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出土于茂陵1号陪葬墓1号丛葬坑。在当地村民平整土地时出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鎏金银竹节熏炉,在此物铭文上显示乃为皇家未央宫用品,这件举世重器为何会出现在阳信长公主的墓冢周围,虽然铭文没有直接提及熏炉的主人,但结合出土背景和其他文物上的铭文(如同时出土的温手炉上有“阳信家温手炉盖”字样),推测这件熏炉后来可能被赐予了汉武帝的姐姐阳信公主。1991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建成立后,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陕西各地市都要选调一件代表文物出展,被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所熟知。鎏金银竹节熏炉所被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就在鎏金银竹节熏炉阔别茂陵博物馆27年后,经茂陵博物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展览协调,在2018年12月17日。鎏金银竹节熏炉再次回到茂陵故土,参展《汉茂陵出土文物菁华陈列展》为期两月。让故乡人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更加深刻的感受汉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西汉-鎏金银竹节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量2570克。由底座、炉柄、炉身和炉盖四个部分组成,造型独特而优雅。整件熏炉上浮雕了九条神态各异的龙,配合五段竹节象征着帝王的九五之尊。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底色鎏银,龙身鎏金,龙首回望绕炉体一周。龙身从波涛中腾出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炉柄竹节五段,节刻竹叶枝杈,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熏炉上的龙形装饰和博山形的炉盖透雕出多层山形,山峰间有缝隙,在炉体中点燃香料后,香烟就由器盖的缝隙中散出,弥漫于室内。这种设计不仅能让香气四溢,还能营造出一种山景朦胧境象,博山秀美灵动的效果,体现了皇权象征和对追求长生不老及神仙世界的向往。鎏金银竹节熏炉上的铭文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其制造、用途、重量和主人等方面的宝贵信息,同时也反映了汉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三十五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
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三十三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两段铭文均体现“内者未央尚卧”内者:则为宫廷里的内侍、管理者。未央:则指未央宫,西汉王朝汉长安城宫殿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在此表明熏炉是未央宫中的宫廷物品;铭文中的、尚卧:指的是负责皇帝寝室生活起居事宜的官员或机构。铭文句中:“金黄涂竹节熏卢一具”则描述这件熏炉表面涂黄金层。这种工艺手法考古界称为鎏金工艺兴盛于战国、秦、汉时期;而两段铭文中熏炉的重量表述及有所不同,“炉盖铭文:并重十斤十二两”、“底座圈足铭文:并重十一斤”两段铭文中出现的(并)字表述炉盖和熏炉主体的总重斤两。铭文体现出的信息为由于一次制作多件,并且每件的重量有所公差,在分配组合时出现疏漏所致。炉盖铭文中:四年内宫造、底座圈足中铭文:四年寺宫造。指的是制作完成的年份“内官”与“寺工”则是宫廷内部制造工坊、设计、监制、及生产的两个制造机构。“五年十月输”描述汉武帝继位(公元前141年)第五年的十月份器物制作完成后交付的时间;铭文的第初四、第初三,则为制作的批次或序号,内官者能更好规范的管理器物。鎏金银竹节熏炉出土与世,进一步证实了这件熏炉的宫廷背景,体现了其皇家的尊贵。此铭文不仅记录了汉代宫廷中一件珍贵器物的详细信息,还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对器物的精细管理。黄金涂竹节熏炉作为宫廷中的奢华之物,不仅体现了汉代皇室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手艺和审美水平。同时,铭文中的重量、制造和输送时间等信息,为我们了解汉代宫廷器物的制造、管理和使用,使我们后人更加了解汉代宫廷生活、文化、历史和宫廷器物的重要线索和依据。鎏金银竹节熏炉不仅是汉代博山炉当中的经典之作,更是汉代皇权意识和神仙思想的生动再现。在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儒家思想、神仙方术与外来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思想文化特征。而熏炉上的龙形装饰和博山形炉盖,则分别体现了皇权象征和对于长生不老的向往。
男,陕西兴平人,1986年5月生,中共党员,就职于茂陵博物馆,善于思考、热爱生活,研发茂陵文创,对数字科技擅长,有一股敢想爱拼的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