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4年11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要求各用人单位在校园招聘过程中“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这一举措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学历歧视的关注和讨论。话题#校园招聘严禁限定985和211高校#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第二的宝座。
早有禁令了!
实际上,国务院、教育部已经多次颁布此类禁令了。
2013年,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教育部就曾发布“三个严禁”。其中就有一条: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在2020年1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尤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
字面意义令人振奋,仅此而已
尽管这些禁令的字面意义令人振奋,但大学生对它们的期望值并不高。
许多学生表示,虽然禁令频繁出台,但在实际求职中,学历歧视依旧如影随形,影响深远。
对这次的通知,网友评论道:
“虽然没有用,我们也知道没有用,但是我们总得干点什么”的心态做表面功夫的形式主义,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形式主义何时能休,限定只是精神安慰,于结果无任何意义,这旮旯见怪不怪了。
太棒啦 我们大专生照样没救…
事实上,何止大专生没救,研究生,博士生照样没救,因为“第一学历歧视”。
什么是“第一学历”?教育部与招聘方的不同视角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曾对“第一学历”的问题作过回应。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2021年,教育部重申: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然而,招聘单位的观念往往与教育部政策保持一定距离。
在求职市场中,很多招聘方依然将“第一学历”作为筛选求职者的重要标准,尤其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名校毕业的求职者往往能够获得绝对的机会和待遇。
《工人日报》曾报道了一名来自某211高校的应届博士生刘畅,她在求职时因“第一学历”被拒。
尽管她在博士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且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但在应聘家乡的两所211大学时,均未通过简历初筛。
她在与其中一所高校的招聘人员交流时,得到了一个直接的反馈:“第一学历有点弱。”
《法治日报》曾报道了一个叫李敏的985研究生,因为本科学校不出名,被好几家公司拒绝了。
一次面试中,HR甚至坦言没听说过她的本科学校,简单聊了几句就把简历还给她,面试不了了之。
而她一个985本科毕业的同学却得到了HR的喜欢,聊了很久后被录用。这让李敏感到:“我的自尊心被按在地上摩擦,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
这一现象凸显了“第一学历歧视”对研究生群体的伤害,尤其是对那些在非名校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而言,尽管他们通过考研努力提升自己,最终却因为第一学历的限制而无法进入理想的岗位。
最后,学历歧视只是众多就业歧视之一。目前,户籍歧视基本消除。年龄歧视倒是愈演愈烈。我们都热切盼望公务员岗位取消35岁限制,一圆“考公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