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目录

学术   2025-01-28 07:46   黑龙江  


2025/1

目录和摘要



历史研究



















文化冷战研究的

四种视角及其 “范式转换”

作 者: 翟韬,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摘 要: 美国文化冷战研究的视角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进。 文化冷战与美国外宣最初在心理战视角下被定义为一种冷战斗争的工具,进而在总体战视角下被逐渐认识到是冷战的同义词和核心的国家安全政策,后来在公共外交视角下被界定为是一种管理殖民地的帝国战略,最后文化冷战在文化视角观照下则被认为是美国国家身份的对外表达。 文化冷战研究的兴起和演变,除了源于是学术潮流自身的“进化”之外,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外部影响:心理战视角和总体战视角的兴起就是因为要回应冷战终结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公共外交-帝国战略视角则是受到了“9.11事件”和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刺激才发展出来的观察角度,最后由于美国国内身份的撕裂,才促使史家关注文化冷战中的国家身份问题,进而转向文化视角。 四种视角有各自的解释范围,彼此并不相互排斥。 文化冷战的研究一直在更新,但却没有“换代”。

本文目次


一、文化冷战是政策的工具:心理战视角

二、文化冷战是政策本身:总体战视角

三、文化冷战是帝国战略:公共外交视角 / 结语


论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

民权运动内部的反战运动及其影响

作 者:于展,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摘 要: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越战的运动,一些激进的民权组织和民权领袖先后参加了反战运动。 这一方面导致民权运动内部的分裂,另一方面,激进的民权组织和领袖遭到了美国政府的监控与压制,陷入了艰难的窘境。 在巨大压力下,民权运动不断走向激进化。 这又进一步引发民权运动内部的严重分裂,激起美国政府的强力镇压。 在某种程度上,民权运动内部的反战运动导致了民权运动的最终衰亡。

本文目次


一、民权运动内部反战运动的背景

二、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反战活动

三、马丁·路德·金的反战活动

四、反战运动与民权运动的激进化和衰落 / 结语


1952 年伯顿的中国之行与

澳工党对华政策的嬗变

作 者: 谢晓啸,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哲学博士。

摘 要: 1952 年 5 月,以澳大利亚外交部前秘书长约翰·伯顿为首的五名和平人士突然宣布他们将应邀赴华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筹备会议。 消息公布后,立即在当时反共、反华气氛浓厚的澳国内引发热议。 此前就力主澳大利亚应当承认中国的伯顿更是迅速遭到澳政府和他本人所属的工党的连番口诛笔伐。 为了抢占舆论先机,立场右倾的工党高层不但公开对伯顿的访华决定提出了批评,而且在不久后就剥夺了他的议会候选人资格。 尽管遭此重挫,但伯顿并未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在与工党领导人 H. V. 伊瓦特重修旧好后,助力他在“霍巴特会议”召开前,起草了之后得到大会通过的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的新外交纲领,为工党谋求澳中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最初的政策基础。

本文目次


一、风波骤起:伯顿访华与工党“以攻为守”的应对策略

二、余波未了:“伯顿主义”的诞生与工党内部分歧的涌现

三、伊瓦特同伯顿的再度携手与工党对华政策的转变 / 结语



















文明传承与文明互鉴:

古代东地中海文明专题



















埃瓦戈拉斯一世时期塞浦路斯

萨拉米斯王国的亲雅典政策探析

作 者:何珵,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摘 要: 公元前 411 年,埃瓦戈拉斯一世在塞浦路斯岛东部建立了新萨拉米斯王国。自即位起,这位君主极力开展与雅典的政治合作以及文化交往活动,他的统治政策对公元前四世纪希腊的政治时局和塞浦路斯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将埃瓦戈拉斯一世亲雅典政策的目的归结于反波斯因素的看法值得商榷。 他的统治延续了古风时期塞浦路斯与希腊世界进行商业交往和文化互动的态势。 这位君主与雅典结盟,对抗同时期岛上其余王国的统治势力,试图实现统一全岛的政治诉求,同时利用外交途径与希腊文化元素展示个人权力。 埃瓦戈拉斯一世的亲雅典政策增强了这位塞浦路斯君主在东地中海世界政治、军事事务上的影响力,促进了希腊大陆文化在塞浦路斯的传播,并为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希腊文化成为塞浦路斯岛的文化主流奠定了基础。

