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来源期刊《岭南学报》第二十二辑目录

学术   2025-02-05 09:44   上海  

第二十二辑:關鍵術語 : 打開中國文論寳藏的鑰匙

引言
Xinglu ZHOU (周興陸)


開幕式致辭 : 推動中國文化進一步融人世界文明體系
Xiaoqin DU (杜曉勤)

本體及作家論


‍‍‍

“文道觀”的理論内涵及其歷史演變
Ning LIU (劉寧)‍‍‍

文德 : 中國文論尚德精神的理論基石
Xinglu ZHOU (周興陸)

審美論

古典詩學情景説的理論構成及其演化特徵
Lihua ZHENG (鄭利華)


‍‍‍

再論意境的本質及其理論定位
Yin JIANG (蔣寅)‍‍‍

“興趣”的詩學意涵及其話語承變
Guanghong CHEN (陳廣宏)


“韻”範疇的衍化脉絡與“神韻説”的近世展開
Tijian HOU (侯體健)

文學功能及創作論


‍‍‍

風自何方來? : 諷諭説的形成與演變
Sudong CHENG (程蘇東)

“虚實”範疇的生成語境與應用場景
Xiaojun LIU (劉曉軍) and Biaorong JIANG (姜俵容)

“義法”原委考 : 一個古文概念工具的“時間層”
Yin LU (陸胤)

口誦心惟 : “文氣”説的聲音性與文本性
Qi HU (胡琦)


“文道觀”的理論内涵及其歷史演變

Authors

Ning LIU (劉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Literature and the Way :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Wendao

摘要 Abstract

“文道”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範疇,“文道觀”關注文學的思想内涵與社會價值。先秦時期荀子提倡“宗經明道”,推重儒家經典對明道的重要意義。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提出的“文原於道”强化了“文道觀”的本體論建構。唐宋古文家及其後繼者提倡“文以明道”,追求“文道並重”“文道合一”,在强調創作者主體自覺的基礎上,提倡“文”的明道意義。理學家提倡“文以載道”體現出“重道輕文”的理論傾向。20世紀後,園繞“文以載道”所展開的質疑與反思,推動了對傳统“文道觀”的抽象繼承。

文德 : 中國文論尚德精神的理論基石

Authors

Xinglu ZHOU (周興陸),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Literary virtue : a moral cornerstone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摘要 Abstract

“文德”是中國文論之作家論的基點,貫穿數千年中國文論史,形成了尚德的中國文學傳统。“文人”在社會治理與文明傳承中擔任著重要的任務,因此對“文人”的道德品質有嚴格的要求,而文藝創作天然地崇尚超越規矩、擺脱束縛的精神自由,二者之間構成内在的衛突,於是衍生出“文人無行”的命題。傳统文學批評從正面强調“文德”,德爲主,文爲輔,主次鮮明。面對不同的社會文化現狀,基於不同的思想立場,對“文德”的理解不盡相同。或提倡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或强調士人“不俗”的品格,或主張“性情之正”,以理正情,對情感的抒泄加以疏導和匡正。至明清時期標尚“志士”之詩文,心憂天下,關懷民瘼,個人情懷緊緊聯繫著社會苦難和時代劇變,傳统的“文德”論的内涵因時因地而發展變化,當前中國文論應該有新時代的“文德”論。

古典詩學情景説的理論構成及其演化特徵

Authors

Lihua ZHENG (鄭利華),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heorie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Qing and Jing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ics

摘要 Abstract

作爲中國古典詩學重要範疇之一,情景歷來爲衆家所論議,被視爲詩歌創作的本質基礎和審美構成。追溯起來,情景説在劉勰、鍾嶸等人的著述中已顯理論離形,觸及“情”“景”二者之關係,但其理論導向,重在解釋“感物”成詩的發生原理,闡述自然之“景”觸動詩人之“情”的引發作用。宋明以來,情景成爲重要的詩學話題,對其理論探討趨於加强,尤其是明人謝榛,園繞情景關係的闡説相對集中和詳明,更明確了其對詩歌本質構成和藝術經營所具有的特定意義,謝氏的相關論述,體現了某種劃時代的標誌性意義。在有清一代詩學領域,有關詩歌情景問題的探討漸趨增多,其中王夫之、吴喬、朱庭珍等人堪稱代表,特别是對於情景關係的辨析,成爲諸家闡發的一個核心問題,其討論的角度或層次呈現多樣化特徵,豐富了情景這一範疇的理論建設。

