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用于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可以保护血管、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在肿瘤患者中应用广 [1]。作为侵入性操作,PICC 置管患者仍无法避免穿刺点渗血、渗液、感染和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就藻酸盐敷料在 PICC 穿刺点渗血、渗液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话题再现
话题来自于护理同行的留言:
PICC 导管如果压着藻酸盐敷料,更换频率是否与纱布一样,是 2 天一换还是 7 天一换?
如果没有渗液,敷料也干净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一周更换一次?
为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就敷料更换指征/时机有如下规定:应根据敷料的种类确定敷料及固定装置更换的频率。纱布敷料至少每 2 d 更换 1 次,透明敷料至少每 5~7 d 更换 1 次。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及敷料出现卷边、松动、潮湿、污染、完整性受损时应及时更换。
从中可见,其中并没有提到藻酸盐敷料的具体更换时机。
通过查找文献,有研究显示 [2],在 PICC 穿刺后,应用藻酸盐敷料后在其上再敷一层纱布,故将藻酸盐敷料视为纱布敷料,每 2 d 更换 1 次。也有研究 [3]是将藻酸盐敷料覆盖在 PICC 穿刺点上方,再用纱布加压覆盖后覆以 3M 透明贴膜。置管后定期更换敷贴,24、48、72 h 为常规换药时间,期间可根据渗血的情况给予换药。
下面,我们来看藻酸盐敷料在PICC穿刺点渗血、渗液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 1:藻酸盐在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
案例 2:藻酸盐敷料在穿刺点渗液中的应用
PICC 置管后并发淋巴液外渗容易引起敷料脱落,不仅需要频繁更换贴膜,还可能引发感染。文献报道 [4],PICC 置管后并发淋巴液渗出的患者使用藻酸盐敷料进行处理,可以明显减少淋巴液的渗出。
我们来看藻酸盐敷料用于 PICC 并发淋巴漏液的处理经过:
患者,男性,64 岁。下咽癌术后。2024-11-27 行 PICC 置管术,术后第 3 天,发现穿刺点有淡黄色渗液,考虑为 PICC 置管后并发淋巴漏液。
2024-11-30,予更换敷料一次,皮肤消毒后,穿刺点放置藻酸盐敷料(5 cm * 5 cm)对折再对折,用无菌剪刀对半剪开后包裹在导管周围,外用 IV3000 透明敷料固定。
每天评估穿刺点渗液情况,用相机记录其动态变化。可见渗液在逐日增加,但患者无穿刺点疼痛、发痒的感觉。
3天后更换敷料,可见穿刺点并无明显红肿现象。
这次换药,穿刺点放置藻酸盐敷料为 5 cm * 2.5 cm,对折后用无菌剪刀对半剪开后包裹在导管周围,外用 IV3000 透明敷料固定。
从发现渗液开始,前阶段是每 3 天更换一次敷料。随着渗液的减少,2024-12-09 换药后至下一次的换药维持时间为 7 d。
下图为 2024-12-09 更换的敷料,至 2024-12-16,穿刺点覆盖的藻酸盐敷料渗液已明显减少。
揭开敷料后,穿刺点也无红肿热痛情况。
将藻酸盐敷料改为 2.5 cm * 2.5 cm大小。继续按上述方法换药。
后续评估发现,穿刺点淋巴漏液已愈合。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藻酸盐敷料覆盖穿刺点后影响穿刺点的评估,需注意每日动态评估局部渗血、渗液情况,告知患者如有疼痛、发痒等症状及时、主动报告。而更换频率及时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供临床护理人员借鉴。
藻酸盐敷料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