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 || 7个简单故事读懂:原来目标管理这么重要!(经典好文)

职场   2025-01-10 17:00   海南  


目标管理的思想最早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来的,核心内容就是组织首先要有大目标,目标要进行分解,最终转化成为员工的形成,形成一个自我控制体系。


下面七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目标管理理论:


首先,一个人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

其次,目标要切合实际,看得见,摸得着;

第三,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的目标要和组织相关联;

第四,目标与计划密不可分;

第五,目标要进行分解落实;

第六,领导要在目标管理中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第七,领导要关注目标的执行情况,为员工提供支持。


01

爱丽丝和猫的对话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爱丽丝说。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摘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这个故事讲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个目标。有目标,你才知道自己想要到哪里去,有目标你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想要去哪里都搞不清楚,再高明的人也无法给你指出出路。


天助先要自助,当一个人没有清晰的目标方向的时候,别人说的建议再好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自己的有效行动。


企业也是如此。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如果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清晰,员工即便想努力,也会有无从下手的无力感。


没有组织目标的企业不要奢望员工可以自动自发地工作,不要奢望员工可以自动产生归属感。


一个企业,首先要制定组织的目标,用组织的目标指导员工制定自己的个人目标,并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02

游泳的故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她。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枪吓跑了。


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目标具备最基本的条件是让人们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看得见的目标才能激励人们去追逐它,才能促进人们形成动力,获得最终想要的结果。


很多管理者在和下属制定目标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认为目标值定的越高越好。


他们认为目标值定的高了,即便员工只完成了80%也能超出自己的预期。持有这种思想的经理过分依赖目标,认为只要目标制定了,员工就会自动去达成。


实际上,制定目标是一回事,完成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制定目标是明确做什么,完成目标是明确如何做。


与其用一个高目标给员工压力,不如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帮助员工制定行动计划,共同探讨障碍,并排除,帮助员工形成动力。


另外,目标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目标只有与激励机制相匹配,才会形成更有效的动力机制。


所以,除了关注目标值高低之外,经理还要给目标配备相应的激励措施,当员工达到一个目标的时候,经理就给予承诺的激励,鼓励员工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


合适的目标的标准时员工可以跳一下够得着,当员工经过努力之后,达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员工会受到激励。


当经理及时地员工达成目标这一行为给予激励,员工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加,如果经理再给予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那么这种行为会得到巩固。


因此,经理在与员工商讨确定绩效目标的时候,一定不要好高骛远,制定符合员工能力要求的目标,用恰当的目标引导员工突破自己,和组织一起成长。


03

石匠的故事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整个国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三个石匠的回答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目标。


第一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养家糊口,这是短期目标导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生理需求,没有远大的抱负;


第二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成为全国最出色的匠人,这是职能思维导向的人,做工作时只考虑本职工作,只考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经常从自己的工作本身的专业性考虑问题。


他们很少考虑为了完成组织的要求,自己该做哪些改变,能做哪些贡献。


第三个石匠的回答说出了目标的真谛,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首先要有大目标,然后围绕大目标做事情,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经营思维导向的人,这些人思考目标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目标关联,从组织价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德鲁克说,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管理者。他用自己的工作影响着组织的绩效,他在做石匠工作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与建设大楼的关系,这种人的想法难能可贵!


关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关联,日本学者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很值得借鉴。


中松义郎曾在他的“目标一致理论”里精辟地论述了个人实际发挥的能力与潜在能力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其中F代表一个人实际发挥出的能力;Fmax代表一个人潜在的最大能力,θ代表个人目标与公司之间的夹角)。从这个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方向一致,即夹角θ为0时,一个人实际发挥出的能力最大。



中松义郎目标一致理论


04

保险销售员的故事


在一堂培训课上,有个同学举手问老师:“老师,我的目标是想在一年内赚100万!请问我应该如何计划我的目标呢?”


老师便问他:“你相不相信你能达成?”他说:“我相信!”老师又问:“那你知不知到要通过哪行业来达成?”


他说:“我现在从事保险行业。”老师接着又问他:“你认为保险业能不能帮你达成这个目标?”他说:“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达成。”


“我们来看看,你要为自己的目标做出多大的努力,根据我们的提成比例,100万的佣金大概要做300万的业绩。一年:300万业绩。一个月:25万业绩。每一天8300元业绩。”老师说。“ 每一天8300元业绩,大既要拜访多少客户?”


