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坏”的情绪,其实在默默保护我们

文摘   2024-10-13 07:37   山东  

不被允许拒绝,于是学会了受虐
前不久,我与一位朋友见面,聊天中得知她在为娃的社交状态感到苦恼。
她家女儿上五年级,乖巧甜美,说话温柔,待人和气,有几个一直在一起玩的好闺蜜。但是近段时间,娃妈发现孩子总是愁眉不展,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女儿总是被闺蜜“胁迫”,却又不知道如何应对。
比如小姑娘正在开开心心的和其他朋友玩,闺蜜在电话手表上呼叫:“快点过来,我们一起去***!”,小姑娘说我去不了,我正在和朋友玩,要不你过来我们一起?闺蜜在那头就生气了,接着就几次三番要小姑娘证明,证明她还在乎这个闺蜜,并且要求小姑娘必须放下手上的事情来配合自己以示安抚,否则就不再和她玩了,并会在学校里冷淡小姑娘。
朋友也和女儿聊过,闺蜜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坚决拒绝。女儿口头上说理解,却不知为何迟迟做不出行动。
谈话间,朋友聊到的另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的女儿正在一家机构上古筝课,已经上了有一段时间,中间机构换了老师,女儿的兴趣大幅度下降,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孩子都不喜欢。女儿表达过好几次不想再去了,但是妈妈还是要求她坚持要把报了的课全部上完。
我问妈妈:“当孩子表达不想再去上课的时候,你的感受如何?”
妈妈说:“我会觉得能理解吧,但是课还是要上啊,毕竟已经报了,如果停下来不学,岂不是很浪费。而且学东西遇不到自己喜欢的老师,有情绪也很正常,忍忍可能也就过去了。”
我想了想,回应她:“或许在类似这样的事情上,你女儿会感到“不喜欢”、“不想去”这类的情绪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改变不了任何她不喜欢的现实,她可能还会觉得需要压抑自己来保持你对她的喜欢和在乎。如果这种感觉足够多,或许她也会无力去表达在友谊里的不适,可能她会觉得,面对那种痛苦,她也需要像学古筝一样,只能忍。”
朋友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愣住了,然后缓缓点了点头:“我确实没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想过。但是你说的好像确实是的。我以前只觉得她能保持开心,愿意坚持,能够忍耐是好的,但我没想到她的这些负面感受也很重要。”
我点了点头,表示理解,继续说道:“孩子的负面情绪其实也很重要,这些情绪里有她对自己的体验,她想改善自身处境的动力,包括建立人际边界,是否合适,很多时候也是通过看似糟糕的情绪体验来形成重要提示的。如果她能在生活中感觉到自己有空间表达不满,有权利争取得到更好的对待,而无需压抑自己去讨身边人的喜欢,那么她或许就能有勇气去处理在人际关系中的不适感了。”
朋友点头,看起来她对女儿某些时候的“坏情绪”,开始有了新的理解。
坏情绪里,往往包含着重要的好需求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几乎大多数父母都会对孩子的坏情绪感到棘手和烦心。
每当和父母接触,无论是在临床工作还是科普活动中,几乎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应对孩子的坏情绪”。“应对”一词,总是隐隐的包含着某种无能为力和硬起头皮的抵抗感,从中我们能听出父母的努力和挫败,然而,要想走通这条路,我们就需要调整方向,把关注点从“应对”的位置调整到“理解”的位置上来。
这是两个很不同的状态。以刚刚提到的朋友为例,当她处在应对的位置上,她的聚焦点可能就会落在“孩子的坏情绪如何能消失”上。在这个位置上,她的行动很有可能会演变成“施压”—迫使孩子去和闺蜜发生冲突,或者催促孩子去做对她而言非常陌生的表达;她的行为还可能会演变成“回避”—她可能会试图说服孩子无视那些冲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或者将冲突解释为“小孩子之间常有的事”,从而让孩子感到这些痛苦不值一提,且最好不提;她可能还会在进一步的压力中采取无意识的攻击—比如对孩子感到失望,觉得自己的孩子太过软弱,性格怯懦,才会在人际关系中长时间的忍受她人的欺负。
无论是哪一种,当“应对”指向的是症状的消失,它就可能会不知不觉演变成一种粗暴的切割与掩埋。
然而如果我们能站在“理解”的位置上去重新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比起让症状消失,去理解“孩子究竟在经历着什么?是什么导致孩子会有现在的状态?”变成了更为重要的事情。养育者们不再重复陷入“答题”的困境,而是进入“探索”的过程。
而当这个过程能够开启,养育者们也会很快发现,那令人头疼的负面情绪,远比我们以为的要有价值的多。
以“愤怒”这种情绪为例,它作为一种典型的所谓“负面情绪”,常常会令养育者们感到烦恼和不安。常常流露愤怒情绪的婴孩,也会很容易被称为“坏脾气的小孩”。但实际上,愤怒作为一种重要的情绪,它一直都在个体成长中发挥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哈佛大学副教授,发展心理学家Tronic Edward(他也是著名的母婴实验《silent face静止的脸》 的发起人)在一项对婴儿情绪的研究中发现,即使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在和周围环境互动时也会去评估自己的目标能否实现。比如当婴儿试图唤起母亲的注意并进行游戏时,成功实现目标的婴儿会产生喜悦、充满兴趣的积极反应,如果他发现目标并没有实现时,婴儿就会体验到消极情绪。
搜索《情绪养育》可在各大平台购买本书
