发后,仍无主动悔悟的表现,甚至搞串联销毁文件材料。
部队赶到的时候,黄正在疯狂地烧文件,将客厅上用来放字画的大瓷缸,都给烧炸了。
在抓捕过程中,周总理指示一定要留活口,这反而让几人误以为,中央拿他们没办法。时间来到1971年底,这四人依然是拒不交代问题。
众人齐抄歌词对抗,最终全部入刑,你咋看?
还不约而同地在报纸上抄写《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无非是想要暗戳戳地表达“成王败寇”的错误思想。
吴忠向周总理汇报这一情况后,周总理震怒,让他们老实交代,总理一边让吴忠,向他们交代给出路的政策,一边指点专案组,就从吴法宪身上突破,允许他给家人写封信。

如此一来,终于从一个人身上打开了缺口,交代了在庐山会议上,鼓吹天才论等罪行,其他三人见事不妙,也不得不交代和证实了一些问题。
四人中军衔最高的上将,被判处了18年有期徒刑,其他3人被判刑,从16年到17年不等。
他们本是新中国令人敬仰的战将,却思想滑坡走错了路,毛主席和周总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明里暗里给过多次机会,都没能等到他们主动交代,只能说是自作自受。
您对这段特殊的历史了解多少?留言关注转发,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红墙知情者说 四》 董保存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1~197页
徐鲁航.  试论"文革"末期的周恩来效应.《CNKI》,1999


懂人物
懂百态人物,评百味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