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72路打歌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拉祜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拉祜族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全面推进非遗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谱写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丰富校园课后服务活动,在县民宗局、县拉祜族研究会和县文旅局的支持帮扶下,我校利用课后服务活动时间,对拉祜族社团学生进行了72路打歌现场教学,并重点拍摄了其中的27路,下面就让我们推开这扇民族文化之窗,感受拉祜族多变的舞步。
本期小编为大家送上《犁地歌》《挖地歌》《搭埂歌》《栽秧歌》《点包谷歌》。
非遗文化进校园
壹
传说天神厄莎赐给人食物时说:“你们就一天吃两餐饭吧。”人没听清楚就问站在一旁的牛:“厄莎说了什么,我没有听清楚。”牛回答说:“厄莎让你们一天吃三餐饭。”厄莎听到了人和牛的对话就对牛说,“你让人每天吃三餐,那你就帮人去犁地吧,让他们多收一些食物,不然他们要吃什么呢?”牛只怪自己听错、传错了话,没有多言,只让人拉去犁地,那以后,牛和人就朝夕相伴,成了忠诚的伙伴。
随着时间的推移,拉祜族在游猎迁徙过程中寻找到了水草丰盛、土地肥沃的地方,开始了农耕生活,男人驾牛犁田犁地,女人播种,耕作之余,大家在田间地头,以牛犁地的样子打歌,逐渐形成了犁地歌。
《犁地歌》的寓意:细节决定成败;朝夕相伴,关注彼此成就。
犁地歌
贰
拉祜族刚学种植作物时,用木棒在被火烧过的土地上种植作物,作物成活后,因为根须浅,容易被大风刮倒,也容易被雨水冲走,收成自然也不好。后来,拉祜先民扎蹦发现挖地种植的农作物根须发达,不但不会倒,还增产丰收了,他就教全村人挖地种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拉祜族子女学会用铁制的锄头来挖地耕种作物,为纪念学会使用这种种植方式,他们就编了挖地歌。
《挖地歌》寓意:实践出真知,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固步自封。
挖地歌
叁
传说,农历二月初八,扎戈一家上山祭祖坟,路过其它村寨,看见人们正在搭田埂,扎戈走到田边问那人为何搭埂,对方告诉他搭了田埂有助于保水养田,农作物长得好长得快,扎戈觉得此办法好,回去教了全村人。为记住这一事,特编创了此歌。
《搭埂歌》寓意:不懂就问,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同时,因地制宜运用于实地当中。此外,学会分享,丰盛岁月。
搭
埂
歌
肆
勤劳的拉祜妇女娜戈结伴到田里栽秧,边走边栽,栽完后回头看看,发现很多秧苗都被踩倒了,于是娜戈提出用后退的方法栽种秧苗,果然秧苗栽得整整齐齐的。男人们觉得新奇,就编创了栽秧歌。
《栽秧歌》寓意:互助互助、保持好奇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是拉祜族进步的强劲动力。
栽
秧
歌
伍
挖好地后,拉祜族妇女娜朵就去种包谷,开始种子点得太密,收成不好,第二年点得过稀,收成也不好,第三年,她总结了经验,按照一定的株行距点种,收成很好,产量翻了倍。此后,娜朵每年都进行总结,用最适当的株行距点种,年年丰收。同时,出于对包谷这种农作物的爱好,娜朵的丈夫根据点包谷的动作编创出了点包谷歌。
《点包谷歌》寓意:提炼实践精髓,凝练经验智慧;培养兴趣爱好,共创美好未来。
点
包
谷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