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是首府银川的老城区,近年来,兴庆区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以“三促三优”持续优化“老城新治”路径,加快建设“治理强区”,不断开创兴庆区基层治理新局面。
“跟老高在一起工作时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学到的东西也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相处氛围,非常亲切,信任感极强。”这段话来自胜利街景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思林的轮岗周志,在到胜利街南华社区进行 “社区书记轮岗制”的学习后,她有许多的感悟和思考。
在胜利街街道,“社区书记轮岗制”以南华社区为主要阵地,主要以“导师帮带”的形式带动辖区8个社区围绕便民服务、网格治理、矛盾调解等方面开展“社区书记轮岗”活动,以学助干、以干促学,系统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统筹协调、服务群众、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实践能力。
张思林口中提到的“老高”便是胜利街“社区书记轮岗制”中的导师——胜利街南华社区书记高彩霞。这天上午高彩霞带着张思林入户走访,了解辖区困境老人的生活情况。在康华园小区80岁老人杨定友的家中,看到高彩霞对于老人一家大事小情了如指掌,老人向她讲述近日里自己遇到的各种趣事,这种一家人的相处模式让张思林很是佩服。
“做好社区工作,不仅是帮助居民解决事,更重要的是拉近和居民们的距离,这样才能精准了解到居民需求,将事情做到居民心坎上。”张思林告诉记者,轮岗结束后,自己将会结合景园社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升自身能力。
近年来,兴庆区在社区后备干部人才梯队建设上下足真功夫,完善“导师帮带”培养机制,推广社区“书记”轮岗制,集中105名社区书记开展全员轮训,选树优秀基层党组织“金牌书记”45名,拓展优质社区后备干部303名,建立“1+2+X”网格治理队伍962支,社区服务力量持续壮大。
在兴庆区前进街银华社区,社区、企业、各级职能部门共同奏响“大合唱”,搭起了居民的“幸福站台”。
在塞上骄子小区北门附近,一座“港湾式”公交车站上线。据了解这一公交站台于今年7月“上线”,崭新的公交站牌上清晰展示着车辆信息,遮阳棚、休息座椅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附近不少居民在这里有序等候上车。
“以前的公交车站什么都没有,就在路边有一个站牌。”家住塞上骄子小区的孙晓琴阿姨向记者回忆道,她在这里住了有十几年,以前都是在路边等公交车,不仅车来车往感觉很危险,要是碰巧遇到下雨、下雪天,连个遮风挡雨的都没有,出行就更加困难。
于是,在了解居民诉求后,银华社区结合“问需于民”大走访工作,第一时间开展入户走访,进一步听取民意诉求。随后,以“三促三优”为抓手,通过“吹哨报到”机制,链接多方资源,整合多方力量,最终用时5天就完成了该车站的提档升级。
“现在我们有一个既美观又舒适的公交车站,必须给我们社区还有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点赞!”孙晓琴说。
今年,兴庆区依托网格管理组建“吹哨员”队伍,通过畅通12345市民热线、网格员巡查走访、居民“随手拍”等方式收集问题,三级“吹哨”累计千余次。深化“民呼我为、接诉即办”工作机制,确定部门、乡街专兼职“接哨员”66名,三级累计吹哨1300余次,闭环解决乱堆乱放、飞线充电等问题1170个,解决率达85%,定期跟踪了解“接哨”办理情况,闭环管理让“问题”件件有回应。
近日,兴庆区中山南街新宁社区的网格员祁宵来到辖区餐饮商铺门口,拿出手机登录“兴庆智脑”APP开始了她一天的安全检查工作。
作为一名网格员,祁宵所在新宁社区辖区内的多家餐饮商铺是她需要定期巡查的地方,消防设施设备是否配备到位、应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按照安全检查工作要求,对照“兴庆智脑”APP“安全检查”栏检查清单,逐一检查完毕后,祁宵将检查日期、事项、具体情况等信息录入,便可以提交上传了。对于检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兴庆智脑”APP中也都会特别标注出来一并入库,同时确定整改内容、整改期限,方便后期督促整改,整改完成后,由网格员再次进行复核并入库存档。
“现在,我们兴庆区的网格员都在使用‘兴庆智脑’APP登记上报,流程快、效果还好。”祁宵说,“之前大家安全检查时都是带着‘安全检查记录表’手写登记各项情况,社区六个人检查完辖区内的商铺往往需要2到3天的时间,现在有了‘兴庆智脑’APP,只需要一个上午就能够全部检查完毕,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近年来,兴庆区持续拓展优化“兴庆智脑”功能,完善智慧热线、智慧执法、智慧社区、智慧监控4大模块10项功能,重点开发办事预约、15分钟便民生活圈、AI预警识别等特色应用,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打通各级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数据资源的“一池”汇聚,构建治理“一张网”“一张图”“一个APP”“一个小程序”,让数据多跑路换来群众少跑腿。依托基础数据共享,实现安全检查网格化精细化,以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精准提供介绍信自动生成、老年证办理提醒等服务,重塑再造处置流程,提升群众办事效率。
兴庆区融媒体中心
文|李喆
监制|于凌 编审|高星 编辑|李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