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出生于诗书之家,一生挚爱古诗词,虽命途多舛,流离一世,却始终心系祖国。
1979年,她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越洋奔波回南开大学讲学的忙碌生涯,治学育人的初心始终不改。
2021年年初,叶嘉莹教授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称号。颁奖词这样写道: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
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她童年是伴着诵读诗词之声度过的。她不会想到,小时候以乐趣背诵的诗词,却是她一生的归宿。如果不是因为抗战,叶嘉莹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可她最终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志在做一名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她在毕业后开始了半世飘零,辗转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教授古典诗词。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理论,她用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即便在国外取得巨大成功,但叶嘉莹没有一刻不在想念故乡。
我常常梦见我的老家北京,我进去以后院子还在那里,所有门窗都是关闭的,我也梦见我的同学到我老师那里,就是后海附近的位置,芦苇长得遮天蔽月,就是怎么也走不出去,我梦见我在课堂上听我老师讲课,我也梦见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
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初回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一开课,一间可坐300人左右的大阶梯教室就“人满为患”。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数学家陈省身也挤在台下。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门。此后,叶嘉莹老师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开园。
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两个字,她就能讲上3页纸的内容。说到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讲到王国维和王维,有年轻教师听完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叶嘉莹说诗词陪她走过了忧患的岁月,她希望引年轻读者进入诗词的那个美好、高洁的世界。诗词使人心不死!为完成这一心愿,晚年的叶嘉莹携弟子全面普及古诗词。
这本书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乾道高邮军学本《淮海集》中长短句三卷为底本,完整收录秦观词96首。每阕词除题解、注释外,更为珍贵的是附赠了叶嘉莹讲解吟诵音频及近两万字导读。
叶嘉莹自己一生于诗词中得到的生发感动融入了解读之中,也把诗词的种子洒入了读者心中。
除了赴高校任教,叶嘉莹还很注重国内少年儿童的古典诗词教育。叶嘉莹说,中国的古典诗词里,蕴含着古人所有的情感、襟怀甚至生命,古诗词教育应该从小开始。诗词,是国魂,可现在的青少年一般都不喜欢去读,因为古文难懂,又有诸多典故、历史背景,其中的好处他们看不出来。
所以我要讲,希望能够将诗词的好处传达给他们,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近几年来,叶嘉莹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古诗词的教育和传播上。2015年,叶嘉莹接受邀请,在浩瀚的中国诗词中,精挑细选了218首,出版了《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又不辞辛苦亲自录制了这些诗词的吟诵和讲解。
她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
一首完整的诗,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种美感的特质去除。
她坚持以传统声调读诵,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
2022年,叶嘉莹99岁之际,又出版了《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全书由叶嘉莹倾情读诵、作序、审定,令人敬佩。
她的生活简单清苦,对于吃什么,从来都是怎么省事怎么来,“填饱肚子就行了”。其他时间都留给诗词和学生。尽管生活极度节俭,她还是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累计3500多万元。叶嘉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感受诗词世界里的沉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