重点来了。尽管是在经历消极情绪,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复杂的消极情绪在不同的情境下仍有明显的不同。对于一个感到挫折,但是评估认为这些障碍可以克服的婴儿来说,他会产生愤怒的情绪状态,并在这样的状态下产生动力去尝试消除障碍。
而一个评估障碍无法克服的婴儿,他的消极反应是非常不同的,他表达的不是愤怒,而是悲伤和撤离。他可能会终止自己的尝试,并在互动中退缩。
所以Tronic最终得出来一个结论:情绪会激励和组织婴儿的行为,而不是破坏它。
这个观点让许多后来者意识到,情绪本身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没有一种情绪是废物,是绝对的“坏东西”,重要的是我们能否看见这些情绪背后的含义。
伦敦大学学院(UCL)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博士候选人,精神分析科普作者严艺家在她的新书《情绪养育-建立0~10岁孩子的心理免疫力》中也同样写到:“当我们对现实有所不满的时候,愤怒和另一些坏情绪往往可以驱使我们去做出一些努力,去改变我们并不喜欢的现实。”
坏情绪在孩子的身上有着如此复杂和重要的作用,在成年人身上亦是如此。前不久,我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购入了一款跨境商品,该商品页面上写着“7天无理由”、“极速退款”、“上门取货”,到货后问我却发现和家人买重了。于是,在没有拆封且未满7天的情况下,我申请退货退款,却被商家以保税仓发货不得退货为由拒绝,这激起了我强烈的愤怒。于是我上网查询资料,发现有大量类似案例,多以消费者被拒结束。我不甘接受此结果,因为商家的宣传和操作明显不符,于是我继续查询跨境商品退货的相关法律法规,又去搜罗了其他网友的投诉流程,发现这种情况确属商家违规。于是我按照其他网友提供的经验,追踪到该商品在国内的清关公司名称与地址,然后进行取证截图,分别在购物平台、12315小程序上进行了详细投诉。经过了两天和商家、平台的多轮谈判后,最终我成功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顺利退货。
事后回顾,我知道我能持续行动的重要原因是来自我的愤怒—被商家侵犯权益的愤怒,看到更多像我一样的消费者维权失败的愤怒。愤怒发出警示,提醒我正在受到侵犯。它也让我意识到我的需要:“被尊重&公平对待”。没有它的持续推动和我对它的正视,我或许就会放弃对自己权益的保护,也很难承认自己的需要。我也曾见到过一些朋友,因为不能允许自己体验愤怒,而在被伤害或侵犯时感到无力与悲伤,当坏情绪被禁止,保护自己的动力和能力或许也将随之消失。
就像严艺家在《情绪养育》书中所写:“当一个孩子展现出坏情绪时,他似乎也是在告诉周围人:我想要改变这一切,我觉得我能改变这一切。这些心态意味着孩子认为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境遇,这一点往往和一个孩子相信自己时一个怎样的人有非常大的关联,折射出他们的自尊、自信。”
这是坏情绪背后的重要讯息。
搜索《情绪养育》可在各大平台购买本书
从坏情绪中汲取养分,重构心理调节能力
在前不久严艺家和付老师对谈的直播中,在分享对孩子坏情绪的理解时,严艺家提出了一个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有些特别的观点——“坏情绪里也蕴藏着许多养分。”她将坏情绪形容为无法消化的坚硬的食物,然而当孩子在养育者的帮助下,能够逐渐去分解和消化这些坏情绪而不是将它们否认或排泄出去时,我们或许就会从中提取到对自己成长颇有建树的营养。
比如我们在一开始时提到的小女孩遇到同伴胁迫,如果她无法感知和表达坏情绪,她自然也就无法采取保护自己的有力措施。
再比如,当孩子开始产生了“他人与我”这样的意识时,孩子就可能会体验到“自我”的存在,并因为自我意志和他人的碰撞而产生坏情绪。这样的坏情绪的背后,蕴藏着“自我”被支持的需要,以及“自我存在”已经觉醒的重要成就。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表达坏情绪,本身也是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当坏情绪可以不用只是被压抑和阉割,一个人就能有机会从坏情绪中更多的了解自己,实现整合,甚至借由对坏情绪的体验和理解,从而激活内在的创造力。
比如诗人余秀华,她体验到了如此之多生命的痛苦,但最终她将它们变成了自己创作的养料,写出诸如:“因为多么了解那个过程,从水里捧出火的坚决,和一开到底的绝望”这样撼动人心的诗句。
正因为坏情绪中蕴藏着如此之多的养料,严艺家坚定的将它们称之为“成长发动机”。
实际上不止是孩子,作为成年人,终其一生我们也在学习如何与我们的各种情绪相处,并持续的习得自我调节和情绪转化的能力,这几乎是一个人贯穿生命始终的任务。
要想将坏情绪变废为宝,我们需要协助孩子去发展对坏情绪的理解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严艺家指出,“自我调节功能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之间转换的能力。”而孩子们进行这种转换的努力,很多时候会以一些看起来意想不到的所谓“负面”的状态出现。
比如“有些学龄期的孩子上课时会瘫在椅子里,老师可能认为那是上课不认真的表现,但其实增加身体与椅子的接触面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方式,意味着这个孩子在那一刻很累,并且还想努力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待在课堂里。”
当养育者们能够具备这样的视角去重新理解孩子,或许就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压力甚至时难关。
搜索《情绪养育》可在各大平台购买本书

