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绘画是人们手拿着笔来画,而艺术家谢墨凛的“画笔”是他自己改装制作的三轴绘画机器。日前,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个展“机器下的画布”,展出谢墨凛在过去十余年间创作的近50件作品,呈现其在创作中与机器的长期不断对话所带来的演变及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思考。
“用机器作画给我带来了许多未知的可能性。”谢墨凛坦言,出生于浙江温州的他,自幼在售卖钢材机器的环境中成长,这种与机器的亲密关系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起点,“这十几年,我总是想尽量挖掘我和机器之间能够实现什么样画面上的潜力。”
走进展厅,巨幅白色绘画《光之书》挂在醒目位置。“这是我目前创作的面积最大的一幅作品。”谢墨凛介绍,他在电脑里画了曲线,再让机器走出这个曲线来,“机器上挂一把刮刀,然后我把大量的颜料铺在画布上,然后用刮刀一遍遍地刮,就像梳子梳头发一样反复很多次形成的。”观众看《光之书》如同在翻动书页般的动态效果,仿佛在静止中蕴含着流动的生命。
谢墨凛的早期作品借助于机器的力量,展现了叙事性的画面。后来随着创作的深入,谢墨凛开始转向颜料本身,探索其物质性与表现力。他意识到颜料不仅是绘画的媒介,更是艺术表现的组成部分。尤其是2000年参访莫高窟后,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现代技术重新诠释敦煌的绘画精神。
在敦煌系列作品中,如《棘·敦煌13.2.3》,谢墨凛通过锯齿形刮板塑造出推挤的色彩,颜色上呼应敦煌壁画的同时,更在形式上创造出类似龛窟的抽象意象。“这些年我在这系列作品中一直用到属于敦煌的颜色,因为觉得它们更能唤起对传统的记忆,同时又能用新的方式延续传统。”
对谢墨凛而言,他改装自制的“绘画机器”不仅是一件工具,更是他双手的延伸。而他与机器之间的可控与不可控,又加强了艺术创作的深度。策展人冷林认为,“谢墨凛的创作从开始时使用机器在画布上进行叙事性描绘,到对颜料层肌理感受,而后转向颜料本身及不同颜料之间的关系的形式化理解和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复星艺术中心成立八周年的重要展览项目,本次个展不仅是对谢墨凛艺术实践的全面回顾,也体现了复星艺术中心一直以来致力于扶持国内当代艺术家的理念。自成立以来,复星艺术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艺术家驻留项目与展览空间的探索,以及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平台的annex项目空间,为新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展览将展出至12月8日。
记者 / 刘艺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周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2. G50会址暨产业资本(上海)路演中心正式定址中央科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