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拥有复杂的多层免疫系统,可以感知病原体的信号并启动相应的防御机制。然而,相较于模式植物的研究进展,关于棉花对抗病原菌免疫机制的理解较为有限。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杰研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论文,题为Recognition of a fungal effector potentiates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in cotton。该研究深入探讨了棉花中由效应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TI)与由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引发的免疫反应(PTI)之间的相互协作机制。
研究对象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是引起植物黄萎病的一种常见土壤真菌,能够感染包括棉花在内的多种双子叶植物。研究团队利用正向遗传学手段,从大丽轮枝菌中鉴定出了一个能够激发植物防御反应的分泌蛋白——植物防御基因诱导子(VdEPD1)。实验结果显示,当VdEPD1基因缺失时,大丽轮枝菌对植物的侵染能力增强;相反,过量表达VdEPD1基因则会增加棉花中活性氧(ROS)的产生,并诱导细胞死亡。
此外,研究发现棉花内的两个细胞质受体样激酶GbEIR5A和GbEIR5D能够识别VdEPD1,而抑制这两个激酶的表达会显著削弱VdEPD1诱导的细胞死亡现象,这表明GbEIR5A和GbEIR5D在由VdEPD1引发的效应子触发免疫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进一步的研究显示,GbEIR5A和GbEIR5D不仅参与了对VdEPD1的ETI,还参与了对PAMPs的PTI,并且ETI能够增强PTI的效果,揭示了棉花中这两种免疫反应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孙丽璠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杰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