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青岛市图书馆已悄然走过了一百个春秋。这一百年,是知识传承的一百年,是文化滋养心灵的一百年,更是与无数读者携手相伴、共同成长的一百年。
为了纪念这意义非凡的建馆百年,我们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了 “我与图书馆” 征文活动。活动一经推出,便得到了读者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一篇篇饱含深情的征文如雪花般纷至沓来。
在这些征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有读者回忆起年少时第一次踏入图书馆的那份新奇与激动,在书架间穿梭,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无尽知识宝库的大门;有读者讲述着在人生困境中,是图书馆的静谧氛围和丰富藏书给予了慰藉与力量,陪伴他们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还有读者分享着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温暖互动,那一个个微笑、一次次耐心的解答,让图书馆更添了几分人情的温度。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读者个人与图书馆的难忘经历,更是青岛市图书馆百年历程的生动缩影。它们承载着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对阅读的热爱,以及对这座城市文化殿堂深深的眷恋。
我们精心挑选出了部分优秀征文进行展播,希望通过这些真挚的文字,让更多人感受到青岛市图书馆在大家心中的独特地位,也让这份对阅读、对图书馆的深情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传递、蔓延。
愿每一位走进这场文字之旅的朋友,都能从中找到共鸣,重拾那份与图书馆有关的美好回忆,或是开启一段全新的阅读与图书馆之约。
作者:李艾
我是一名八十六岁的退休干部,也是一位曾经在部队服役的老兵,步入耄耋之年,时常会想起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想起那些由“借书证”引发的往事。对我而言,借书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证件,而是陪伴我人生旅途中求知拜师、走向成功的“引路人”。一九五八年,我应征入伍来到青岛,在快艇部队当了一名快艇兵。一天,指导员把我引荐给一位班长:“吴班长,给你配备一名助手,业余时间跟你一起办黑板报。”班长向指导员敬了个礼,说:“谢谢指导员!”这算是接纳了我这个新兵。吴班长对我很热情,他说:“小李,大伙儿都很乐意看黑板报,它不仅能上传下达信息资讯,还有不言而喻的神奇和魅力,咱们一定要努力办好。”交谈中,我们谈了不少对文学艺术的喜好,不一会儿便像兄弟般亲近起来。为了丰富素材,办好黑板报,一个休息日,吴班长带我来到青岛市图书馆,办理了一张借书证。借书证如手掌般大小,由一张硬纸板折叠而成,封面中间是“借书证”三个大字,上面有一行“青岛市图书馆”的小字,里面是签名表格。从此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借书证,有了业余时间充实自我的好去处。
如果把图书馆的书比喻为不开口的“老师”,那么“借书证”就是我求知拜师的引领者。初次借来的《怎么搞好黑板报》一书看完了,班长约我一起办报。第一次面对黑板,班长叮嘱我不急于上手,先进行观摩。只见他拿起一支彩色粉笔,两手一掰,成了拇指大小的一段儿,右手攥着,在黑板上左一撇右一划地写起来,一会儿工夫,一行苍劲有力的美术体大标题跃然而上,又用白色粉笔勾了边儿,显得更为醒目。随后,一篇篇写战友们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以及刻苦训练的小诗歌也相继完成了。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端正娟秀的小字旁还画了一艘踏浪前行的快艇,诗歌结尾处还“泛起”了朵朵浪花,红瓣黄蕊、绿叶混搭,真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班长熟练地写写画画,看得我啧啧称奇。随着出海训练任务的不断深入,我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便写了一首讴歌快艇兵的小诗:
斩风劈浪行如飞,
我们是海上突击队,
专叫敌舰吃鱼雷,
滔滔大海显神威。
斩风劈浪行如飞,
我们是海上董存瑞,
杀敌立功我当先,
敌人来了甭想回。
班长说:“‘我们是海上董存瑞’,大伙儿一看便明白这就是咱快艇兵的责任和担当”,并鼓励我:“小李,继续努力,勤学多练一定能提高”。
如果把图书馆的书比喻为不开口的“老师”,那么“借书证”就是我众多老师的“引荐人”。训练之余,随着我去图书馆借阅次数的增多,结识的“老师”也多了起来。“赵老师”说,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触景生情,方能有感而发;“钱老师”说,其次要善于观察,用心揣摩发掘素材,方能源源不断;“孙老师”说,还要学会联想,奇思妙想联想丰富,方能提炼升华;“李老师”说,更要善于积累,捕捉灵感随时记录,方能文思泉涌……“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勤学苦练熟能生巧,这与班长告诫我的内容不谋而合。于是我开始发奋“做功课”。不论耳闻还是目睹,不管是训练还是生活,只要产生了灵感,我都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当看到像战士列队一样摆放整齐的冲锋枪,我便写了《枪杆子》:
枪杆子就是咱的命根子!