本文目次


一、埃瓦戈拉斯一世亲雅典政策实施前的政治格局与文化氛围

二、埃瓦戈拉斯一世亲雅典政策的内容与影响

三、埃瓦戈拉斯一世亲雅典政策实施的原因 / 结语


11—12 世纪拜占庭帝国地方治理弊端探究 ——基于西南海洋边境的考察

作 者: 孙思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摘 要: 11—12 世纪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落,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地方治理方面存在失策,尤以希腊—伯罗奔尼撒军区所在的西南海洋边境地区为甚。 在战略层面上,拜占庭统治者忽视希腊—伯罗奔尼撒军区的战略地位,弱化海军建设,丧失了西南边境的海洋管制权。 拜占庭帝国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军区的军事建制不完善,海陆两军力量严重不足,西南边境的本土防御逐渐瓦解。 更为重要的是,拜占庭帝国政府无视希腊—伯罗奔尼撒军区民众的基本权益,地方吏治黑暗腐化,通过赋税、劳役、侵吞土地等形式在当地榨取盘剥,失去了西南边境民众对帝国的忠诚和认同。

本文目次


一、11—12 世纪西南地区战略地位的衰退和海洋管制权的丧失

二、西南地区军事建制的弊端和地方防御体系的瓦解

三、西南地区地方吏治的腐化和对帝国忠诚的缺失 / 结语



















美学与美育研究



















作为中国音乐原型的琴乐

作 者:薛富兴,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李晓梦,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摘 要: 琴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原型,在中国音乐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琴为乐统”这一命题要义有三:其一,琴乐源于国家礼仪系统,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自汉以来,琴器与琴道被象征化,成为一个关于宇宙秩序和人生意义的综合性文化符号系统;其三,琴艺典型地体现了“和”这一中国古代音乐的核心审美理想,以琴节情、以琴复性成为琴学目标。 琴艺自觉地究天人之际,以自然意象表达人文趣味,以山水之境安慰人心,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文化理念。 琴艺同时又属于雅艺,是古代社会精英阶层宣示其独特审美趣味和文化理念的巧妙手段。 中国古代音乐史实乃官方音乐、精英音乐与民间音乐三足鼎立的互补共存格局,作为精英音乐的琴艺,其审美趣味与文化理念仅限于精英文化范围,对其影响力不宜过分夸张。

本文目次


琴为乐统

和为琴道

山水情结

琴乃雅器


琴外之音:宋代山水画中

“听琴”意象的倾听结构与审美理想

作 者: 王天乐,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艺术学博士;金婷婷(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摘 要: “琴乐”作为古代士人音乐创作的重要类型,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与审美建构中,逐步形成了以“听琴”为主题的文化意象。 隋唐时期,士人对于琴文化的探讨开始由文学扩大到绘画领域,“山水琴音”成为宋代山水画中的热门主题。 在宋代诗画论的倡导与影响下,宋代山水画中的“听琴”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听琴描绘,是宋代士人音乐感知与听觉意识在绘画中的自觉。 画家于图像中建立“听觉性”的音乐空间与倾听结构,使山水-琴乐-士人之间形成了和谐的自然秩序,从而唤起观者的听觉想象与哲思精神。 在宋代山水画对听琴意象的表达中,还内涵着宋代士人的察物自省与心物合一的听物文化,以“听觉”引领视觉的感知方式继而构建起中国士人的审美体系与实践方向。 

本文目次


一、琴文化与宋代山水画中的“听琴”意象

二、听琴意象中的听觉转向与音乐感知

三、听琴意象中的音乐空间与倾听结构

四、山水哲思与道境追求:听琴意象的审美理想


白居易琴诗中的诗乐观

作 者: 罗筠筠,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雅雯,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摘 要: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一脉的琴诗文化。 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为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进而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 白居易是历史上琴诗写作最多也最有味道的,并形成了其诗乐观。