再論意境的本質及其理論定位

Authors

Yin JIANG (蔣寅),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Revisiting the nature of “Yi Jing” and its theoretical positioning

摘要 Abstract

從王國維以來,論者雖概稱“意境”爲範疇,却始終未從範疇的理論概括性和抽象性上來把握它,進而考慮它和古典詩歌審美特質的關係,同時顧及概念的歷史沿革和約定俗成性,只是在普通概念的層面上詮釋其内涵,以致産生諸多歧義。本文根據張東蓀對範疇的界定,由範疇屬性來對意境加以理論定位,將意境理解爲概括和衡量古典詩歌詩美生成機制的抽象範疇,并通過大量文獻證明,到19世紀的詩論中,“意境”一詞已指涉古典詩歌藝術特徵、藝術效果及其生成方式的全部内容,核心則落實於意象化抒情的詩美生成機制,其豐富性和包容性具備了範疇所必要的强大概括力和悠久的歷史淵源。

“興趣”的詩學意涵及其話語承變

Authors

Guanghong CHEN (陳廣宏),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The poetic connotation of “inspired appeal”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discourse

摘要 Abstract

“興趣”一詞,其意涵及所經歷的古今演變,於我們似乎耳熟能詳又習焉不察,值得從概念史的角度予以究明。尤其它的來源與生成,何時進入中國詩學領域,成爲明確的文學批評概念、範疇之表達,又如何於長時段的話語承變中,在凝定其本質意義的同時,被開掘出多重向度,構成豐盈而複雜的指涉,更需有較爲全面而深細的揭示。本文結合現代學術史上的相關成果,嘗試作出這一方面的檢討,希冀在中國詩學的語境中,釐清該詞的意涵變化及演進脈絡,並藉助這樣的線索,進一步窺測近世文學批評體系性的内在構成。

“韻”範疇的衍化脉絡與“神韻説”的近世展開

Authors

Tijian HOU (侯體健),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The evolution of the category of “yun” and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Shenyun theory”

摘要 Abstract

“韻”從最開始表示聲音和諧的“聲韻”,轉而在魏晉時衍化爲評論人物、繪畫、詩文的涵括性術語,並與其他限定詞組合形成複合型概念,逐漸成爲中國文藝批評的重要範疇。宋人對“韻”作了全面系统的闡釋,並將其提升爲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是范温在《潛溪詩眼》中以“有餘意之謂韻”和“韻者美之極”爲思想核心,建構了“韻”範疇相對完整的體系。爰至清代,王士旗吸收前人如司空圖、嚴羽、陸時雍等人的詩學資源,高舉“神韻説”的旗幟,成爲“韻”範疇在近世展開的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形態。“韻”所追求的“取之象外,得於言表”的審美理想,不僅見於古代中國,也廣泛存在於其他文化語境中,應被視爲人類審美的一種共同取向。

風自何方來? : 諷諭説的形成與演變

Authors

Sudong CHENG (程蘇東),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From whence comes the wi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Fengyu from admonition and instruction to analogy and satire

摘要 Abstract

華夏先民早就認識到風具有地方性和引導性兩大特徵,由此將“風”作爲德行流衍的象徵,引伸出影響、傳告之意。《毛詩大序》基於這些自然屬性,指出詩歌同時具有化民和刺上的雙重功能,是溝通上下階層的獨特文化資源,“風”由此成爲具有詩學意義的概念。漢人常用的“風諫”等概念也由此具有一定的詩學意味。至於“風諭”最初用來表示中央對地方、尤其是周邊地區的教化,至漢宣帝、劉歆等則用其表示臣下對君主的諫刺。鄭玄將漢人“五諫從諷”説與基於比興的“譬喻”加以整合,由此形成的“諷喻”説强調詩歌的政教性和修辭性,在中古時期影響廣泛。白居易又提出“諷喻詩”的概念,在强調詩歌政教功能的同時,卻强調詩歌語言的直白,與《詩經》學傳統中的“諷諭”説頗爲不同。二者也共同構成宋明以來諷翁説的不同向度。

