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合川? 文象示之。何以文象? 诗文颂之。
本期要解构的文象是龙多山,要读取的诗文是冯时行的《龙多山鹫台院记》。
关于龙多山,我们需要知道的第三个历史信息,在于它曾是蜀中的一座佛道名山。
相传,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有一个名叫冯盖罗的四川广汉人,携一家老小来龙多山结庐而居,修仙悟道,炼制丹药,不久后便修成正果,“作法升天,驾云西去”。后来,人们在他“成仙”的大石头附近,修建了“冯仙祠”。由此,龙多山的宗教文化开始兴盛。经东晋至隋朝300余年的发展,其道观佛寺已有很大规模,为蜀中佛道一体的名山。
唐武则天称帝时(684—705年),曾“钦敕(chì)”龙多山寺僧在山中凿建放生池。于是,龙多山与华山、嵩山、黄山、庐山、衡山等齐名天下,成为钦定佛山。
唐宋时代是龙多山的极盛时期,山中著名的寺庙道观有鹫台寺、佛惠寺、灵山寺、龙凤寺、冯仙观、至道观等。
△龙多山区位示意 莫宣艳/制
02 作者简介
冯时行(1100—1163年),字当可,号缙云,宋恭州(今重庆中心城区)人。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为巴渝第一状元。
之后,冯时行历任县丞、知县等。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以政优召对,本应委以重任,因反对与金人议和,出任万州(今重庆万州区)知州。后因不附秦桧,力主朝廷重用张浚(jùn)、岳飞等主战将领,遭免官,居缙云山中,授徒讲学。秦桧死,冯时行又曾先后任蓬州(今四川营山)、黎州(今四川汉源)、彭州(今四川彭州),以及成都府路提点刑狱。
作为爱国诗人、词人,冯时行的诗作心系民族存亡。他推崇柳宗元,有“文章盖代手,千载柳柳州。落笔记山水,奇香撼琳球。开卷一再续,宛若从之游”的主张。他一生写了许多山水行旅之作,《龙多山鹫台院记》便是他在游览合州龙多山时所记。
△“巴渝第一状元”冯时行雕像(重庆北碚)
03 诗文推送
龙多山鹫台院记
余少读唐孙职方龙多山录,思至其处,登降岩𪩘(yǎn),为徜徉浩荡之游。绍兴己卯,行年五十九,被命守沈黎,道由兹山,始获一至。所谓龙多山者。于时大雨险滑,攀援进退,一僵一起,上不五里,始听而登,过晡(bū)乃至,云雾晦黑,跬(kuǐ)步莫睹,私自思,少而闻老而游,昧无所见,中心慊(qiàn)然,若有负于兹山。已而岚昏解剥,四野开霁,廓然千里,又如指顾。缙云、清居、云顶、醮坛,若可攀挽。摄衣杖履,掖以仆夫,下鹫岩,过至道观,憩佛惠寺,又循观以东,至灵山寺。从容徒倚,意满神惬(qiè)。复还鹫台,俄倾晦瞑,雨复大霪。吁!时行迂愚,阉阉不可于世,宜此神灵人异好,而尚或听之哉!山负于一道宫,三佛刹,而鹫台为之冠。一峰特起,草木华润,寺僧道真,立志精坚,誓毕此生,有所建立,诚不可掩,小大同心,扫去败朽,幻出金碧。佛殿、僧法堂、方丈三门、厨库,凡寺所当有,无不备具。最后建转轮大藏,瑰杰壮丽,藏释文佛,与其徒所为书至五千四十八卷。前乙卯二十三年经始,后三年落成,于是龙多山之鹫台,郁为精蓝矣。道真欲至此延有道尊宿以居之,退处灵山,此又非寻常流俗之见。灵山岁久颓敝(tuí bì),独一僧年七十余,老且病,不能出门户。而异时架阁飞檐,下览绝壑,最为游观之胜。孙职方之文与古今书什,皆刻岩下。道真果退居于此,岂惟鹫台一新,灵山之境,当还旧观之趣,宜十倍于前日,道真识之。
释义:
少时读唐人孙樵《龙多山录》时,我便想象其所至之处,一登一降,定是一趟十分美妙的徜徉之游。绍兴己卯(1135年),我五十有九,奉命任职黎州,因取道此山,才得以一游。
时遇天雨路滑,攀爬中,只得小心翼翼,缓慢而行。此山上下虽不过五里,可从早晨开始直到下午(过晡)才至。山中云雾晦黑,伸手难见。我暗自思忖,少而闻老而游,若不得见,不仅心有遗憾,而且有负此山。
待到云雾消散、四野放晴、千里空旷,一时间缙云、清居,云顶、醮坛诸山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我摄衣拄杖,在仆夫的搀扶下,下鹫岩,过至道观,憩佛惠寺,又从道观往东,去了灵山寺。一路上,真可谓信步而至,意满神惬。
再回鹫台,天色又晦瞑了起来,大雨又下了起来。吁!时行愚拙,从不曲意迎合世人,当然也不责怪神灵,尚且听之任之吧。
龙多山之上有一道宫、三佛刹,鹫台禅院堪称其冠。这里,一峰耸立,草木华润。有寺僧道真,志向远大,精诚坚定,决心毕其一生有所建树。他扫去鹫台之上的败朽,幻出鹫台禅院的金辉。他不仅建构了佛殿、僧法堂、方丈三门、厨库等所有功能房屋,还特别建了一座瑰杰壮丽的转轮大藏。转轮大藏内供奉着释迦文佛,藏有经书五千零四十八卷。前后历时三年,使鹫台禅院成为佛家精修之舍。
