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的这一天终于来临。海拔渐渐升高,温度逐渐下降,但是我们的好奇与热情依旧高涨,初到这个被雪山环绕的小村庄,我们对一切都十分新奇,不断用镜头记录冰封又奔腾的河水,在雪山下奔跑,听山海麓林的心跳。开营那天孩子们陆续到来,老师们远远迎接,门前的小路远处出现的每一个模糊身影都会引起一阵热烈的骚动。现在仍能回忆起因为天气太冷而冰凉的指尖,但是孩子们却用纯真和善良传递给我内心的温暖。除了孩子的笑脸,我永远不会忘记纳咪铺满夜路的星星。去光和云朵的那天每个人都在为盛宴而激动,食物的味道已经被我淡忘,但是回家的夜路却一直在我的记忆里延伸。我们都习惯于城市生活,夜晚漫天霓虹掩盖了星星和月亮的光辉,然而乡村的夜晚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在这种环境下,漫天的星星点点便显得格外浪漫,我从未看到过如此密集又明亮的星空,时至今日我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当时的惊讶与浪漫,我已无意躲避脚下的坚冰与动物粪便,整个身子都倾靠于小咪老师,仰起头把脑袋枕在他的肩膀上,以便于可以一边行走一边惊叹星空。我们和小陆老师一起不合时宜的唱着August,同时晃动着挽起的双臂。远远看到院子的灯光时,我的内心竟然有一些小小的失落。那晚的夜路好长好长,但是我却希望它可以更长一点,再长一点;那晚的星星好亮好亮,亮到可以在人生以后的某个黑暗时刻照亮我,温暖我。 15天的时间我用镜头记录了好多好多孩子和老师们的瞬间,可我仍觉得不够。纳咪让我在2024年寒冬做了一个以后会时时重温的梦,我相信,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会重逢,我们会重逢,无论以任何方式。
@段亦扬
“一小撮雪,漫长冬天的纪念品”,对我来说,为期两周的在上纳咪村的支教经历也将是我人生永远的纪念品。在山上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时至今日,我仍记得第一天卢雪蕊不敢直视我的眼睛,我仍然记得泽仁机在自己的画作上写的“小羊老师”,我仍记得在课上说出惊艳的比喻的康周......上纳咪村的孩子们和我想象中不同,他们热情、活泼、善良,他们能在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也会在课下将自己的好吃的带给我们,围着我们问我们的生活。在遥远的上纳咪村,拥抱纳咪的支教课程没有那么多程序化的要求,孩子们的天性得以释放,而我们也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真正走进故事里的人。从大寒到立春,从上山到下山,在支教的日子里,在寒冷的冬天,我却能感受到他们带来的春意。上纳咪村很冷,旦尔磋总是不停地搓手取暖,在给中班的唯一的孩子旦尔磋上课的时候我问她;“我给你暖暖手好不好?”她轻轻地点点头,我握着她的手,向她传递着我的关怀。在拥抱纳咪寒校结营那天,她看着我红红的眼眶,脱下手套帮我暖手,她抱着我说:“老师,你别哭。” 在上纳咪村支教的两周,也是我成长与反思的两周。在准备课程和讲课的过程中,我是满足的,更是充满成就感的;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是幸福的、更是感慨的;在和队员们的日常中,我是快乐的,更是辛苦而充实的。在山上的这些日子,将是我永远怀念的。我希望我有机会说一次“孩子们,我回来了!”也希望能再次听到孩子们说一次“小羊老师好!”
@黄亦心
踏入上纳咪村,仿佛走进了一个被冰雪封存的童话世界。这里的孩子们,身上有股蓬勃的生命力,笑容灿烂如朝阳,眼睛清澈泛粼粼波光,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个冬天,我有幸与他们共度两周的时光。孩子们有时骑马上学,会带我们转经筒,和我们一起看冰瀑布,一起戳松脂,还会特意穿上藏服给我们看,我永远会为他们的纯真与热情所触动。在地理课上,我带着他们体验了足不出户了解世界不同风光,认识了当地阿坝松潘的气候地形等,感受地理的神奇魅力;手工课上,我们一起剪窗花、做手工,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高原上打羽毛球,这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尝试,每一次挥拍都充满了欢笑与汗水。除了教学之外,我更珍惜在纳咪与大家相处的每一刻。大家凝聚在一起,拆快递、点物资,克服迅速结冰的桌子,在寒风呼呼中烧烤,战胜回家路上的一路黢黑;餐桌上是阿妈做的美食,飘香四溢,我们围坐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结束一天工作后的晚上,是纳咪夜校时间,无论是轻松愉快的闲聊,还是带有深度的探讨,都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与愉悦。这次纳咪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支教的魅力和意义。支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在这里,我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用纯朴的笑容和热情好客,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用我们的陪伴和关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与关怀,让他们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回首这段旅程,我收获了无数珍贵的回忆和感悟。感谢那些一路上陪伴我们、支持我们的每一个人。纳咪,再见,再见!