学习情绪养育是终生的课题
要帮助孩子去发展自我调节功能,除了孩子自身的发展,养育者的自我成长也至关重要。如果养育者难以理解和应对自己身上的坏情绪,在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时,就很难采取观察与理解的视角,以及灵活又坚定的行动。
因此,学习如何养育自己的情绪,和坏情绪相处,不仅仅是孩子的议题,更是成年人的课题。一位网友“娜娜小姐”在读完《情绪养育》这本书后留言说:“已读完,感觉把自己的内在小孩养了一遍。重新知道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在小时候就没有被尊重过啊。丧失哀悼之后,抱抱自己。”一个人开始能够理解和善待自己,这正是她得以理解和善待他人与世界的起点。
最近我也一直在读《情绪养育》这本书,我想它能实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它将个体内在的成长发展脉络和关键的触点以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讲透了许多高深难懂的临床理论,可以这样说,它为想要更好养育孩子并了解自己的家长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了温暖的理解,丰富的引导与启发,以及专业的洞见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本书一共有7个章节,前三个章节将会向大家展示孩子的“情绪藏宝图”,并向读者示范,作为养育者如何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照顾,来更好的理解和支持孩子,而四到七章则会聚焦在0-10岁年龄段儿童的常见行为和情绪挑战,以及养育者如何使孩子的坏情绪“变废为宝”。
在读此书的时候,我曾经受到过的诸多训练和我接触到的养育故事都曾一一浮现在我眼前,虽然我学习了婴儿观察,也在精神分析的成长道路上看到了不计其数的童年养育与成年生活的关联,然而在读这本书时,我仍能获得新的滋养和启发,我想,或许我也能将它分享给更多对自己,对孩子怀有深切关怀的伙伴,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再进一程。
搜索《情绪养育》可在各大平台购买本书

- END -

文章 | 整理自网络
图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为你推荐

成员招募 | 心理学交流社群 招募成员了~
心理咨询师扶持计划|全免费
心理咨询师公益督导服务
【限量领取】房树人必备表格、制度、文档49份

【50部必看的经典心理学电影】在线下载收藏

免费领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经典案例汇编

【限时免费】90份心理咨询经典案例报告逐字稿

【免费领取】学校心理辅导ppt经典案例+反校园霸凌(逐字稿)

免费领取:40份萨提亚治疗必读文档+萨提亚冥想音频22首
免费领取【心理咨询师必备常用表格、制度、协议80份】下载收藏

心理咨询师专用表情大全,不要笑!

16岁儿子抑郁自杀后,我才看见了他心里的那根刺

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

如果各心理学大佬会发朋友圈,会是怎样…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

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

【心理漫画】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图解告诉你该怎么做

对不起,我要回去学心理学了,别再找我了!



心师之友
心师之友是一个专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就业辅导 专业培训及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平台 为了让更多想加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从中获益,我们特筛选出有严格的受训背景的资深心理咨询老师为同行们提供公益督导 课程 读书会等专业的系统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