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AI只是你的工具吗?”
——智能传播生态下短视频博主与AI的人机关系研究
丁方舟 张 多
【摘 要】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崛起,众多短视频博主开始将AIGC融入其内容创作实践,由此引发了智能传播生态下的人机关系变革。本研究通过对使用生成式AI的短视频博主进行深度访谈,借鉴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人—机—环境”研究范式,建构起了智能传播中的“人—AI—世界”关系图式,并据此分析了短视频博主与AI之间的四种人机关系,即驯化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和互构关系。这一新的人机关系分析框架的建立,有助于突破现有智能传播研究过于关注人机之间主客体关系的二维视角,将作为“环境”的“世界”纳入考量,从“人—AI—世界”三维关系的视角考察人机关系,推动智能传播研究的范式转型。
【关键词】智能传播;人机传播;人机关系;短视频博主;生成式AI
品味区隔与跨越幻象:“土味文化”的米姆式传播研究
王佳鹏 旷 越
【摘 要】已有研究指出,强调模仿与修改的米姆式传播,推动着最初来自小众的“土味文化”不断发展壮大,但不同文化阶层的个体在“土味文化”场域中的共存及其品味区隔却较少受到关注。通过数字民族志研究,可以发现米姆式传播下的“土味文化”呈现出原生态与衍生态两种文化形态,它们不仅风格各异,而且对应着不同文化阶层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因此,无论在可见性层面和媒介使用偏好层面,还是在隐喻生产层面和圈层化交往层面,“土味文化”都未跨越品味区隔。从批判视角进一步审视,米姆式传播本质上是一场精英主导的文化游戏,这消解了特殊群体文化符号的意义性与严肃性。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时代的品味区隔生产也呈现出新特点。
【关键词】土味文化;米姆式传播;品味区隔
短视频用户个人信息披露意向形成机制研究
段秋婷 谢兴政
【摘 要】短视频用户对于个性化推荐算法“成本—效用”的理性评估会对其个人信息披露意向产生重要影响,但其隐含的心理过程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从感知价值理论出发,将短视频用户算法感知的正负“两极”归纳为感知个性化和感知侵入性,检验了两大要素对短视频感知价值的作用效果,并引入算法态度和隐私心理距离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了个人信息披露意向的形成机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感知价值正向影响个人信息披露意向,而感知价值则受到感知个性化和感知侵入性的共同影响,算法态度正向调节感知侵入性对感知价值的负向作用,隐私心理距离正向调节感知价值对个人信息披露意向的影响。此外,本研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揭示了三个高强度个人信息披露意向的前因构型。
【关键词】个人信息披露;个性化推荐算法;感知侵入性;隐私心理距离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论中国共产党“大宣传”理念的多维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张冬平 黄 瑚
【摘 要】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大宣传”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考察。研究发现,尽管该理念正式诞生于21世纪之初,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已具雏形,其思想脉络甚至可追溯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宣传理念中,后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嬗变,最终沉淀为“大宣传”理念。该理念内涵丰富,可从承载形式的灵活多元、广泛主体的协作共治、融入日常的泛在浸润、宣传与实践的交融共进等四个维度把握其基本内涵。对该理念展开系统阐释有利于正本清源,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史的理解。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大宣传;历史演变;理论内涵
交尽于友:阳明士人的讲学对话与公共阐释
米湘月
【摘 要】阳明士人在存在论、历史溯源与言以载道层面上肯认了言说的意义。他们的讲学以友伦为支点,推崇真实的主体之间面对面的交谈。在敞开的状态下,不同主体通过平等的问答、对话和真诚谦逊的态度合异为同,形成良知与得道的共识。以友谊为交往模式的讲学存续、以友辅仁的规劝作用,亦在中国传统朋友观脉络中创造出独具心学禀赋的万物一体的本真群己关系与社会伦理。阳明士人将“学”置于交往之中,讲学对话意味着理解而非自得,具备阐释的公共性价值,并以此实现共明共成之学。言说之鹄的指向秩序,共在的朋友之间的讲习对话有益于凝聚一个认知与良知道德共同体,内蕴政治场域公共话语实践的潜能。士人对言说、对话与友谊的价值阐发对当前重振人际交往仍有启发。
【关键词】友谊;阳明讲学;对话;公共阐释
数字社会研究
幼儿屏幕成瘾:气质类型与父母教养态度的影响研究
白麒钰 张玉涵 陈 沛
【摘 要】媒介迭代正在重塑新一代网络原住民的成长场域,屏幕成瘾这一数字时代症候已悄然拓展至幼儿群体,但其相关机制仍处于“灰色地带”。本研究基于I-PACE模型,检验三维度气质类型与父母教养态度对3—6岁幼儿屏幕成瘾的中介模型,发现冲动性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屏幕成瘾,注意跨度持久性显著负向预测幼儿屏幕成瘾,父母教养态度为气质类型对幼儿屏幕成瘾的中介变量。本研究为新媒体时代减少幼儿问题行为及优化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幼儿;屏幕成瘾;气质类型;教养态度
节奏嵌套:“传播中间地带”的卡车司机及其流动实践
王石磊
【摘 要】传播研究的物质转向与流动转向使人们看到被遗忘的“交通”。本文以节奏为入射角,关注传播“中间地带”的卡车司机及其流动实践。研究发现,工作—生活嵌套的劳动状态使卡车司机对时间、空间、能量三要素等量齐观,他们利用时空间隙调整人、车、货源的节奏;采用前紧后松的迭代节奏以及规训自身能量节奏完成任务;由此形成一套循环中前进的整体节奏。这种节奏受制于行业、家庭等各方影响,最终形成一种结构紧密的嵌套节奏。
【关键词】卡车司机;流动劳动;节奏分析;交通运输
前沿访谈
形象修复理论的形成、演变和新策略
——对话布诺伊特、史安斌、黄懿慧
刘毅涛 章于炎
【摘 要】布诺伊特在1995年提出了有关形象复原(image restoration)的综合性理论,后改称形象修复(image repair)理论。多年来,该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和拓展新的研究视野,整合了陈述理论、辩解理论等多种理论,构建了形象修复策略及其架构体系,研究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领域的危机案例,推动该理论成为指导危机应对研究与实践、制定应对计划和验证实践效果的危机传播研究与实践范式之一,近期新增修复策略,并辨析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理论的关系和实践适用性。国际学生、学者积极参与了上述进程,推动该理论的国际传播和应用。为更好地理解激发形象修复的话语,布诺伊特与合作者还相应地发展了说服性攻击理论并开展相关案例研究。值此理论面世30年之际,本文通过对布诺伊特、史安斌和黄懿慧的访谈,深入探讨该理论的渊源、发展、应用,特别是研究的新视野和新策略。
【关键词】形象修复理论;理论发展;形象修复新策略;布诺伊特;危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