第一次是在2019年的夏天,我作为17期拥抱纳咪的队员来到这个雪宝顶脚下的山村。第一次支教带给我的感动和影响之大,让我在四年后决定再次来到拥抱纳咪。这么多年来,拥抱纳咪支教队也在慢慢成长,每一期的队员们都能用爱发电,带给大家惊喜。比如往期设计推出的文创产品,以及26期的桑杰大哥专访等等。再次回到纳咪,最让我惊喜的其实是孩子们的成长。我见到了从小班升级成大班的泽仁甲、白马卓尕、邓争扎西、康周泽仁。他们在纳咪的学习内容也从背乘法口诀表变成了数理逻辑。我还见到了已经上大学的林马和郑巴孝。林马学的农业,以后希望回到家乡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郑巴孝则是计划明年去当兵,他说这是他从小的梦想,也是像他们这样大山里的孩子的一条好出路。从他们口中,我知道哪吒谈恋爱了,泽仁娜么考上了重庆工商大学,曲赤里是他那年高考的榜眼… …和孩子们聊着天的某一刻,我突然很庆幸我回到了这片土地;也庆幸自己能够见证一群孩子在向上的道路上奋力奔跑;更庆幸的是在这条路上,我,以及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队员们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沿途递水和补给,为他们加油喝彩,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再讲给更多人听。我想,这就是拥抱纳咪存在的意义吧。
“小橘子老师!橘子老师说她给我们写的信你带上山来了!”这是旺姆对我说的第二句话,第一句话是白玛卓尕偷偷告诉我的。听到这句话比我第一次面试纳咪的时候戏称自己是橘子老师的表弟更窘迫更害羞。真的很怀念中午上课前跟孩子们闲聊的那段时间,他们小小的脑袋里有无数的无厘头和千丝万缕捉摸不透的小小情绪和对世界的稚嫩的认识。康周的日记本里不止有“我的直肠老妈”,也有横贯古今纵横中外的历史小说;纳磋会一边翻着地球仪找成都的位置一边跟我讲述着缅北的故事;百八最是调皮了,得两个老师把他按在地上才能制服,裤子破洞了要他跳科目三的时候害羞的得三个老师才能把他抓回来。有天中午我给孩子们放25期雀子老师拍的大视频,孩子们都一拥而来,雀子老师也赶忙过来拍他们看视频的样子。上山后给往期老师打视频,孩子们亲切又羞涩地叫着老师的名字,最关心的是“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呢?”
“旦尔磋,你会想我吗?”旦尔磋对我翻了个白眼,转走她红扑扑的小脸,跑了一段,扭过头来,又跑走了。临走的那天,郑巴跑过来塞给了我两张明信片,是胶带一层一层缠着作业纸精心包好的明信片,回给这次没能上山的老师。
@刘杰华
我也总是在纠结,是否应该在写作时为这个简单的词加上双引号。直到最后那天,雪晴离别时,所有钻石般珍贵的回忆融化在漫天的雪花里,揭晓了答案。不加引号,其实纳咪就是雪宝顶下那无比平凡的藏族村落。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所有的光仿佛都被天空吸走,汇成一片世间绝无仅有的银河,陪伴路上我们的只剩下一片漆黑。也许是被城市“驯化”的太久,我不敢相信世界上竟然还有完全没有路灯的地方,每隔15分钟,才从民居窗缝中透出的微光,成了着伸手不见五指黑暗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许是被白天孩子们灿烂的微笑、清晨藏族阿妈准备的丰富早餐、第一抹旭日呈现出那绝美的日照金山冲昏了头脑,我忘记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纳咪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 是时候应该为纳咪加上引号了。一群“纳咪”人的相遇似乎总是“刚刚好”,在这个可爱的冬天,我们刚好相遇;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不约而同将手脚冻得通红,只为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在这个明媚的冬天,我们一起收获了一群最可爱孩子的真心;在这个温柔的冬天,我们成了彼此心中最温暖的人。也许温度会随着寒冷消散,但“纳咪”的温度不会,一根隐形的纽带连接着彼此,天南海北,我们总会回家。离别时刻,看着老队员们强忍的泪水,听着新队员们再见的承诺,心里五味杂陈。“纳咪”的少年们带走了记忆,却将心种在了纳咪,替我们期待着冰雪消融,春花漫山!