本文目次


一、白居易诗乐观的变化

二、琴诗中的诗乐观



















文化遗产研究



















“遗址”还是“场所” ——论《世界遗产公约》文化遗产类型“sites”的中文译法问题

作 者:徐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

摘 要: 世界遗产申报中,首先必须明确申报对象所属的具体类型。 中文翻译时,《世界遗产公约》文化遗产三大类型之一的“sites”长期被译作“遗址”,已经引发了国际理念与国内语境间的错位,影响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实践。 文章通过溯及世界文化遗产三大类型的形成渊源,特别是世界遗产公约筹备专家会议对文化遗产分类讨论的原始记录,明晰 sites 蕴含的环境、景观、区域概念。 联系国际遗产保护领域业已存在的“场所”理念,建议将“sites”的中文翻译,从“遗址”更新为“场所”,以正本清源,并反映当下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本文目次


一、问题的提出

二、包括 sites 在内的世界文化遗产三大类型演变分析

三、《世界遗产公约》确立后 sites 类型的保护实践

四、结论与讨论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文化遗产

保护价值阐释与实施路径研究

作 者: 张蓓蓓,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林鹏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束霞平,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文学博士。

摘 要: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激发了民众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在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建构中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兴力量,数字孪生技术不仅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带来重大改变,而且还能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全新的视角、工具和解决方案。 文章系统梳理了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内涵、关键技术和现状,并结合时空数据资源的整合与虚拟现实的联动两大维度,深入分析了该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及其对多类型文化遗产的全覆盖保护、高质量阐释、展示与传播的影响。 研究表明,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文化遗产获得更为精确和高效的保存与利用,加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进一步促使文化遗产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目次


一、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二、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阐释

三、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路径 / 结论



















哲学研究



















论先秦思想中“听”与“德”的关系

作 者:伍龙,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摘 要: “聽”为“听”的繁体,从字形上彰显着听与德的关系:以耳聆听,且有所“得”即为听。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得以塑造自身的德性,这具体展现为因“听得” 而修“听德”。 “听”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涉及践行的前提、过程和结果。 在听发生之前,听者应首先具备与听之内容相匹配的德性,方可聆听相应内容。 在“听”展开的过程中,克制自身“好听”的自然性,对听的内容予以筛选,能培养听者的品德。 “听” 的结果指向“圣”的培塑,内蕴着“听”与“圣”的关系,“闻而知之”的圣者具备至高的“听德”。 这一“听德”不仅关涉“德性”而且涉及“德行”,其展开在个体通由“听”落实“德”的行为中,听者如金声玉振般始终如一地践行听之德性,在聆听“乐”的过程中被润化,促使自身行为符合和彰显礼的规定,并在归正“听”之本性的过程中,实现有节制的听。 “德”所内涵的“德性”与“德行”的双重意义,都可以促使听者更好地成己与成物。

本文目次


一、聽与德

二、由听习德性

三、以听践德行 / 余论


生命的自我保存:

智能的谱系学及其重构

作 者: 徐亚清,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地方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于水,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江苏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管理学博士。

摘 要: 在谱系学视野下,智能概念事实上是对启蒙思潮的认知内核,即生命建构起空前强大的技术结构,通过掌控生活世界实现更精致的自我保存。 作为谱系学的奠基者,尼采提出了保存悖论,他将智能这一霍布斯、康德等人推崇的认知视为促使生命走向衰败的逻辑。 在尼采看来,生命衰败源自于人类以丧失真实体验为代价尊奉技术。此后百年,海德格尔和福柯等谱系学继承者将智能认知视为裹挟生命的话语,但浓厚的语言学风格使他们论述的现实感不断弱化,主体性的极致凸显则使他们开始维护尼采痛恨的孱弱生命。 重塑智能认知,意味着重新关注生命的真实体验,这便需要继续思考福柯晚年未完成的关注马克思的命题,把握感性现实之维,回应尼采的生命超越之问。

