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好,我是神经现实的创始人 Eon ,以这样的方式和你们聊天还是第一次。
今天我想讲一个神经现实如何被发起,成长,并在今天以新的面貌和大家见面的故事。今天我们也将发布2025年年刊,启动以付费内容产品支持原创和账号发展的创新尝试。
不知不觉间,作为国内第一家聚焦于神经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传播平台,神经现实已经陪伴大家度过了漫长的八年时间。
在这期间,人工智能、神经科技和生物工程等技术兴起,人类的心智得到了延伸和升级,知识更可及了,生活便利了,人类的可预期寿命延长了。
八年以来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被算法、原子化、内卷和瘟疫所侵蚀,在这个时代,我们作为“自我”个体的定义正在面临挑战。
可以预见的是,新一轮的科技范式即将改变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在这样的近未来图景中,神经现实始终都在讨论一个议题:当人类身心在本质上被改变时,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们不断挖掘潜藏在科学、哲学和人文中的答案,而围绕在这一个个答案的背后,是神经现实近四百名志愿者的热情和耕耘。出于对人类心智的无穷探索,我们逐渐连接成了一支“神经网络”,以触达在科技浪潮之下无数和我们有着同样理想和热情的个体。
启发这支神经网络的第一个“动作电位”,来源于 2016 年的一次影响深远的体验。在好友的推荐下阅读了《盲视》这本科幻小说后,我彻底被书中作者的科学哲学和神经科学视角所迷住,它让我开始真正思考那些直达我们心灵深处的问题。
彼时正是人工智能在大众视野中兴起的时期,中文互联网中已经出现大量相关的媒体。然而,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寥寥无几,要获取靠谱的前沿信息相当困难。我突然意识到:当人工智能已在聚光灯下,为什么不去做一家专注于人类大脑和心智的深度内容平台?
于是在几个志同道合朋友的帮助下,这个平台诞生了。我为其取名“神经现实”(Neureality),希望借此表达我们搭建这个平台的主张:我们的现实是由神经系统所表征的,而神经科学和技术将带领我们走向“新的现实”。
八年前的我不会预料到,这样一个决定会改变我接下来的人生轨迹和心境状态,也让我与无数优秀而有趣的个体产生了改变彼此的联结。那个只有几人的创作团队,逐渐成长为由数百名志愿者并肩作战的庞大群体。围绕着有关大脑和心智的话题,来自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等等一系列背景的志愿者们,让神经现实的内容如神经脉络般枝繁叶茂。
我们见证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决定性瞬间,欣喜地看着神经现实触及那些渴求这些知识的人群。一路跌跌撞撞中,我们不断尝试创作更多有趣的内容。
我们举办了面向公众的系列神经科学主题演讲活动Mind+,邀请科学家们向公众解释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的专访栏目与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进行深度对话,带领读者寻觅大脑研究新见解;我们与朱锐教授合作将神经美学这一新兴学科带入大众视野;我们在世界各地跨越时区录制“神经漫游”播客 ,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共同潜入人类思想的未知世界。在“神经前研”子刊中,我们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研究解读和每周论文导读等。
我们集结了在脚本、视频、设计和音频创作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意的志愿者,制作了多期结合当下社会问题的脑科学科普长视频;在“神经周周发”栏目中,我们尝试用更为通俗的语言解码生活中的脑科学;我们借由“Neugeist”子刊捕捉时代思潮,从人文社科视角探索科技与社会;我们推出了脑科学行业观察平台“NeuS”及旗下栏目“新脑论坛”和“神经通讯”,致力于连接科学界与产业端;我们还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长期合作,将“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学术活动从高校扩展至更广阔的观众面前……