@刘洁雯
上山前,我从未预料到,在短短两周内,我会听见雪落最清脆的声音,看见孩童最清澈的眼睛,见到最美好的上纳咪村。上山前,我是忐忑的。这遥远的雪山之下,人们过着与我截然不同的生活,孩子们说着我不曾听过的语言,一切都蒙着一层朦胧的纱。于我而言,这片土地是如此神秘而又陌生。上山后,所有由陌生而带来的不安感全都打消,因为我发现这里的孩子们总会大喊着我的名字,像是我们已经认识了很久那样。贝贝老师,我带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贝贝老师,快来陪我玩!他们拥有无穷的好奇心,无尽的感染力,把我也拖拽到一个充满童心的干净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正恣意地欢笑,勇敢地成长。与其说是我们给孩子们带去了什么,不如说是孩子们给我们带来了最珍贵的体验。在山上的十几天里,我感怀许多珍贵的友谊。队员们同吃同住,山上条件艰苦,但是我们每天苦中作乐,也便不觉得有多苦了。教室里每天都洋溢着此起彼伏的笑声,有孩子们的,有老师们的,哪怕天气寒冷,但是日日夜夜我们心里都是温暖的。
在拥抱纳咪的支教实践中,我们拥抱了雪山,拥抱了孩子们,也拥抱了自己。下山后的一个月,我仍然怀念在上纳咪村的一切,这段经历会是我记忆长河里最熠熠生辉的贝壳,不断鼓励我继续前行。
@刘泽凯
三年之约。我和纳咪的故事从盛夏开始,在第二次冬天告别。你问我为什么年复一年上山?我想我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是贪恋夏风拂溪林,是喜欢冬雪落山尖,是怀念阿妈的酥油茶和三角油条,是践履对孩子们的许诺,是大声喊出“凯凯老师回来啦”......凯凯老师。这个仓促起的名字,用了三年,成为和孩子们沟通的专属代号。上课时,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喊出这四个字踊跃发言;下课后,这代号成了获取篮球羽毛球白纸彩笔的秘密武器,代号的主人被叫了无数次,然后欣喜地回应:“诶!我在!什么事儿呀?”。但这代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偶尔会被改成尊姓大名,偶尔会直接被孩子宠溺地叫“凯凯”然后嘿嘿一笑。这名字有点忙,他教了很多课——科学实验、趣味数学、运动素拓、音乐英语、汉藏文化、潜能开发、诗意语文......他也干了一些工作——首任文秘、调研统筹、文书主编、比赛队长......他因被学生记得而激动,但他不敢直视每一双清澈的双眸提问“凯凯老师,你下次还会回来吗”......这次的答案,我们留在彼此心底,许愿下一次、每一次,我们彼此拥抱可好?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简称“知行计划”)于2012年正式设立,致力于推动和帮助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大学生成长发展。截至2023年,知行计划已累计发动500余所高校超过1.6万支大学生团队申报,50余万大学生直接参加,开展包括乡村振兴、助学支教、环境保护、专业竞赛、实习就业、创新创业、云支教等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及成长发展项目,惠及8,000余所乡村学校的超过310万名师生。
汇聚青年力量,创造美好世界。与知行计划一起,发现青年,发现未来。
青年影响力创新中心(简称“青创中心”)由知行计划联合中国500+顶级高校的大学生组织系统、高校研究机构、高校基金会、青年组织、媒体和青年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支持创建,连接400万+优秀大学生,触达和影响全国3,000所高校,超过4,000万大学生。中心下设青年影响力研究中心和青年影响力实验室,旨在凝聚专业智慧,聚焦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思想行为趋势,训练和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支持和推动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和社会创新,以创意激发青年智慧,以科技赋能青年成长。
有爱有未来创立于2006年,是国内领先的企业志愿服务项目平台和枢纽机构,服务于FESCO系统数万家中外企业和数百万白领员工。有爱有未来以教育、环境、健康、艺术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工作方向,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企业社会责任(CSR)、ESG环境责任和多元平等包容等相关议题,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教育振兴、双碳行动、健康中国等政策倡导,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志愿服务项目,公益资源网络覆盖全国。截至目前,有爱有未来已发动超过300家中外企业,在中国7个省市的300余所乡村学校开展超过700项/次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企业员工及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超过159万人次,超过132万名乡村师生受益。
撰文:别茜文 段亦扬 黄亦心 黄鍾萍 琚益铭 刘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