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来跟大家做一个半年的小总结,来聊一聊经济方面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些话题,比如房地产市场,外贸出口方向,在经济下行状况下什么行业我比较看好等。
这半年我接触了很多不同行业的朋友也聊了很多,总体上大家普遍给我的感觉和反馈就是今年似乎过得真的都挺艰难。
整个消费市场似乎是总体的消费力被一下抽去了很大的一截,钱难挣,哪怕还能挣的也比以前要少了不少。
所以,今晚我们就先不聊宏大的趋势,而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一些现实的柴米油盐问题,从我的角度来聊一聊经济,探究一下大环境不太好挣钱的原因,以及往后在什么样的领域能有一些挣到钱的机会。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把经济运行的区间定义为繁荣或者衰退,我觉得这种定义是有西方式的二元思维的缺陷的。
我更倾向于用中式的思维来对经济的运行状况去做分析,如果按照传统的阴和阳来分别代表一个经济体的繁荣和衰退,那么这个经济体它的运行状况就不仅是阴和阳这两种状态,而是4种。
第一是阴,第二是阳,第三种是从阳到阴的切换,第四种是从阴到阳的转换。
也就是说世界经济的状况,可以按照4个状态来定义,第1种是繁荣期,第2种是萎缩期,第3种是从繁荣到萎缩,第4种是从萎缩到繁荣。
如果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的运行在繁荣萎缩之间切换,很多人会觉得从新冠开始爆发到现在世界经济一直是处在一个相对萎缩的位置,那接下来是不是会因为美联储降息等等之类的重新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呢?
简单地按照西方的繁荣-衰退模型来推演的话,那么极有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个判断,但是如果按照我上面的模型再来定义的话,恐怕就没那么乐观了。
按照我的模型涉及到繁荣的状态有三种,第一是从衰退到繁荣,第二是繁荣,第三是从繁荣到衰退。
而涉及到衰退的状态同样也有三种,第一是从繁荣到衰退,第二是衰退,第三是从衰退到繁荣期。
我会更倾向于把从特朗普发起贸易战到新冠,再到新冠期间到现在为止的这一段时间定义为从繁荣到衰退的这么一种状态。
如果这个设想是正确的话,那我们很可能不得不迎来一个比较悲观的结论,那就是很有可能接下来要迎接的不是衰退到繁荣之间的切换,不是下一次的繁荣,而是在经历了由繁荣到衰退的这么一种中间状态之后会迎来真正的衰退期。
从主观上来讲,谁都希望经济会进入繁荣期,都希望能够多挣点钱,但是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讲,我们接下来面临的很有可能是比之前更为严峻的局面,这也是我希望今晚能听到这节课的朋友们必须去认真考虑的问题。
给大众一个虚假的心理安慰是容易的,但是让大众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道路的曲折则是艰难的。
就像两年前整个中国的决策层面临着的其中最大的一个压力就来源于有一个声音,说当下我们遭遇的所有经济困境都是所谓的管控所造成的,只要放开,一切就都会好起来,但是从2022年年底到现在,我觉得大家也都知道了这本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如果说刚开始放任的那半年还有一小波回光返照,那从2023年年中开始,我几乎听到的都是不太好的消息,得到的反馈都是钱比往年更难挣。
中国40多年的经济增长让很多人对高速的增长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只有高速的增长才是一种常态而没有意识到恰恰相反,这种高速的增长本身不管是从人类的历史还是从世界范围内来讲,都是一个不寻常的状态,是一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能做到的奇迹。
如果我们把视线拉得足够宽,视野拉得足够远,维度拉得足够高,那我们就会发现,过去40年的稳态其实已经结束了。
当下,处于过去的世界领导者美国所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正在接近崩溃和瓦解阶段,而新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主导者中国又还没有能够完全顶上的这么一段时间,也就是百年未有之变局的这么一个时间段。
现在是变局而不是稳态的时间段,在这种时期内,我个人的看法是不会存在太久的繁荣期,长期稳定的经济繁荣一定是世界范围内一个有绝对优势国家主导下的体系里面才可能诞生,这不是所谓的美联储加息降息或者是欧美经济能否复苏这些这样的一些简单的角度所能概括的。
如果把当下的世界比作一辆汽车,那么它就正在处于一个旧的发动机已经接近报废,但是新的发动机还没有装上去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里面要把旧的发动机拆掉,要换上新的发动机是要对这一辆车做大手术的,要拆掉很多零部件,要卸掉很多不适合汽车运行的结构,在这一个期间内车子能勉强跑起来不停下,已经是一种奢望了,还去想这辆车能重新像以前那样飙到120,130,我觉得是不切实际的。
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彻底的决出胜负之前,是不会存在很长时间段的繁荣的,我话可以就这么摆在这里了。
