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乡愁写《乡颂》
文/杨恩章
引言: “故乡在心,不在地,它是灵魂的归宿,永恒的港湾。”——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岁高年迈的游子,双脚很难再踏到故土,而弥满乡愁的赤子之心可以常常抵达!
——自题
在余光中先生的名诗《乡愁》中,有这样一句形象的比喻:“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如果用来形容我们村北的汾河与我的乡恋之情的关联,真是太贴切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西省河津市庄头村人,60年前,我北渡汾河到千里外的祖国北疆从戎,退休后又客居他乡,对本村的前尘往事长期处于依稀状态。
前些日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军和画师郭安福,从老家前来送给我一份新写的村志稿,委托自己写篇序言。拿上村志稿,我仿佛拿到了一张南渡汾河返乡的船票,踏上了魂牵梦绕的故土。
看完30余万字的村志,深感考证严谨、史料翔实、广采博取,图文并茂,庄头村的古往今来和风土民情跃然纸上。掩卷细思,心头为之一震。想不到在不长时间内村容村貌就发生了如此巨变,更想不到我们村竟是当地为数寥寥的千古名村,也想不到本村竟创建了那么多不同凡响的业绩。
所有这些,使我对家乡的认知由朦胧到清晰,由乡恋上升到了乡仰,在乡仰中倾写出散文式的《乡颂》(注),在诵读新写的乡颂中,再次抒发了耄耋老兵游子对故乡的崇敬眷爱之情。
一、庄头村是一个历史恒久的千古名村
庄头村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古名村,这是有据可证的史实。据《河津市志记》记载,1953年和1973年,考古专家先后在我们村南和西北处发掘出了石斧、鬲、尖底瓶、钵等一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还有夏代中晚期和商代初的二里头文化器物,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彩陶等),并断定此处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早在远古时代后期即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生活在这里。
庄头村起初称“南沟村”,到公元前1525年的商代时期,耿国王朝在距我们村六华里的山王村建立,因我们村是职衔为“庄头”的田园管理官员的建宅居住地,后来就将“南沟村”改称“庄头村”(耿王朝设立庄头为官衔,后被用作村镇名。目前仅山西省就有20个左右的庄头村),一直沿用至今。
在省、市历史博物馆的展品中,就有从我们村发掘的十多件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代的文物。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典藏的距今3800至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上,河津县(现改为市)的地域内独独只标着庄头村的大名。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也单列着我们村古往今来的数十个条目。
从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尤其是自耿王朝建立3500余年来,我们村的祖祖辈辈在这块风水宝地繁衍生息,虽饱经沧桑,屡受磨难,仍香火延续,经久不衰,如今已成为一千余户四千余人远近闻名的大村。
由此可见,我们村历史之恒久,根基之深厚,人脉之旺盛。千古名村的村史,是昔时兴旺昌盛的象征,更是今天创新发展的基石和阶梯。我们庄头人理应保持千古名村的荣耀感,更应激励传承文明再创辉煌的使命感!
