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
读
SHU
书
XIN
笔
CHUN
记
一
中
朗
读
者
高一(13)班
王茉涵
读《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著作,它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为读者打开了经典文学的宝库,让晦涩的经典变得亲切可感。
初读《经典常谈》,会被朱自清先生平实易懂的语言所打动。在谈及《说文解字》时,先生没有用艰涩的学术语言堆砌,而是从文字的起源讲起。“仓颉造字”的传说在他笔下生动呈现,让我们了解到文字从象形到表意的演变过程。对于“六书”的讲解,更是清晰明了,把复杂的造字和用字法拆解为易懂的部分,让毫无文字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先生这种化繁为简的表述方式,使经典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拉近了我们与经典的距离。
书中对各类经典的解读,深入且全面。以《诗经》为例,先生不仅介绍了《诗经》的成书过程,还分析了风、雅、颂的不同特点和用途。他指出,《风》多是民间歌谣,反映了百姓的生活百态与情感世界;《雅》则与贵族生活、政治事务相关;《颂》主要用于祭祀,庄严肃穆。在探讨《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时,先生结合具体诗篇进行阐释。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兴的妙处。这种解读,让《诗经》不再只是古老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地展现出古人的生活与情感。
通过阅读《经典常谈》,我们能清晰看到经典之间的传承脉络。从《尚书》这一古代政治文献的汇编,到《春秋》以微言大义记录历史,再到《左传》对《春秋》的详细阐释,展现了史学经典的发展。而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不仅传承了前代思想,还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先生梳理出的这条脉络,让我们明白经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关联、不断发展的。
《经典常谈》还让我们认识到经典的时代价值。在现代社会,虽然时代背景与经典诞生的年代大不相同,但经典中的智慧依然熠熠生辉。《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换位思考;《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醒我们在安逸的生活中要保持忧患意识。这些经典语句,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生活困境提供了指引。
《经典常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全面的解读、清晰的脉络梳理,让我们领略到经典的魅力与价值。它不仅适合对经典望而却步的初学者,也能让对经典有一定了解的人获得新的启发。正如先生所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本书让我们在文化的滋养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审核 曹振 | 校对 郝亚男 | 编辑 张玉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