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的四海对话丨养海耕海的同频共振

政务   2024-11-04 11:18   浙江  

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南北海岸线上,一座座海岛蝶变成开发开放、产业兴旺的热土,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的家园。

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传媒中心近日启动“小岛的四海对话——探寻中国式海岛现代化的先行者”融媒新闻行动,探访我市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相关岛屿,展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先行探索、先行实践的海岛样本。





嵊泗列岛蓝色牧场


长山列岛养殖牧场


舟山嵊泗列岛,630个海岛,如明珠散落在东海。


山东烟台长山列岛,151座岛屿,共同守护渤海口。


荣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国字号”的嵊泗,正在继续高标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设立的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正在争创国家公园……


保护海洋生态,坚持绿色发展。一南一北,两片海域,两个列岛承载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家使命,同频共振。


转产转业
换个方式健康“吃海”

烟台长山列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作为舟山渔场的中心区域,嵊泗的嵊山渔场曾以渔获量大、种类多、价值高而闻名,但过度捕捞下,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海参保育苗曾是长岛重要创收产业之一,但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带来严重的海岸线污染……


两个列岛都曾靠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全民皆渔,物阜民丰,也因海洋资源的掠夺、破坏而陷入发展困境。如何破局?


1999年7月,第一家旅游“渔家乐”公司在五龙乡田岙村成立,嵊泗开始探索渔业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至今全县民宿(渔家乐)已有942家,带动旅游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约占全县渔农村人口数的二分之一。


2022年,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我市启动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一岛一策,激发海岛发展内生动力。


以“渔旅休闲岛”为发展定位的嵊山岛,谋划建设海钓集散中心、海钓码头,打造标准海钓示范船,培育“渔主播”,成功举办全国海钓精英赛。接连出招,打响“国际海钓基地”的名气,老百姓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来岛上的海钓玩家越来越多,岛上提供海钓服务的民宿、钓具店越来越多。”今年46岁的林世才瞅准机遇购入海钓艇,服务海钓客,一年收益就有20多万元。


嵊山岛瞄准海钓,花鸟岛着眼浪漫,黄龙岛以石文化“破圈”……如今的嵊泗,高端民宿、海钓、婚庆旅拍等旅游特色产品丰富多彩,小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面临同样困境的长岛,也选择同一发展道路:从生态破坏性强的传统产业,转产到环境更为友好的海岛旅游产业。


2018年,长岛“壮士断腕”,启动岸线保育苗场拆除。


“海岸美了,海水清了,环境好了,游客自然就来了。”长岛南长山岛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伟介绍,孙家村附近海岸线绵长、海洋生物多样。转型后,村里建了一处面积500亩的赶海园,游客纷至沓来。


尝到了旅游业发展甜头的长岛,迅速推动旅游业更高质量发展。孙家村是示范村之一。


在村内漫步,精心打造的海岸线蜿蜒伸展,一栋栋高品质民宿错落有致,民宿院内的小品景观亦成一景。


“我去嵊泗学习两趟了,你们看到的这一批民宿,不打围墙并积极提升公共区域环境的举措,就是跟嵊泗学的。”孙成伟说道。


“以前是辛辛苦苦却污染了大海。现在轻轻松松赚钱,还有了一片果冻一样的蓝海。”孙家村“千屿筑”民宿主孙世涛从事海参保育苗多年,后改造住房开高端民宿,去年经营额几十万元。


如今的孙家村,开民宿、经营餐饮、提供海钓服务、开展渔俗文化体验,海岛旅游风生水起,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如今的长岛,充分利用生态渔业、渔家风情等“绿色元素”发展旅游产业,每年吸引近400万人次游客。辖区内共有渔家乐700多户,近三分之一人口从事旅游服务业。


绿色养殖
“海上牧场”迎来新丰收


舟山嵊泗列岛(左),烟台长山列岛(右)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金九银十,正是养殖放苗好时节。东海边的枸杞乡干斜村码头,渔民们正忙着将贻贝苗放到养殖绳上。渤海那头的乐园村,同样繁忙,渔嫂们忙着送牡蛎前往深海渡肥。一南一北,都洋溢着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嵊泗拥有全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贻贝养殖面积达3.6万亩,年产量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二。


“这些放下的贻贝苗大概可以收获100万公斤的贻贝。”嵊泗县众欣贻贝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费冬冬高兴地说。4年前,他可不敢这么想。


2017~2019年,贻贝行情好,养殖户为提产量不断增加养殖密度,结果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贻贝产量质量双双下降。


“我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嵊泗开始实施“绿色养殖”,并出台一揽子举措,推动贻贝从育苗到养殖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并着力打造“海上养殖未来牧场”应用,通过数字化管理确保措施落地。


也是在那一年,费冬冬收到了规范化养殖的通知,要求苗绳之间间隔至少70厘米以上。“对症下药”的措施如一场及时雨,第二年贻贝产量直线上升。2023年,费冬冬所在合作社收入800余万元,这是他们收益最高的一年。


新的养殖方式实施后,嵊泗也迎来了新的丰收季。靠着绿色养殖方式,嵊泗贻贝总产值每年递增10%以上,贻贝质量和数量同步向好。2023年年产量23.2万吨,年产值12.2亿元。


同样的故事,也在长岛上演。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山东唯一的海岛县,长岛依靠海参、扇贝、牡蛎等近岸养殖产业,成为省内首个小康县。


