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报社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共同主办的2024年大型公立医院发展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在主题为“有管有控——实践‘国谈’药品单行支付”的平行会场七上,与会专家与医院医保部门负责人围绕“国谈”药品支付政策、落地应用等话题展开讨论。
国家医保研究院华科基地执行副主任陈昊:落地“双通道”政策需多方助力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推行“双通道”政策,旨在破解“国谈”药品可及性难题,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面临诸多限制。一方面,医院和药店在药品配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部分“国谈”药品在院内的配备覆盖率较低,难以全面满足患者需求。而药店由于药品采购与存储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完全对接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在医保支付环节,一些地区在实际操作中仍采取药品单独计费模式,这与住院或门诊统筹支付未能完全接轨,导致患者自付比例较高,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开展了不同的探索。例如,四川省实施单行支付办法,允许患者在药店购买特定药品时直接享受医保报销,从而有效缓解了药品配备的不足。湖南省则尝试将“双通道”药品纳入医疗机构目录,强化院内药品供应保障,同时兼顾药店渠道,优化了供应结构。其他地区则以提升支付效率为目标,通过简化审核流程和提高药品目录透明度等措施,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尽管这些地方的试点措施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参考,但由于区域特征明显,许多探索难以广泛推广,且尚未从根本上破解政策执行中的深层次矛盾。
要想真正提升“双通道”政策的执行效果,我国仍需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优化。一是加强药品目录的统筹管理,通过省级甚至跨区域的统一规划,进一步提升药品流通效率,保障供应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关注支付机制的改进,未来可以通过住院统筹基金或设立专项支付额度的方式,明确药品支付范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三是强化药品监管与服务能力,通过为药店提供规范化的指导,改善药品存储条件,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水平,确保政策在基层能够顺利实施。同时,患者对政策的了解与信任程度直接影响政策效果,因而需要加强患者教育与政策解读,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质疑。
“双通道”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政策本身的不断完善,更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医疗机构、药店、医保支付方以及患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是政策取得长期成效的基础。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和提升执行能力,有望从制度层面切实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实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保办主任左后娟:“国考”与医保改革相向而行
在医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国家政策的引领作用显而易见。近年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政策(以下简称“国考”)不断推动医院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然而,如何以医疗质量、效率与成本为切入点,将“国考”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紧密结合,成为医院的必答题。
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做好顶层设计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顶层设计不仅要对接国家政策,还需要从医院层面重新配置医疗资源。例如,某大型医院在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方式改革时,设立了三级工作架构,涵盖院级、职能部门与专科小组,同时引入医疗组长负责制,通过明确责任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改革效能。
在具体执行上,医院提出了一系列专项行动,例如提升病例组合指数(CMI)、缩短平均住院日和优化药耗占比。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例,该院通过日间手术与门诊分流低复杂度患者,既缓解了住院资源的压力,又提高了整体服务效率。此外,在药品和耗材管理方面,医院结合DRG评价系统进行全流程优化,将其作为控费与管理的双重工具,与药学部和器材科共同打造了融合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重在专科能力的提升。通过DRG数据分析,医院可以为各科室绘制动态“画像”,持续优化病组结构与资源配置。例如,某医院医保办协助特定科室针对高成本病组实施了费用路径的优化,通过遴选性价比更高的药品与耗材,实现每名患者平均费用下降3万元的目标。该实践不仅有效缓解了科室医保基金超额的问题,还推动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为专科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控费,还有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当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医保数据转化为决策工具,从学科发展、病组调整到科室资源倾斜,逐步形成以数据为导向的管理体系。这种转型,不仅为医院带来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也进一步夯实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国考”与医保改革相向而行,既是政策驱动的必然趋势,又是医院应对资源压力、实现高效运营的必由之路。然而,如何在质量、效率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仍需医院持续探索。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医保办主任牛培勤:“国谈”药品可探索单行支付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目录的不断扩容,药品价格显著下降,政策支持也日益完善。然而,“国谈”药品在医院落地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影响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在这一问题的背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医院绩效考核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合理控费已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以控费为导向的政策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药和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受阻。例如,“国谈”药品往往价格较高,尽管进入医保目录,但在其使用过程中仍涉及费用占比等考核指标等因素,迫使医院和医生在选择时变得谨慎。此外,“国考”中设置的门诊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药费等指标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削弱了医院引入新药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公立医院普遍面临成本补偿不足的困境。这种经济压力迫使医院在药品和技术引进上采取保守态度,与国家鼓励创新药品广泛使用的初衷相背离。
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对上述问题予以解决。例如,单行支付机制通过将“国谈”药品从医保基金总额预算中剥离,单独列支,既减轻了医院的经济压力,又消除了医生对处方此类药品的顾虑。以江西省为例,其近期出台的政策将医保基金与“国谈”药品直接结算,为解决“国谈”药品进院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此外,“双通道”管理机制的完善,也为患者在院外药房获取谈判药品提供了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需要进一步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核心在于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政策落地。例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医疗服务的提供应紧密结合,以保障创新药的合理使用;医药行业则需在降价的同时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药品的质量。这种多方协同的改革模式,既是政策落地的必要条件,又是提升整体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国谈”药品的普及不仅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体现医疗公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相关政策设计的科学性与执行的精细化,将决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最终成效,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会议讨论环节,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医保专家共同探讨了“国谈”药品单独支付的政策与实践以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特病单议机制运用、医院运营与学科建设等热点话题,为推动医保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吴刚
编辑:门雯雯
审核:孙梦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