二、庄头村是一块地灵人杰的福地
我们庄头村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依山傍水,土地丰腴,五业皆宜,可谓物丰民阜。但是,庄头人胸怀壮志,不囿于现状,筑河堤,修水库,整沟坡,治碱滩,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改造了5000余亩中低产田,使94%的农田达到旱涝保丰收。近两年又创办了“庄兴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开始进行整合土地连片耕作,以此促进农业增产和村民增收。
同时,扩建学校和文化广场,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还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使自然及人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我们村的多项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赞肯:2007年,被省命名为“管乐之乡”;2023年11月,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23—2025年山西省卫生村”;2023年度,被运城市委授予“五面红旗”示范村荣誉称号(五面红旗:党建示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山西组工》推广了经验;还被河津市树为2022—2023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一方文化铸一方魂。在庄头这块沃土上,贤达英模,层出不穷。昔时,有在朝做官誉满四方的清官杨敬天和杨茂盛,悬壶济世的良医杨翥鹤,唱红晋陕豫大地的名伶张贵林,本县工业化初始的开拓者杨德法等。在全国解放前后,有投笔从戎清廉为官的杨新,省、县“林业模范”杨二娃、杨文章,获国家发明专利的革新能手杨全德,还有近些年涌现出了杨红印、杨铭胜等一批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大显身手的中青年才俊,等等。可以自豪地说,自从新中国诞生以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超群出众者,大多有我们优秀的庄头儿女。
三、庄头村是一片急公好义的热土
我们村数千年来积淀的古朴纯真的优良村风民风,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得以传承和弘扬。广大村民明大义,顾大局,爱党爱国爱集体,积极投身于利国利民利众的事业。
1944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九),日寇为抢夺民国政府储存在我们村和上市村的军粮,同护粮的国军34军44师,在两村交界处激烈交战,这次战斗取得了日军伤亡600余人的辉煌战果。因我们村多年为国家存储军粮,村民们又以多种方式支援抗日部队,日军便在翌日凶残地枪杀了我们村数十人,疯狂发泄对村民的恼怒。但是,英勇无屈的乡亲们,仍继续坚持对抗日部队的支援。(此照片来自网页)
在1947年我军解放运城战役中,我们村两次派出强大的运输车队,冒着炮火为解放军运送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当年国家征收公粮时,我们村连年超额完成任务。从抗战至今,我们村就有200余名热血男儿舍家从戎,英勇杀敌,卫国戍边。还有,令人称道的是,尽管目前外部世界纷繁喧嚣,人心不古,我们村却始终保持着淳朴清新的村风民风。
广大村民知书达理,崇尚文明,忠厚善良,正直刚毅,家庭和睦,邻里相助,待客热情,乐善好施,全村上下总洋溢着和谐温馨的气息。正如杜甫诗句中所说的那样,“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
这种文明祥和的村风,使人陶醉,令人神往。难怪一些生活在异乡和久居海外的游子,即使进入古稀、仗朝之年,也难以泯没乡愁,仍惦念着父老乡亲,不顾年老体弱,还要设法回村重温乡亲乡情。
四、庄头村似一条蓄势待发的巨型“潜龙”
我们庄头人历来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作风,又有不甘雌伏、敢为人先的精气神。
当年,“庆丰农业生产合作社”名扬古耿;小麦单产连年全县夺魁,被誉为“五麦王”村;村办小企业多而好,在县乡闻名;全村统一规划建民宅,获得了多项桂冠等。现今,各方面的条件今非昔比,上有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引领,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借鉴,有市、镇领导的指导。
至于本村内部环境,明显优于以往,特别是村民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人才辈出,群贤汇聚。有十余位德高望重的“百年历”长辈贤老,有多名才高德馨的“活字典”退休老教师,有一批身手不凡的能工巧匠、科学种田能手和网络高手,还有学业有成初露锋芒的莘莘学子。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雄起腾飞的各种条件业已具备。
“声到风枝惊睡鹤,势回云壑起潜龙”“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我们庄头村就好像一条蓄势待发的“潜龙”,具有尚待发掘与施展的巨大潜力,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美好的未来可期。
在新的征程中,尽管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会遇到意料不到的艰难,然而,机遇与困难共存,成功与奋斗并行。只要我们全村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守正创新,充分发掘和发挥各种潜能和潜力,就一定能够沿着“古名村——大村——富村——强村——新名村”的发展路径不断迈进,将全面振兴乡村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在不久的将来,把我们庄头村由千古老名村建设成更加美好的现代化新名村!
注:歌曲《乡颂》,由洪炎国先生作词作曲,歌词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赞美和自豪感。 则炟先生也写过一首同名的诗词,表达了“身处异乡,名倾故里”之情。
作者简介:杨恩章,山西省河津市人。 1945年生,1965年2月入伍,同年9月入党。历任65集团军宣传处长,193师政治部主任和师政委等职务。曾被65集团军通报表彰为优秀师职干部,先后3次在北京军区介绍加强人品官德修养和搞活部队政治工作的经验。退休后,三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次被授予“文明休干”称号。自幼爱好写作,著有《谈官德》三本书,两本获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优秀图书一等奖。近五年来给网刊纸刊投稿102篇,有44篇被《美篇》评为精品。本人的座右铭是:做人诚实,从政忠实,作文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