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
朗
读
者
高二(20)班
殷铭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透过这苍凉自述的开头,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已是暮年的鄂温克老人的一生。
本书以最后一位鄂温克女酋长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她经历的聚散离合,展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变迁过程。
这部长篇共四篇——《清晨》《正午》《黄昏》《尾声》,如交响乐的四个乐章,谱写出鄂温克族经历的百年风雨。迟子建用优美细腻且富有诗意的文字描写了鄂温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驯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将心事诉说给山峰,将愁苦诉说给流水,人们在森林中相遇,也在森林中分离,人们也在自然中获得,也在自然中失去。”他们唱着沉郁而苍凉的歌,住在夜晚时能看见星星的希楞柱里,在大兴安岭的莽莽林海中,他们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生命的活力,却也孤独而悲凉。
这部作品也塑造了生动,具有张力的人物和情节。萨满妮浩每次跳神的时候都会死掉一个孩子,尼都萨满对达玛拉注定没有结果的爱,伊芙琳一生在爱而不得的仇恨中渡过,达西和猎鹰与老狼的仇恨……书中描写了很多死亡,自然而安静,像自然轮回的规律。土地万寿无疆,人类生死无常,“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一到落雪季节,就可以听到斧声和锯声。那些粗壮的松树一棵连着一棵地倒下,一条又一条的运材路被开辟出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了鄂温克人的原始生活状态,使他们陷入了生存困境,也使鄂温克年轻一代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我半夜醒来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这深沉的描写展现了老一代鄂温克人的孤独和哀愁,使我们不禁对现代性的冰冷和文明的冷漠提出更多质疑、反思和批判。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合上书,我的内心是平静和释然,这部长篇让我们对寻求和谐生存做出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书笔记
审核 | 曹 振
校对 | 郝亚男
编辑 | 张玉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