“虚實”範疇的生成語境與應用場景

Authors

Xiaojun LIU (劉曉軍),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Biaorong JIANG (姜俵容),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The generating and applying contexts of xu (emptiness) and shi (substance)

摘要 Abstract

“虛實”是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重要範疇。“虛”“實”各有多重義項,“虛”之“空虛”“虛假”義與“實”之“充實”“真實”義並置,便生成“虛實”這個二元對立的範疇。“虛實”語義的形成源自先秦兩漢時期諸子對宇宙人生、天道人道的論述,其中儒家“充實之謂美”與道家“致虚極,守静篤”影響最大。應用到文藝理論中,作爲創作方法,“虛實”主要指虚字與實字、虚句與實句的不同作用,虛寫與實寫的表現手法以及虚構與實録的創作方式;作爲作品風格,“虛實”分别指向“空靈”和“質實”等多種文風,涵蓋詩、詞、小説、戲曲以及繪畫、書法等文學藝術類型。

“義法”原委考 : 一個古文概念工具的“時間層”

Authors

Yin LU (陸胤),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The sources and flows of “Yifa” : sediments of time in a conceptual apparatus for Chinese archaic prose writing

摘要 Abstract

“義法”是清代學者方苞提出的一個古文概念,詞源見於先秦子書、《史記》以及漢代以降有關《春秋》書法、義例的討論,其意義源則是宋元明以來的文章法度之學。清初方苞激活“義法”一詞,賦予其表微、紀事、辨體等多層含義,使之區别於文法“意義群”中的其他親緣詞,實可謂“有爲而作”。康熙末《南山集》案的刺激,使方苞致力於索解司馬遷的盛世心曲,通過《史記》義法的闡釋,試探政治高壓下的隱微表達機制;同時代史學單向度的徵實風尚,更激發方苞在紀事義法中凸顯主觀真實。在方苞身後,桐城後學試圖以“聲氣”超越“義法”,將“義法”理解爲桐城古文結構中一個較粗的環節。古文圈外對於“義法”的理解則更趨寬泛。“義法”概念不斷衍變,多個“時間層”重疊層累,既有在無意識間沿襲前代文法之學的“古層”,又有在政、學具體語境中强烈波動的“表層”。

口誦心惟 : “文氣”説的聲音性與文本性

Authors

Qi HU (胡琦),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其他篇名 Alternative Title

The vocality and textuality of qi

摘要 Abstract

在中國傳统文學批評中,“氣”是一個内藴豐富的概念,兼有作者才氣、語句辭氣、篇章氣勢等多層次的含義。本文從“聲音”的角度追溯“文氣”概念的濶源,認爲中國古典文論中的“氣”基本含義即是貫通“人”與“文”的語言聲氣。在文學主要媒介由聲音轉爲文字之後,“文氣”的概念也發生了隱喻化的轉向,被詮釋爲“擬生命體”的文章中内藴的氣力。後世文人一方面通過字法、句法、章法的講求,以細部批評探尋“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的文字形態,另一方面也用誦讀的方式,不斷重構“文氣”的聲音本源。


徵稿啟事 Call for Papers

《嶺南學報》懇切歡迎學界同道來稿。本刊發表中文稿件,通常一萬五千字左右。較長篇幅的稿件亦會考慮發表。

本刊設“青年學者研究成果”專欄,歡迎青年學者踴躍投稿。

本刊不接受已經發表的稿件,本刊所發論文,重視原創,若涉及知識產權諸問題,應由作者本人負責。

來稿請使用繁體字文本,並提供 Word 和 PDF 兩種文檔。

本刊採用規範的匿名評審制度,聘請相關課題之資深專家進行評審。來稿是否採用,會在兩個月之內作出答覆。

來稿請註明作者中英文姓名、工作單位、並附通信和電郵地址。來稿刊出之後,即付予稿酬及樣刊。

來稿請用電郵附件形式送至 : Ljcs@Ln.edu.hk。編輯部地址:香港新界屯門 嶺南大學中文系 (電話:[852] 2616-7881)



人文学学术资源在线
本学术平台旨在发布历史学、金石学、民族学、文字学等学术资源,包括书讯、期刊目次以及重要论文等,打造覆盖港台、日本、韩国的学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