这些丰富的内容也让我们经常收到一些好奇的声音,认为神经现实的志愿者组织方式很先进。其实没有任何魔法,只是喜欢科学的人也同样喜欢尊重、自由、平等和支持。我们只有少数时间有一两个全职编辑,除此之外的一切运营工作都由兼职、实习编辑和志愿者完成。
基于志愿者们自身对内容的兴趣和自组织协作形式,我们以内容为轴形成不同主题的工作组,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特点,共同参与到喜欢的内容的创作过程中。读者所喜爱的每一条内容,都离不开志愿者们在选题、撰文、翻译、审校、编辑、设计、排版和制作等方面的个人奉献和协作精神。
我们坚持不标题党,不以流量为目的创作,完全出自志愿者们自发探索下的表达,并且始终都将科学之美和人文关怀放在同等位置。幸运地是,我们收获了一大批一直支持我们的读者朋友。
然而,潜藏在这些成就之下的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靠我和其他几位主创 Birdie、春天和L的自我压榨,全职编辑光影和实习编辑们的持续输出,以及无数志愿者和小组主理人们的无偿奉献,才勉强维持下去的一个精神世界。
在没有投资方和长期赞助方的情况下,仅靠平时微薄且不够稳定的广告收入无法持续保障我们创作免费的内容。为了补贴整个平台的人力和资金缺口,神经现实的主创们身兼数职,白天奔波于各自的全职工作,晚上则投身于神经现实的一系列复杂工作中。
资金压力一直如沉重的负担压在平台之上,我在这八年内也时不时和债务打转。我和其他主创们时常辗转于各个城市,结识不同的商务合作伙伴,以探索可持续运营的可能。与此同时,市场寒冬到来,环境的巨大变化也令我们始料不及,广告客户大幅度收紧了投放合作,我们也始终无法违背初衷去接受那些不符合平台调性的广告。
更令我感到无力的是,几位曾经以个人资金支持神经现实的朋友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常常彻夜难眠的我时常会想到一位已故的教授朋友,他从一开始就支持我们渡过了很多难关。他认为我们要做对这个时代有意义的事情,而神经现实是他最认可的能做到这件事的团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位坚定的支持者,我们是否还能继续下去。
过去一年间,一切问题似乎以更加困难的面貌展现在我眼前。虽然神经现实收获了很多新的读者,但他们没有机会看到团队成员之前所尝试孕育的那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一路走来,我们从来都不是畏惧困难的团队,我自己却一直免不了日日夜夜焦虑于神经现实的未来,忧虑于这样一个承载所有志愿者和读者感情的平台终将消失。
也许放弃这些年的积累只是一瞬间的事,可放弃大家共同构筑的一个理想之地未免过于残忍。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事实是八年以来,很多优秀的志愿者、内容项目主理人和编辑们像那些花儿一样,各自奔向各自的方向。我们的很多栏目停止更新了,我们的很多创意和想法没法在神经现实着陆和成长。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神经现实这个平台里,我们见证了与志愿者及读者们一同靠近世界真相,和对其产生怀疑并不断求索和成长的无数时刻。可以说,神经现实的故事,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在多次复盘总结和对神经现实的未来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我想说一件事:我们要认真地做自己的付费内容尝试,用我们的方式和影响力为我们心中美好的世界投票了。
我们会尽力让读者付的每一分钱值得,也欢迎一切针对我们付费内容的建议。这些钱会用来支持神现全职和兼职的工作人员,将志愿者重新以付费项目的方式连接起来,把好的项目重启,继续做下去。继续做内容创新和尝试,以更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来回馈读者对神经现实长久以来的支持,以我们经常讨论的科普话题为轴,打造内容活动和内容社区,分出更多精力去连接读者。
我们会针对神经现实的调性打磨不同的付费内容产品,以朝两个方向努力:
● 延续神经现实既有话题相关的系列内容和栏目:我们将通过由新的产品所驱动的运作形式,让志愿者以原创内容的形式继续组织在一起 ,迸发大家在各自所在学科领域的创作热情和专业视角,为读者带来那些受欢迎的创新和深度前沿内容。
● 在这个逐渐原子化、越来越孤独的时代,促进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神经现实之间的连接,让神经现实继续成为连接每个热爱科学科普的个体的桥梁。
我们计划从2025年开始,推出以每月两期原创文章和每周一期新闻通讯为主的年刊订阅,以及主题演讲、圆桌、辩论等科普互动活动。同时关注基于创新科技帮助人类相互连接,解决生活中切实问题的科技产品创新和发展。
我们首先会推出2025年的年刊,希望喜欢神经现实内容,一直关注我们的朋友按照自己的需求了解这款内容产品,感谢你对神经现实原创内容的支持。
这里需要提前声明,年刊将更新的24篇原创文章,都将在神经现实公众号再以付费文章的形式单篇发布,如果只想购买单篇文章可以关注后续的付费文章。年刊中的新闻通讯部分为年刊专属。如想对年刊更新内容做试读或提前了解,可以关注神经现实官网的文章精选集(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精选集”)。
● 通过原创文章和新闻通讯对前沿科技问题进行跟踪与探讨
年刊将继续秉持和突出科学、哲学和新知的创作理念,通过深度文章更系统地讨论有关大脑、心灵、智能和生命相关的话题。同时通过新闻通讯持续跟踪前沿研究和科技进展,帮助读者精选优质信息。
● 一线学者深度访谈
通过与来自学术界、医疗界和产业界等领域的专家直接对话,年刊将带领读者挖掘技术变革、科研创新、行业机遇、知行箴言,共同探索理解大脑的终极途径。年刊内容将摒弃碎片化和二次加工信息,直接提供未被简化或过度解读的原始视角,确保知识的准确性。
● 生活实践与思辨同行
在关注科技发展的同时,年刊也聚焦于科学内容如何与实际生活结合,为教育、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领域提供具体指导。年刊也将保持批判性视角,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复杂问题,培养思辨能力。在当下生活中,希望我们的内容不仅能拓展读者的认知,还能提供切实的帮助。
● 与神经现实一同成长的志愿者和其他贡献者,重新以学者和从业者身份加入
我们将邀请活跃在科研界和业界的从业者作为撰稿人,这些创作者中,有不少曾经是神经现实的志愿者和读者,一直在公益帮助神经现实创作内容。他们在八年的时间里从热爱走到专业,会将新的经验与热情倾注于年刊内容。
● AI智能阅读助手Beta版内测
我们将结合在内容创作领域的长期经验,开发一款适用于所有读者的阅读工具。该工具将结合文献解读、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等功能,帮助你更好地沉浸式阅读和沉淀知识,免受周围繁杂信息对注意力的影响。所有年刊付费用户都将在Beta版上线时获得免费内测机会,提前在神经现实网站的所有内容页面尝鲜这款产品。
神经现实已经蛮久没有做自己的付费内容了,我们自己也有不少忐忑,但仍然觉得这是唯一能够让我们的内容继续和读者见面的可能。这几年来时代确实悄悄地变了,很多人已经不看长内容和长视频,而神经现实还在坚持创作几千几万字的深度内容,连个太长不看版都没给过读者。
我们的科普视频和插画已经停更许久,停留在上次的更新仍然还是志愿者们花费几个月时间打磨的作品。一条内容前后的参与者20-30人,既然慢都慢了,就让热爱融进神经现实er的岁月。
同时让我们一再难过的是,很多和神经现实共同成长起来的科普账号和平台已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大众的视野。这篇文章我们一直斟字酌句,反复调整修改,怕给读者不好的观感,也怕引导和诱发大家的焦虑。但这些心情我想分享,对于一个习惯躲在内容背后的人,我也真的需要读者的支持让神经现实更新下去。
我们相信知识应该有温度,科学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图表和数据。我们想把这种温度传递出去,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共鸣。
我们也相信,大脑是人类知识的最后一片疆域,而神经现实正在见证探索之途上的每一步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