“本来一亩养一行,变成了一亩养三行。”长岛海洋文明自然资源局渔业科副科长李文清感慨,养殖扩张最夸张的一段时间,人在岸边走,伸手就能摸到海里的养殖架。养殖品质连年下降,逐渐减产退化。


改变发生在2019年,借着打造全国生态样板的东风,长岛有序腾退影响海洋和海岛生态的养殖筏架、围网、海参池等1.8万亩。


海洋生态好了,养殖品质和效益回来了。


“我们养殖的牡蛎,个肥味美,比省内其他海域价格贵!”乐园村一牡蛎养殖户告诉记者,秘诀就是更为生态绿色的养殖方式。


保护生态
向海洋海岛垃圾“宣战”

舟山嵊泗列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发展的过程中,生产生活带来的垃圾污染,成为嵊泗和长岛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


首当其冲的是养殖浮球。以前养殖大多采用泡沫浮球,被风浪击碎后会成为海漂垃圾,污染近海环境。面对这一问题,两个列岛都迈出了治理的坚定一步。


2019年起,嵊泗出台海水养殖禁止使用泡沫浮球的规定,推广用新型浮球养贻贝,每年可减少泡沫浮球垃圾210吨。


长岛定期执法,在推动更换环保浮球的基础上,集中整治,严禁泡沫浮球进岛。


解决了泡沫浮球垃圾,还面临海洋和海岛垃圾。两个列岛又开始了各自的探索。


嵊泗县从2019年开始,投运“沧海9”和“浙嵊清0001号”2艘清理船,打捞近海垃圾,截至目前已收集垃圾约2万立方米。还全域执行“海上环卫”机制。全县湾滩被划定为36个区域,8大责任单位、7个乡镇属地联动参与。今年以来,各乡镇共出动巡护保洁人员超1万人次,海漂垃圾巡查打捞区域面积约193平方千米,清理处置海漂垃圾超1167立方米。


“海漂垃圾明显减少,海湾环境大大改善。”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办公室副主任周增杰介绍。


旅游旺季,长岛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达到70吨。长岛向陆地生活垃圾“开刀”,提高自身的垃圾处理能力。前端,建立大数据指挥中心和监控系统,将辖区1.8万户居民、50多家机关单位和城区收集点位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实现全域生活垃圾100%分类收集。末端,投资6500余万元,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实现其他垃圾压缩外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就地处置。


“单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一项,年外运垃圾量就减少了25%以上。”处置基地垃圾分类宣讲员朱晓阳告诉记者,制成的肥料除用作绿化外,还无偿分享给居民,提高居民参与热情。



舟山嵊泗列岛

对话
烟台长山列岛



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办公室副主任 周增杰:

过去,我们“吃海”方式是粗放型的。现在,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我们非常注重保护海洋生态,这就离不开产业转型。


这些年,嵊泗积极推进海钓产业、民宿产业的发展,引导渔民转到文旅服务产业上来,走资源损害小、发展潜力高、产出价值大的共富新路子。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研究贻贝养殖碳汇交易机制,发展蓝碳产业。


多项措施发力之下,嵊泗的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而环境的改善,反过来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双向奔赴。


嵊泗也从没停止对绿色渔业发展的探索。


得益于海域环境整治、数字化智慧养殖平台应用,近岸海域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养殖产业也展现了良好的景象,产品质量、附加值都在稳步提升。


但我们也面临新的困惑,例如如何与海洋牧场进一步结合,丰富养殖品类,提升当地生态养殖的抗风险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嵊泗的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在立体养殖等方面进行探索,也将继续引导渔民往生态养殖、生态旅游方面发展。



长岛孙家村党支部书记 孙成伟:

村子的发展,让我们看明白了,无节制扩张、毁灭式向大海讨生活的方法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从2016年开始,我们痛下决心,先干部党员,后村民,大家一起下决心要把这海洋变蓝变清。民宿产业的兴旺发展也证明,我们这条路没有走错。


接下去怎么走?我们要和大的科研机构、院校进行合作,建设海藻厂,推动海草床的恢复,给海藻、鱼类、贝类等生物休养生息提供场所。



长岛海洋文明自然资源局渔业科副科长 李文清:

我们也和嵊泗一样,积极探索立体养殖,在绿色渔业上迈出我们坚实的步伐。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慢慢鼓励老百姓向深远海发展,这样才能释放近海空间。海洋牧场“百箱计划”正是我们做出的尝试。


以黑鲪鱼的养殖为例,小养殖户先在陆上养殖基地完成繁育,用一年半时间养到250克左右,将半成品鱼卖给深远海养殖公司。公司在深海的养殖箱内,将鱼养到成品鱼出售。这种“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的形式,可以带动小养殖户走向深远海。


 专 家 说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可持续发展之路


舟山市委党校副教授季扬沁: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个列岛选择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综合考量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等多个方面,从而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个列岛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和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无论是蓝色牧场还是海上粮仓,无论是转行渔家乐还是腾退近岸养殖,都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效实现和将生态产品价值的高质量转化。这两个列岛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其他海岸带地区和海岛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文字丨黄燕玲 石艳虹

摄影丨张磊

编辑丨沈诗晨

一审丨费绎霖

二审丨幸笑薇

舟山发布
舟山,一座百桥连千岛的现代海洋城市。舟山发布,一个政声通民意的政务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