仗着枪杆子,
彻底掘了苦根子!
仗着枪杆子,
保得住印把子!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誓让全球都红遍!
当看到战友们穿的水兵衫时,我便写了《水兵衫》:
一道道白来,一道道蓝,
白的云,蓝的天,
白云蓝天织成水兵衫。
顶得住,
狂风吹,暴雨浇,风雪寒。
此外,我也把众多难忘的经历记录了下来。晚饭后是休息娱乐的时间,战友们打球的,唱歌的,自娱自乐好快活。我便写下了《军营的傍晚》:
操场上闪动着轻盈的身影,
绿荫下回荡着嘹亮的歌声;
说说唱唱赶走一天劳累,
蹦蹦跳跳迎来一身轻松。
每晚睡前的读报时间,我也把它记下来:指导员读报大家听,报纸好似望远镜,天下大事现眼前,风云变幻看得清,战士心里装世界,枪杆握紧保和平。当然,海上训练的事儿也没忘,这次写的是《渔民和水兵》:
风大浪高艇在跃,
疾风击碎浪花跳;
橹轻帆饱满网笑,
白银归于舱,
渔歌海上飘。
水兵操一天的炮,
渔民捞一天的宝;
为社会主义祖国,
都在日夜操劳!
我把这些“功课”交给了班长,班长看后说,“嗨,你小子还挺努力啊”!他逐篇看完后点评道:“渔民和水兵”这首诗最后两句写得妙,渔民和水兵虽然岗位不同,但为祖国日夜操劳的心是相通的;“水兵衫”这首小诗应再加一段:穿上它拥有亲人的温暖,如同祖国的怀抱。有了亲人的关怀和祖国的温暖,战士们一定无惧狂风吹,暴雨浇,风雪寒。你说对吧?!”班长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更让我感受到他胸怀的宽广和意境的高远。
如果把图书馆的书比喻为不开口的“老师”,那么“借书证”就是我思想走向成熟的见证者。为了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班长告诉我,要多读多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从知识中汲取营养,积蓄力量。我越来越认识到,学习不仅是积铢累寸,更是要学一达百,饮半盏当知江河滋味,拾一叶尽晓人间秋凉。哲学科学医学等等都是生活中的工具,在使用中捕捉灵感,方能获取真知灼见。有了“借书证”这一媒介,有了书的陪伴,我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也在不断升华,渴求自己也能成为像吴班长那样的人,那样有着先进思想觉悟和进步意识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开始努力去践行。一次海上训练返航后,我跟班长一起把我写的《海上晚会》登在板报上:天上星儿疏,水下灯影碎,甲板上围坐在一起,官兵同乐开晚会。指导员的故事扣心弦,雷达兵小王的歌声清又脆,鱼雷手小赵的二胡谱新曲,电讯兵小杨的京剧唱新词儿。艇长的魔术迷人眼,班长的武术飒又美,轮机长大杨的口技难辨真伪,枪炮手小刘的笑话嗨出眼泪。精彩的节目让人喜,家乡的小调儿惹人醉,海上晚会开得好啊,天边的新月也笑弯了眉。战友们夸我写得好,我说要归功于吴班长的帮助指导和“借书证”作用的发挥。两年之后,我被评为了五好战士,获得了技术能手称号,如愿以偿成为像吴班长那样的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今天回首往事,感慨良多。酷爱读书写作60多年,退休后的我又回到了故乡青岛,频繁光顾老朋友“青岛市图书馆”,又有了新时代的“借书证”。这期间我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我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有多项发明革新获得了国家专利,还荣获了青岛市图书馆优秀读者的称号。不久前我荣幸地成了青岛市崂山区作协的会员,86岁终圆自己的作家梦。作为一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心向党,永远爱党!活到老学到老,我愿用一生的时间去谱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备注:文中所列的诗歌小作均发表在当年的《青岛日报》及《人民海军》等报刊。
作者简介:李艾,男,汉族,1938年12月出生,1958年参加青岛海军,1978年高密市政府秘书,1998年退休。先后在《发明与创新》等杂志发表文章八十余篇。现为崂山作协会员。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青岛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及阅读推广,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删除。
【微信改版,请为我们加一个星标,让我们不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