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处纳入中学教科书的遗址,何以点亮中华文明的曙光?

文摘   2024-10-09 08:03   北京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这段关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介绍,第一次出现在我国义务教育新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中。

    

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教材迎来全面改版,改版后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正式将牛河梁遗址纳入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中。牛河梁红山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历史价值,成为全国师生探索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要篇章。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封面及目录(资料图片)


贯穿华北、东北的101国道,在途经辽宁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的北侧有一道山岗,此地是牤牛河的发源地,当地人给它取名为牛河梁。这里就是中国北方最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红山文化的“圣地”。


距今5800年前,红山文化先民以牛河梁为中心,利用周边起伏多变的地势,布设了“祭坛”“神庙”“坟冢”“金字塔”等各类宗教祭祀相关的设施。考古工作者将已发现的40多处地点统称为“牛河梁遗址”,作为一个“大遗址”的名称。


▲牛河梁遗址全景照片 





一、彻底改变了世人看法的“古国”




作为历史研究常用的一个专有名词,“文明”自有其标准。通常来说,只有当“城市”“金属器”“文字”等要素同时在一个社会中出现,才能称得上“文明”。


20世纪80年代各国出版的《世界史》,仅承认殷商文化是文明。这种认识与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的地位极不相称。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世人的看法,这些既具有人类文明共性,又有中华文明个性的文物引发了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思考以及对文明标准的讨论。


▲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积石冢及祭坛


“古国”与现代国家不同,这种区别可以从甲骨文中的“国”字发现一些端倪:它应该有一定的地域管辖范围,其中有若干不同等级的聚落;必须有祭祀祖先的中心都邑,还应有一些专门从事农业及手工业的附属聚落,以便在社会生活中自给自足。


这样的“国”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至距今4000年前,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当时的国是非常多的,推想其范围都不会太大。


比之早一千余年的“牛河梁古国”所辖地域范围虽然不限于遗址所在的50平方公里,但也并非涵盖北起内蒙古东南部、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近20万平方公里的红山文化分布范围。这其中可能存在若干的“国”,而牛河梁则是各古国共同的祭祀中心。




二、红山先民的“圣都”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牛河梁,有学者认为它是红山文化先民的“圣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直根系”的地位。


从现有考古工作成果看,较早时期的红山先民在牛河梁一带建造了一些住址,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先民们开始修建“筒形器圈”墓。这类墓葬很有特点:先挖出一个坑,在里面用石板或石块砌出一个棺室,并随葬彩绘陶器。之后以墓葬为中心,在地表上用白色的小石块铺出一个正圆形的范围,外缘放置一周敞口没有底的筒形器。又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红山先民在牛河梁顶建了女神庙,在梁下各个小山梁上建起了积石冢、祭坛等。


▲牛河梁女神庙全景照片


“女神庙”是牛河梁遗址最重要的发现,这一名称源于最早发现的泥塑完整的“女神”头像:它和真人头颅大小相近,面部涂朱,显得健美红润,翘起的上唇仿佛露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尽管沉睡了5000多年,但那以淡青色玉珠做成的双眼,仍炯炯有神地注视着面对她的人们。


▲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头像 


女神庙一半建于地下,是“半地穴式”建筑。现存墙壁上有泥塑的仿木建筑构件和壁画,表明其有“豪华”的装饰。庙内供奉着大小不一的泥质人体塑像,男女形象均有,多为坐姿。部分人像的泥腔中发现有人的骨骼,说明是以真实的人体为模本制作的,此外还有熊头、鹰羽等动物塑像。


▲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泥塑鹰羽


庙内还发现有造型奇异、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专用祭祀器皿,包括类似古“塔”、薰炉盖等形状的陶器。“女神庙”这一名称,突出了目前所见庙内的供奉主体及其被神化了的性质,同时也不排除女神就是女祖的宗庙性质。也可以理解为庙内有神化的祖先,各自具有不同的神性,其中动物是帮助祖先上天的神兽。


将不同动物与人的神灵放在一起,以表达复杂的精神意识,这样的神庙建筑在中国迄今只有牛河梁发现,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罕见。


