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都喜欢调查学生家境?

学术   2024-11-06 19:01   上海  



大家知道吗?上海某中学疑似调查学生家庭背景了。话题#上海某中学疑似调查学生家庭背景阶层#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老二的位置。



根据网上流传的图片,我们发现这项调查还将孩子的家庭分成了三六九等



11月6日,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工作党委、区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称:


经查,在龙X中学实习任实习教师的一名学生,以开展科研课题为由,擅自将与他人在校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带入学校,并发放给学生填写。


该实习生的行为违反了学校有关未经批准不得使用校外调查问卷的规定,且调查问卷的题目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内外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此事也暴露出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漏洞。


破案了,又是校外人士干的!





研究生导师也喜欢问学生家境


不止中小学,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导师在招生时,也开始把学生的家庭条件当作一个重要的“录取标准”,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奉行“因财施教”的策略。


有些导师会直截了当地问学生:“你家里条件怎么样?”、“有经济困难吗?”、“父母干什么的?”


有些导师的问话就很委婉了。


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84471/answer/857258238

家境调查的理由


那么,导师到底为啥这么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呢?虽然听起来像是“歧视”,但其实背后也有着不小的“现实考量”呢。


大家都能讲述不少“寒门出贵子”的故事,而现实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学生家里真的挺困难,急着帮忙养家糊口,那他们大概率得做兼职,甚至做几份工作才能勉强度日。



可科研工作,尤其是博士阶段的研究,绝对是需要“吃住在实验室”的,如何平衡生活和科研,成了这些有经济压力的学生最头疼的问题。


一位导师坦言,家境不好的学生要是还得面临家庭的经济压力,往往会忙着挣钱,根本没有时间心无旁骛地做科研。


和他们相比,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就省心多了。毕竟他们不用为了生活焦头烂额,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表现也更稳定。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家境较好的申请者:家庭经济支持更好,科研的道路也相对“平坦”些


另外,导师们可不傻,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是为了科研才来读书的。特别是博士阶段,许多学生的目标是提升学历,为了以后在职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而非单纯为了做研究。


对于那些有经济压力的研究生来说,若真是遇到延毕的情况,可能就是雪上加霜了,甚至有患上玉玉症的可能。


家境较好的学生则有很多退路。不仅他们自己生活压力小,导师的培养压力也会小不少。


科研经费博士


最近,高校还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博士生招生模式——“科研经费博士”(简称“科博”)。科博不是通过国家标准的招生计划,而是由导师通过科研项目的经费来资助学生。



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导师可以根据实验室的需要申请名额,资金则完全来自于课题项目经费。


不过,科博的学生也得担心不少问题。由于资金来源不稳定,科博生可能面临没有资助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得自己承担一些费用。住宿、生活费也得自己想办法。


如此一来,导师问清楚学生的家庭条件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很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个模式望而却步。



家境和科研成绩并不是一回事,不能单凭“家里有矿”或者“家里缺钱”就直接做判断。


对于那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尽管面临更多挑战,但只要学术能力过硬,依然能在科研领域大放异彩。


至于家境优渥的学生,虽然资金支持足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能在科研路上无往不利,毕竟,学术可不是靠“家底”来决定的。


更多相关信息,可扫码+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lbertz;参考来源| 微博、留德华叫兽 等



科研与发表
关注科研圏动态,国际期刊动态,介绍发表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