“大概要50个人。”同学回答。老师接着分析,“那么一天要50人,一个月要1500人;一年呢?就需要拜访18000个客户。”


这时老师又问他:“请问你现在有没有18000个A类客户?”他说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就要靠陌生拜访。你平均一个人要谈上多长时间呢?”他说:“至少20分钟。”


老实说:“每个人要谈20分钟,一天要谈50个人,也就是说你每天要花16个多小时在与客户交谈上,还不算路途时间。请问你能不能做到?”


他说:“不能。老师,我懂了。这个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是需要凭着一个能达成的计划而定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不是拍脑袋就可以定下来的。


目标不是鼓励存在的,目标的达成需要成熟的工作思路和明确工作计划支撑,而工作计划的有效性决定着目标的成败。


很多企业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喜欢拍脑袋,喜欢按照过去的经验做事,去年销售收入增长了50%,今年要求增长100%,理由仅仅是“去年都增长了50%了,今年增长100%还有什么难度?”


实际上,这样的说辞一点都不具备说服力。空洞的说辞背后显示了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的缺乏,他们没有很好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思路,引导下属理清达成目标需要做的工作,可能遇到的障碍。


没有这些分析作为支撑,无论你提出的目标值是多少,都是错误的。


所谓,作为管理者,在目标制定过程中,你的任务不是作为一个上级对下属的目标高低做出判断,而是一个合作者,作为下属的绩效合作伙伴,帮助下属分析目标是什么,目标值是多少,为什么,如何做。


做到了这些,你才是一个帮助员工和组织成长的高绩效经理。否则你就是和下属一起制造平庸!


05

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还在其次。因此,对山田本一的回答,许多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


10年之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


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到: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


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如果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是需要分解的。一个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最终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军,更要有阶段目标,比如在某个时间内成绩提高多少。


企业也是如此,企业首先有愿景,比如微软的愿景:让每个家庭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然后有战略目标,然后有具体的考核指标,一步一步进行分解。


最终目标是宏大的,引领方向的目标,而阶段目标是具体的,有明确衡量标准,比如在“用四个月的时间把跑步成绩提高1秒”。


这个目标需要进行分解,比如“在第一个月内提高0.03秒”。


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了。当员工实现了一个小目标的时候,他们就及时地得到了一个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员工挑战目标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06

幸岛短尾猴的故事


位于日本南部宫崎县的幸岛是短尾猴的故乡。日本科学家对幸岛短尾猴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猴子也会清洗红薯。


科学家将这种行为看作是非人类种群表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几名学生对短尾猴进行了观察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在沙土里种植了一些红薯,走的时候就把这些红薯留下了。


后来,猴子发现了红薯,就开始作为食物来吃。由于是在沙土里生长的,红薯上经常粘着一些沙子,比较磕牙。


一天,有一个聪明的猴子发现,把红薯放到水里洗一下,然后再吃,就不会磕牙了。


于是,他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身边的小猴子,这些猴子也开始用水洗红薯吃。再后来,这些猴子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的猴子,甚至告诉了其他岛上的猴子。


一天,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在皎洁的月光下,100多只猴子排着队在水里洗红薯,这就像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出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小范围内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他的行为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而这种影响可以产生一种聚合效应。


在目标管理里,领导者带头谈目标、定目标、回顾目标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领导者的这种行为可以影响到管理层和员工,使大家逐渐培养一种目标管理行为,最终形成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高层领导的以身作则和示范作用,很难推行,它一种组织行为,需要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07

吴起不败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是一位军事和政治上的鬼才,吴起的一生中毫无败绩,可以说是不败的军神。


在政治上提出的改革方案,令魏国和楚国成为当时战国的霸主,吴起在作战上号令严明,在寻常的出征途中愿意和普通士卒同甘共苦,赢得了士卒的爱戴,以至于士卒为其战死亦在所不惜。


吴起在军制的改革上抛弃了当时军事上士卒作战不积极的弊病,使所仕国家的军事强于其他国家,正因此才能抵御强国的入侵,侵占小国的领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管理者,除了站在高端和员工一起制定宏大的目标,共同谋划未来,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在目标的执行过程中放下架子,和员工一起关注目标达成情况,共同分析查找导致问题的原因,与员工一起制定改进措施。


当管理者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团队就可以激发出无穷的力量。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提到了一个仆人式领导的概念,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仆人式的领导会问员工五个问题:


1.工作进展如何?


2.你在学习什么?


3.你的目标是什么?


4.我能帮你做什么?


5.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做得怎么样?


好课推荐

质课堂


课程官网价:699

特惠价—仅需299元

扫码即可超值加入学习

中国质量俱乐部
致力成为广大质量从业者专业交流、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与助力成长的家园。赋能质量从业者更专业的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为高质量发展与质量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