▲牛河梁第2地点1号冢局部照片


在牛河梁遗址,数量最多是“积石冢”,几乎每个小山梁的顶部都有。那是一个个以纯白色的石块堆砌起来的方形或圆形、阶梯状的巨大坟丘,底部边缘密集摆放着直口、无底、红地黑彩的筒形器,坟丘顶部摆放有陶人等。坟丘外包石,内部填土。中心部位地下,一般都有一或两座中心大墓,墓穴多为阶梯状,随葬品极为丰富。


所有墓主人都只随葬玉器。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看,最初玉器是专门的通神工具,陶器及后世的铜器则与人死后生活有关。可见,积石冢的“唯玉为葬”,主要目的是为了与“天”沟通。


▲积石冢出土的玉人、玉龙  


在牛河梁还发现一座“金字塔式”的巨型建筑遗址。这是一个外形呈截锥状的以土石混筑的建筑。中央部分为土丘,直径40米,残高7米余。经过夯打,每层夯土颜色不同,有黄色、灰黑色、绿色、褐色等,是名副其实的“五色土”,且极为坚硬,以铁镐掘之竟冒出火星。


土丘外面包石,直径约100米,皆为白色硅质石灰岩,外壁整齐,逐层起台阶。该建筑所动用的土方和石方量,均以上万立方米计,工程量大得惊人。


▲积石冢出土的玉凤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大约距今5000年)为法老左塞尔修建坟墓时,建造了第一座金字塔。它最初的涵义应该如日后的《金字塔铭文》所说的那样,是为国王建起的上天神梯。牛河梁的这座“金字塔”虽不见墓葬的迹象,中国古代对其也有专门的名称——“台”。


《老子》中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记载。从战国的“台”可知,这类建筑的用途主要是为了“通天”。在秦始皇阿房宫里还有一座土筑的台子,远望如同一个小山丘,据传是秦始皇的“上天台”。


牛河梁“金字塔”内不同颜色的夯土,也不由让人想起社稷坛用的五色土,看来万事总是有源。


牛河梁遗址还发现一座正圆形的“坛”,以立置的柱状石砌出内外三层坛界,由外向内层层高起,类似“圜丘”。圜丘,在《周礼》中就有记载,是帝王祭天的地方。祭坛三层圆非等距,有学者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推定其为观测天文之所。这一发现,表明牛梁河的先民已掌握一定的天文知识,来安排农时,是科学的萌芽阶段。


▲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圆坛




三、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璀璨明珠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在传说与史实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注意到:源于仰韶文化的一个支系——以玫瑰花彩陶盆为主要特征的庙底沟类型,与源于红山文化的一个支系——以龙鳞纹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一个类型,一南一北向外延伸,在河北省西北部相遇,然后在大凌河上游重合,产生了一个新的文化群体,牛河梁就是它们相遇后迸发出的“火花”所导致的社会文化飞跃。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自称“华人”“龙的传人”的由来。


距今6500年左右,红山文化兴起。这与其所处优势地理位置有关:背靠东北腹地,直面黄河流域及北方草原文化前沿。不同文化间的撞击、融合与创新,是牛河梁古国文明产生的重要原因。


▲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大约在夏代,辽西地区又兴起了一个可以和夏比肩的强大方国,即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学者认为它很可能就是商人的祖先遗存,与红山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商末周初,在大凌河流域发现了一批商周青铜器窖藏,苏秉琦先生认为很可能是当时的人们有意识地围绕红山圣地所做的祭祀活动。


《左传》记载:“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从上述诸文化的渊源关系考察,周人从商人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自新石器时代起就与中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周成王会盟诸侯,有许多东北族群参加,包括肃慎、秽人、东胡等。周人分封,在东北有韩侯管辖当地的“秽”“貊”,还有管辖辽东地区的朝鲜侯。上述族群构成了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主体,与红山文化及牛河梁古国都有千丝万缕的血缘文化联系。


牛河梁遗址,这片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土地,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五千年岁月沉淀,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的辉煌历程。它激励着我们去探索、去传承、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份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如同一部未读完的史诗,等待着我们溯历史长河而上,不断挖掘、深入研究,让这份历史文化价值,永远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本文图片除注明来源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华玉冰,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推荐阅读


“华山玫瑰燕山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辽西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和氏璧、传国玉玺、金缕玉衣……玉文化何以传承万年?| 跟着《概论》读懂中华民族之③

影响良渚乃至商周,这个“古国时代”源头的玉器发达远超想象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道中华
道中华之美 美中华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