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名
是文化遗产,是乡愁记忆
承载着世世代代延绵而来的
民生、民情、民意
三门县传媒中心联合县民政局
推出特别系列《村有名堂》
以乡村之“名”,助乡村振兴
讲述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
娄坑俞氏先祖起源于汴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宋南渡时追随皇室迁徙至浙江省嘉兴居住。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始祖俞均瑞迁宁海县学西。
明朝永乐初期,俞均瑞孙子俞文林为避方孝孺灭十族之祸,从宁海县学西迁居此地,取村名为嵝阳,后改为娄坑。
俞氏家庙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筑高大宽敞、构架用材粗大,斗拱等饰件雕刻古朴大方,主体建筑油饰彩绘密布,描绘的人物、花鸟、虫鱼和戏文故事栩栩如生。
俞氏家庙
明宣德年间,娄坑村先祖俞瑾生有六子,为了让儿子读书,历时两年,在村后仙照山上建造诰山书院,现已改建为仙照庵。“诰山”指山形似圣旨,两端稍高,中央凹陷。当时,诰山书院人文荟萃,有众多史料书籍。《诰山书院记》中的相关记载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诰山者回浦之西,去县治不百里,有山崱屴如展诰,故以为名焉,其上可结庐藏修。息多积书史,招萃俊英,为明道立德之资,故以书院名迹其所。”
诰山书院旧址
仙 照 庵
俞瑾长子俞稳每天上山下山都担着两块磨,他讲如果以后能中进士就为老百姓谋福利,如果不能中,锻炼身体可谋生。功夫不负有心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俞稳登进士,历任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湖广衡州知府,阶中宪大夫。
村中留有两处摩崖石刻,分别是“天一”“大魁洞”。其中位于村东、字径1.3平方米的“天一”摩崖石刻即为俞稳所篆刻。相传当时村民到村西边的贵人峰砍柴,村里就会莫名地着火。为此,俞稳便在山对面的岩石上镌刻了“天一”二字,取自《易经》“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含有以水制火之义。
“天一”摩崖石刻
“大魁洞”摩崖石刻
清晚期时,村里还建有红杏书屋,所设的课程和条规对分级、考课以及考课的日期、内容、奖惩、教学组织、课时安排、生活规范等各方面作了严厉细致和教条的规定。
娄坑俞氏历代人才辈出,名震朝纲,教书育人,文风蔚然,先后有衡州知府俞稳、临清参军俞䅢、礼部尚书何宽、和州通判俞涣、兴国知州俞沇等,有进士两名、举人七名、秀才七十余名。村中曾立有二座牌坊——进士坊和双节坊,以及七座旗杆,显赫一时。
仙照山的最高峰乃亭峰,其海拔有 561 米。据清光绪年间的《宁海县志》记载,古时此处曾建有亭阁,如今已坍塌。古人曾留下《亭峰望海》一诗,其中 “足下青云生,海上浮白云” 之句,将亭峰之妙处展现得淋漓尽致。若逢天气晴朗之时,极目远眺,三江口、滨海科技城、蛇蟠岛的风光尽收眼底,故而此峰又得名望海尖。
娄坑俞氏耕读传世的家风由古至今,影响着世世代代俞姓人,崇文重教的成长环境教育出众多文人雅士,村内现有博士5名,硕士26名。未来,娄坑村将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基础上,打造研学游历、非遗展示、露营观星、乡村绿道等,让这里的隐秘阡陌焕发出勃勃生机。
村 景
珠岙镇娄坑村
如果您是地名文化爱好者,想了解地名背后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底蕴,欢迎添加小客服微信号,届时将邀请您进入《村有名堂》栏目组通联微信群参与讨论。
来源:《村有名堂》栏目组
特别鸣谢:陈建华
校对:何菊枝
责编:陈玲玲
监制:陈赛亚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您想看到“掌上三门”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掌上三门”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下“赞”和“在看”,给小编一些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