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文化   2024-11-25 10:53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青岛市图书馆】
首页右上角“···”,将我们“⭐设为星标”哦~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

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

享年100岁



叶嘉莹被人们称作是
“诗词的女儿”
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
她的生命也一直都与诗有关

弃医从文
她志在传承中华诗词文化


1924年,叶嘉莹于乱世中出生了,正值荷花满池塘的季节,父母都叫她“小荷子”。叶家世代名门,祖父是光绪二十年的进士,父亲于北大英文系毕业后在航空署担任翻译,专门介绍西方的航空理论。


早在还没识字时,她就听着母亲诵读诗词,跟着姨母学习《论语》。从小被关在四合院里,叶嘉莹的性格有些孤僻,她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只会对庭院里的花花草草敞开心扉。


16岁那年夏天,荷花如约绽放,没由来的哀愁一下子涌上心头,她当即作了⼀⾸《咏莲》:“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什么叫“国破山河在”,她自小便有了深刻的体悟。


17岁那年,叶嘉莹考上了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但好消息并没有冲淡家人的忧愁,母亲患上了肿瘤,只能去往天津动手术。叶嘉莹日盼夜盼,没想到母亲在手术过程中感染了,回京的火车上,母亲去世,母女终是没能见上一眼。


少女叶嘉莹

大学四年,叶嘉莹师从古典⽂学⼤家顾随先生。顾先生讲课,讲究随心而发,上天入地,什么都能聊。好在她从小在诗词里浸泡,对顾先生的讲课方式很快便适应了,一来二去,还跟先生和上了诗。顾先生说,“诗歌是生命里的感发”,叶嘉莹铭记在心。


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


回国教授中国诗词
她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

初回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一开课,一间可坐300人左右的大阶梯教室就“人满为患”。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数学家陈省身也挤在台下。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门。

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听到不肯下课。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此后,叶嘉莹老师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开园。

叶嘉莹说自己的讲课风格是“跑野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两个字,她就能讲上3页纸的内容。说到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讲到王国维和王维,有年轻教师听完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
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叶嘉莹在讲台上站了70多年。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年轻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尽管生活极度节俭,她还是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累计3500多万元。

有人好奇,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叶嘉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缅怀,致敬!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青年网微信(ID:youthzqw)、网络等。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青岛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及阅读推广,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删除。



【微信改版,请为我们加一个星标,让我们不再错过】






正在赠送的福利还有

👉 【青图云赠书】为什么此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俞敏洪:出发前我还是我,回来后我还是我,但已经不是我!(内含中奖名单)
推荐阅读
👉 跟着他的演唱会还可以这样游青岛!
👉 为啥单词背不下来,魔性旋律却忘不掉!?
👉 这些食物长得差不多,热量几乎差了一倍!
👉 外出吃饭,见到这种“餐桌炸弹”赶紧跑!!!
👉 没去山东打过鬼子,不知道山东人的“环球影城”能有多燃


青岛市图书馆
发布青岛市图书馆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