在鹫台禅院大功告成后,道真和尚又打算将灵山寺那位老且有病、足不出户的高僧接到这里来居住,而自己则退居灵山寺。当时的灵山寺,岁久颓敝,除这位高僧外,别无他人。道真和尚是想通过自己的再次努力,让灵山寺重新恢复昔日的光芒,让灵山之境成为游观之胜。到那时,灵山之所在,上有架阁飞檐,下有绝壁流泉,中有摩崖题刻,自然人文之趣将十倍于往日。
△龙多山“鹫台” 廖国伟/摄
04 鉴赏提要
《龙多山鹫台院记》是冯时行的一篇山水游记。
一开篇作者便把自己的游兴提到了一个让人满怀期待的位置:因为孙樵《龙多山录》的描述,想来这就是一趟“徜徉浩荡之游”。
“儿童便读山中记,老大才登这里山。”作者行年59岁,因迁职黎州(今四川汉源北),行路至此,才有机会到此一游,自然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然而,从出游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是一趟极不平常之旅。先是天雨险滑,路途难行。接着又是“云雾晦黑,跬步莫睹”,完全看不到任何风景。正当作者感到心中慊然若失,有负此山时,却又迎来了“岚昏解剥,四野开霁,廓然千里”。抓住这一间隙,作者从鹫台院出发,一口气又游览了至道观、佛惠寺、灵山寺。一路上,“从容徒倚,意满神惬”,不虚此行。当回到鹫台院时,又是大雨滂沱,云雾晦暝,似乎总有些天不从人愿。
文中,作者着重记述了鹫台禅院。在依山而建的一个道宫、三个佛刹中,鹫台为冠。其所处,一峰特起,草木华润。这里有佛殿有法堂有厨库,凡寺所当有,无不具备。此外,鹫台院还建有转轮大藏,其形瑰杰壮丽,其藏有经书五千零四十八卷。这样一个“郁为精蓝”的佛寺,全赖一个名叫道真的寺僧。他毕其心血,立志精坚,让一个破败不堪的寺庙幻化成了一座金碧辉煌的云端禅院。
文中,作者还记述了灵山寺。这里曾经有临崖而建的架阁飞檐,崖上是观形揽胜的绝佳之处,崖下是古往今来的诗词题刻。龙多山的摩崖石刻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室,弥足珍贵。同时,也特别感谢寺僧道真所做的努力。他后来“退居于此”,既还了“旧观之趣”,又守护了这些前人遗迹,着实令人感佩。
△鹫台禅院旧地新貌 刘勇/摄
05 漫读拾遗
龙多山上有灵鹫台,灵鹫台上有鹫台寺,即冯时行文中所言鹫台禅院。
其鹫台之名缘于佛教灵鹫山之说。灵鹫山又称鹫台山或灵山,是一座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王舍附近的山峰,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因山顶形状类似鹫鸟或是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而称。
作为《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地,书里曾有这样的描绘:“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霭千重的,就是灵鹫高峰,佛祖之圣境也。”中国有很多的名山都取名“灵鹫山”或“灵山”,意思是山本身或山上的灵鹫是从印度飞来的,寓示着一种佛缘。
龙多山灵鹫台,常有瑞气祥云弥漫萦绕,朦朦胧胧,飘飘渺渺。人们用“鹫台献瑞”来比拟佛法之地的灵性,喻示众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鹫台献瑞”为“龙多山八景”之首。
明嘉靖年间,合州知州刘士逵曾写过一首名为《远眺》的诗,给予龙多山鹫台胜景很高的赞誉——
“凫(fú )舄(xì)三年降,龙多百里程。久怀灵鹫胜,频上钓鱼城。霜堆枫叶下,秋色晚山横。北望凝目处,浮云障帝京。”
诗中把龙多山上的鹫台胜景与钓鱼城山上的鱼城烟雨相提并论。在频频登临钓鱼城时,自己心中总是想着百里之外的龙多山,这一想、这一等便是三年,好在今日能成行,故有“凫舄(喻指仙鞋,这里指出游的机会)三年降,龙多百里程”的叙述。
• 本发布作品系作者根据个人读书笔记整理、编著而成,为原创作品,若要转载须经许可并注明来源。
• 为便于阅读,发布时未一一标注作者所参考的文献、书籍和资料名称,特作说明并向原作者致谢,其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 本发布所使用图片和摄影照片,除说明外,主要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 本发布为严肃的公益学习交流活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留言讨论。
点击下方合集
“何以合川 | 合川十大历史文象诗文选读”
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