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彤华 摄
离年越近,越是想念故乡。
故乡杨圪台村是宁县春荣乡的一个小山村。圪台,顾名思义,就是面积较大的土台或小土岗。杨圪台村地处九龙河畔中游靠下,紧连的周家、徐家、董家等村庄都以姓命名,惟有其在姓后加圪台,可见之前地貌较突出。
九龙川因河得名,源于子午岭的九龙河从东向西蜿蜒而下,将春荣、早胜两个旱塬豁然分开。川道最宽处不足10公里,最窄处也就2公里。杨圪台村地处的川道较宽,北靠北洼、岗坡、张洼,南望庙山、骆驼垳,像玉带一样的九龙河绕村而过。以前人们主要是靠山挖窑洞而居,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下山沿川道建房,阡陌相连,有60多户人家。
杨圪台村海拔不足900米,气候温润,在靠天吃饭的时代,适宜稼穑、生息。种植着适合中国北方生长的冬小麦、玉米、黄豆、小米、高粱等作物和多种蔬菜、水果。春有草莓、杏子,夏有桃、李,秋天漫山遍野的枣子、梨、核桃等。一到春天,小村庄成了绚烂画卷,先是迎春风而开的梨花,接着是争奇斗艳的杏花、桃花。杨圪台村的桃花,是宁县最亮眼的风景之一。春花秋熟,一到八九月份,这里成了黄甘桃的世界。单果重约150克,果面底色绿黄,有暗红晕,果肉金黄色,近核色泽鲜红,核肉分离,味甜可口。《诗经·魏风》中“园有桃,其实之肴”,据称指宁县的黄甘桃。秋天的小村庄美轮美奂,枣子、梨、葡萄熟了,到处弥漫着香甜的味道。枣子有夏枣、冬枣之分。夏枣早熟,皮薄汁多,清脆甘甜,但不宜保存;冬枣晚熟,皮相对较厚,味道不及夏枣可口。枣子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最有名的是晋枣,梭状圆隆,个大、皮薄、色玫、肉厚、核小、味甜,《诗经》和隋唐史志中均有记载,曾以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因之得名。小时候食物贫乏,这些水果成了儿时最好的记忆。
远在6000多年前,杨圪台村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上世纪80年代,与之相连的董庄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是中国北方发现迄今最早的谷物。杨圪台村也先后大量发现了各个时期的遗址、墓葬,出土铁器、瓷器、三彩、彩陶、素陶,出土的口径约70公分、高约90公分的仰韶时期灰陶罐、鬲等,品相完整精美,体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低。村庄正中最低处,有座古刹兴隆寺,坐北向南,向河而建。据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北周时期,历史上香火旺盛,曾有常住僧尼,历经明代万历四年重修、清代乾隆十七年修缮、近年来的翻修,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遗存有大钟小磐、金匾石碑若干,供奉有文王姬昌、关圣帝君、龙王、三霄娘娘、土地神等20余尊塑像,塑像、戏楼多为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新建或重建,现在成了空庙。寺庙最早为佛寺,但供养有周先祖、道教诸神和民间神祇,可见先人们信仰的多元和包容。寺南山巅,有驰名陕甘的“庙山”,山川形胜,山下川地至今仍叫庙湾。寺前有九龙池,面积百余亩,相传唐代狄仁杰所斩的九龙就在此池,一条龙死里逃生,八纵而逃,故名八纵坡。每年农历3月22日,兴隆寺均举办庙会,此时,四村八社的人们聚集一起,大片盛开的桃花与山水、田地相互映衬,人在花中游,美不胜收。一片片、一朵朵紧簇的桃花,挤满枝头,微风拂过,轻轻摇曳,为古老村庄送上年复一年的美好祝福。
邵建设 摄
故乡的物产、水果、美景,不仅是一种温饱、自足,更是和谐、幸福的象征。杨圪台村有杨、周、张等姓,杨、周是大姓,最早隔河、隔沟相望,挖窑分居,现在大都在山下建房,融为一体。从文献记载看,从公刘始,这里就是周旧邦,深受周礼浸染,人们普遍重农敬祖,遵循礼数,文质彬彬。祖辈一直视农业为最主要的营生,把务庄稼作为正经事,谁的庄稼种得好、大家庭关系和睦,就是人中翘楚。春种秋收、冬肥夏果,记忆中大人一直在田野忙碌劳作。小村庄把懂礼数、敬先人、“不忝先人”作为乡规民约,嫁娶时主张门当户对,进门后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族群里讲究听长辈、能人主事。不仅忌讳同姓结婚,也没有周、杨两姓通婚。
千百年来,先人们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难以企及的夙愿。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古老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增多的瓦房的,是大量青壮年的外出打工和适龄儿童的辍学。故乡青壮年、半大少年大量外出,除了春节、农忙时节,平时村里少了欢声笑语,村小也合并到两公里之外的徐家村小学,故乡变成了空壳村。进入新世纪,随着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生态修复等项目的实施,外出的人开始返乡重建家园,之前困扰乡亲的行路、吃水、用电、上网等难题,都已成了过往。2020年12月,银西高铁穿越村庄而过,为古老村庄注入了复兴的活力。小村庄距离高铁站不远,一下子有了人气、财气,昔日的空壳村、天价婚礼村,蝶变成四季有风景、处处有笑声的和美乡村。路、电、水、网、美化等现代文明,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今,一砖到顶的红瓦四合院、崖庄院、砖瓦房等错落有致,到处绿树环绕,青沟绿梁横斜,莫不如诗似画。与之相伴的是精神文明的提高,重视学习、互帮互助、孝敬父母成为新风尚,小村庄有了大学生、工程师,送孩子上好学校、进城读书成了自觉,儿时处处欢声笑语的村庄又回来了。
鸟回巢,人归乡,是自然,也是天性。无论身处何方,我最眷恋的是杨圪台村,一想起它,就有了心气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