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八年(1858年),中国与沙皇俄国、美、英、法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也就在这一年,合州双凤场(今重庆市合川区双凤镇)张家喜得贵子,他就是后来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张举人”的张森楷。张家世代崇尚“耕读传家”,对这个在动荡年代出生的宝贝寄予厚望,遂取名森楷。张森楷,字元翰,号式卿。
元翰出生后不久,为躲避战乱,张家举家搬迁到位于合州葛家岩的榨房院子。
榨房院子里有一卖油世家,靠榨菜籽油谋生。每天很早,元翰就能听见榨油房里传来“咚、咚、咚……”的声音,不一会儿,诱人的菜籽油香味就会随风飘荡到他的房中。
元翰很喜欢跟榨油房老板的孩子蒋光头玩耍。
蒋光头一头疤瘌,没几根头发,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摸他的光头,取笑他。为了去看看榨油房的秘密,大家都喜欢跟他玩耍。
蒋光头就带着伙伴们,偷偷地躲在榨油房隔壁的房间里,等帮工出去抽烟的工夫,大家就跑进去用手指沾上热热的菜籽油品尝。
元翰第一次看见榨油机,觉得菜籽变油好神奇,就将小手一下子伸进了油桶,滚烫的菜籽油烫得他大叫起来。同伴们吓得不知所措。帮工飞快地跑进来,抱起他就往水井边上跑。
帮工边跑边喊:“遭罪了,遭罪了,哪家的娃娃手遭罪了?”
帮工把那只红肿的小手浸进冰凉的井水之中,院子里的大人们很快就聚集过来。
“呀,这不是才搬家过来的张家小娃娃嘛!”
“造孽呀,这么小的娃娃!”
……
还好,元翰的小手没有留下伤疤,但从此他被院子里的人认识了。
由于常年战乱,大户人家占据着葛家岩顶,沿岩边修筑了石墙,葛家岩顶因此被称作“安全寨”。渠江在安全寨下蜿蜒奔流,隔江相望,对面就是著名的天平寨和灵隐寺。
天平寨平均海拔高度约300米,寨上与寨下落差近100米。寨顶平坦地约500亩,四周峭壁陡立,易守难攻。同治年间开始有巨贾富商筑寨而居,建有天心门、天保门、天全门、天恩门、天眷门、水城门等城门,每道城门都是一道险要的关隘,只要关闭城门,寨外的人就无从进入。人口最多时,那里有千余户,办有私塾学校20余所。
到了读书的年龄,元翰跟蒋光头一起进了私塾,聪明的元翰很快便能背诵《千字文》《百家姓》。尤其是《训蒙文》,易记易行,让他很快成为一个懂事的小孩。而蒋光头懵懂难训,先生要求他抄写的经文他也让元翰帮他抄。
蒋光头很会玩耍,偶尔还会带着元翰去几里外的渠江边上。
江上轮船来来往往,拉纤的纤夫,打着光胴胴(重庆、四川方言,光着膀子),冒着汗珠,边唱边走。天边的余晖,映照出对岸天平寨的轮廓,江面上闪耀着金色的光点。两个小孩就趴在水边,看着变幻的江水,一时间,竟忘记了回家。
蒋家和张家到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在江边哭泣的两个孩子。
回到家里,父亲拿出家法,让元翰跪在地上,准备好好地教训儿子。
元翰见状,心生一计,问:“爸,听说江对面天平寨上有很多学堂,你能不能送我去那里上学?”
父亲非常意外,难得儿子有这向学之心,也就不再打算惩罚。
“天平寨?那里不收寨外的学童哦,你怎么行?”
“爷爷不是说有个亲戚在天平寨教书吗?”
父亲一听,说:“那个亲戚是远亲,都不晓得能不能收你。何况你去读书要住哪里?”
“我跟先生住吧。”
爷爷进来,听到儿子和孙子的对话,说:“元翰,你真想去?”
元翰使劲地点点头,说:“我把私塾的书都读完了,先生也不教其他新的,我要去大学堂读书,听说那里有好多好多书。”
“好,明天爷爷就带你到天平寨走一趟!”
次日,天还未亮,大雾密布,山雨欲来。爷爷带着10岁的孙子走向江边。
为了考考孙子,爷爷随口吟道:“雨罩群山小。元翰,你对下一句。如果对出来,你到学堂读书就有戏。”
不一会儿,丽日当空,云飞雾散,树木突出。元翰见此情景,对出下联:“日出村树高。”
爷爷大赞:“孺子可教也!”
渡江上山,见得先生,爷爷说明来意。先生递了一本《论语》给元翰,说:“你先看看,一会儿考考你能背诵多少。”
元翰在私塾见过线装的《论语》,但私塾先生说要等元翰再大一点才能教习,而这一本一看便是抄写的。
元翰心志清高,边看边撕。先生大吃一惊,问:“你这是干什么?”
元翰说:“没什么,我帮您重新抄写一本便是。”
先生说:“你重新抄写,那原本呢?”
元翰头一歪,道:“我已经能够背诵了!”
“那好,你来抄写吧!”先生半信半疑地说。
元翰用一手漂亮的行书,很快就将一部完整的《论语》背录了下来。
先生十分意外,对爷爷说:“这孩子过目不忘,书写规矩,就是心志太狂,我要仔细地考考他。”先生转向元翰,说:“历代圣贤皆以《论语》为圭臬,可依一部《论语》治天下,你觉得如何?”
“先生,一部《论语》治天下算什么,我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先生看他傲气十足,向爷爷使个眼色,说:“你今天过江上山,途经灵隐寺,可知那里有块巨石?上写何字?是何意思?”
元翰大惊失色,沮丧不语,立即跪下。原来,元翰一路疯玩,一会儿捉蝌蚪,一会儿追蝴蝶,根本就没仔细看路边的风景,更没有观察到所谓写字的巨石。
先生拿起戒尺,在他肩上边拍边说:“元翰,古人有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书是书,这万里路上也无处不是书,万万不可只知道读书!”
爷爷问:“元翰,你可知错?”
元翰红着脸说:“翰儿知错了!”
先生把爷孙俩送出水城门,对元翰说:“去吧,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元翰一路狂奔,边走边望,远远地看见灵隐寺后面有一块巨石,便对爷爷说:“爷爷,我看到石头了,我看到石头了,我要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字!”
元翰走近一看,上面写着两个巨大的“耕读”二字,周围还有一些小的文字,像是解读着“耕读”的意思。
爷爷说:“传说这块石头,是远古时期大禹治水准备用来掩塞河道的,但他刚刚从天平山上取下石头还没来得及用,就被其父亲鲧制止了。大禹从此悟出治水在疏不在塞,于是写下‘耕读’二字,以激励后人学天地万物,读天下经书。”
元翰似有所悟,对着巨石,对着天平寨方向,对着爷爷,深深地行三鞠躬,并道:“爷爷,我终于懂了。读天下书,知天下事!”
元翰从此知行结合,为日后开办蚕桑公社,参与保路运动,编撰《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新校注》《通史人表》《民国新修合川县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代历史名家!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尹红梅
责 编:蒲娅娜
校 对:王 利
编 辑:曹国会
通讯员:吴宗元
来 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