这也非常的好理解,因为现在正是两强博弈的时候,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敢把自己的经济泡沫吹得太大,那么他一定会被对手所盯上,对手会不遗余力地想尝试去刺破你的泡沫,来引发你的经济危机。(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经济处于的境地比中国危险多了,也存在更多会被攻击的漏洞。)
因此对于博弈的双方而言,最优的选择都不是将自己的经济加热到过热的状态,而是维持一个最低限度能保持稳定运行的状态来防止对方在经济层面的攻击。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注定了绝大部分个体所能感受到的经济温度一定是偏中性甚至是偏冷的,不可能会有整体过热的状况出现,也就是,钱不像以前那么好挣了。
对于普通人来讲,就跟股票市场一样,绝大部分参与进股票市场的人只有一种情况是能挣钱的,那就是整个市场进入一种整体牛市的状况,这样无论是谁,只要参与进来都能挣钱。
而如果不是这种全民牛市的话,对绝大部分人来讲挣钱就很难了,经济运行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在整个经济状整体状况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甚至是略有降温的情况下,只可能是局部的一些行业能挣钱,不会再呈现之前的那种全民躺着轻松资产大增值的状况。
其实我们回过头再去看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和居民财富增长背后的根源就是流动性的迅猛爆发,也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的迅速增加,而这种货币量的大规模的增量爆发,背后的支柱是两个。
我们常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对于这三个变量来讲,消费是不能直接催生出大量的增量货币的,而能够制造巨量流动性的锚,其实说白了就是两个,一是投资,投资包含了两方面,第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国家层面直接启动的大量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网和航空网络以及通信等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这给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另外就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政策催生了一个庞大且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而这个房地产市场又通过信贷、债务等等渠道往整个社会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
如果一块土地它静静地待在那里,那么它就是一块纯粹的土地,每年的产值如果种大米种水稻可能就1000块钱,但是如果这块地被圈起来,拍出来1个亿,那么地方政府手里就有了1个亿的资金,而当开发商从银行那里贷了2个亿出来,又建了一栋楼,然后居民又从银行里面以20年甚至是30年这样的一个长期的贷款把钱借出来,买光了里面的几百套房子,那么各种杠杆累加起来,最终会有远超于这块土地拍出来的价格的货币被释放出来,数倍,甚至是10倍的流动性这就被创造了出来。
层层杠杆叠加之下,会向社会释放大量的流动性,而这些流动性流入社会之后,整个房地产上下游相关的28个产业,乃至更多的消费都会被创造出来,这就是过去几十年间国内流动性增量的一个重要来源。
而另外一个制造大量流动性的锚是什么呢?是过去几十年,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也就是出口挣来大量外汇之后催生的大量流动性。
对于做外贸的人来讲,比如说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在中国卖1000块人民币的话,出口到美国几乎就是直接按照1000美元来定价。
这带来的一个最直观的问题是什么呢?如果这张椅子不出口,留在国内并被卖出去,那创造出来的货币的总量就是1000块钱,但是如果它出口了,出口商拿到了1000美元,再把它换成人民币拿到国内的话,同样是这么一张椅子,最终就变成了6000块人民币。
也就是说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但是因为汇率的存在以及之前的强制结汇制度使得大量出口商品在参与了国际贸易之后,直接给国内带来了数倍的流动性。
在我看来,过去的几十年里,规模日渐庞大的房地产市场和出口规模的增长相当于两个源源不断的发动机,给中国注入了天量的流动性,在某种意义上,大家可以把这两样东西当做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货币流动性爆发式增长的两根主要的锚。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讲,你在这个经济体里面越靠近货币产生的锚,你就越容易获得相对于整个社会平均水平而言的超额增量。
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再去看这两个在过去几十年间为中国的流动性爆发增长做出了巨大推动力的两根锚,都非常明显地出现了动力不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