本文目次


一、智能与保存:来自尼采的遗产

二、生命的定位与反抗:从海德格尔到福柯

三、生命的真实体验:马克思主义与智能的认知重构 / 结语



















再解读



















清代公案文学的叙事重构与法治省思 ——以《警富新书》和《九命奇冤》为中心

作 者:崔蕴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怡然,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博士研究生。

摘 要: 《警富新书》和《九命奇冤》是改编真实案例而成的两部小说,“从案件到故事”的变化呈现出独特的叙事学意涵。 从司法档案和官箴书再到公案小说,逐渐生成了丰厚的故事意涵和法律“想象”。 两部小说中还包含了较少进入读者视野的诉讼实践和诉讼文本,在上控词状中杂糅多元诉请体现了传统中国诉讼观念中“冤”的独特性、微妙性与复杂性,彰显出创作者对社会结构和秩序的书写与反思。 两部小说均塑造了兼具业务能力和高洁品格的正面讼师形象,这是对传统话语模式的艺术突破,也向读者展现了清代中期以来民众对于讼师的复杂情感和微妙变化。 从《警富新书》到《九命奇冤》,彰显出从娱乐教化到思想启蒙的书写转型,具有以案件“开国民智,导文明进步”的时代意味。

本文目次


引言 / 一、从案件到故事:清代“七尸八命案”的叙事重构

二、故事中的诉讼文本与法治反思

三、从故事到文化:文本形态流转中的近代文化转型 / 余论


六朝佛像神异故事的叙事策略与

 文化表征 ——以志怪与僧传为中心

作 者: 苏婳,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张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佛像神异故事是六朝志怪与僧传重要的宣教材料。 编撰者们常借助“神异自现”的叙事模式、利用宗教虚幻与世俗真实相融合的笔法来确立像教权威,文本也呈现出宗教独特的审美形态与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文化表征,故事中对佛像护佑与惩戒凡俗的描写,一方面与六朝民众的信仰认同与造像实践形成互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圣、俗不同语境下的逻辑差异与概念悖论。 同时,六朝佛像神异故事叙事逻辑之所以能于中土成立并流传,源导于自古以来的巫祝崇拜以及借力于统治阶级的权力手段,故而佛像神异故事的创作本质是一场属于政、教两界的造神运动。

本文目次


一、“神异自现”——佛像神异故事的基本叙事策略

二、治愈与护佑:佛像神异故事与民间造像信仰的互动

三、惩戒的悖论:佛像神异故事对过失行为的不同处理

四、皇权的介入:一场宗教与政治并行的造神运动



















时代风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陆耀东专题



















主持人语

1951 年,陆耀东就读于武汉大学,青年时代已展现出不苟流俗的气质,1957 年崭露头角,发表《关于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几个问题》 (与他人合作),引人关注;并在鲁迅研究界首倡“狂人真狂说”,质疑越过文本细读而仅借表层相近的作家自述便下结论的粗暴做法,渐渐形成了在聚讼纷纷、莫衷一是的话题上厚积薄发、辨明正误的治学理路。 至学科重建期,他勇闯“禁区”,率先以详尽的资料论证了鲁迅受尼采影响的事实,开启了以重视创作者思想动态变化与发展过程为方法论的作家研究之路;敢于辩难,为“有争议作家”大胆发声,对徐志摩、闻一多、冯至及“湖畔派”等予以拨乱反正地客观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后的 20 年里,陆耀东一直承担繁重的学会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当“第三代学人”遭遇打压时,仗义执言,力持不能借学术以外力量压倒新人的观点;又对新时期以来的唯我独“新”与学界“浮躁病”加以劝导,担心过分强调研究的当代性极易回到为配合现实需要而歪曲历史的老路和绝境。新世纪后,老骥伏枥,重磅推出了多卷本《中国新诗史》,他获评“用力最勤,收藏最丰富,因而也是最有资格撰写新诗史的专家”。 陆耀东一生钟情于学术,历 50 余年,赓续珞珈学脉,享誉全国。 本期“时代风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专栏特推“陆耀东专题”。 吴宝林撰写的《“文学性”的复权及其游移》分析了陆耀东实证诗学在审美诉求、历史反思和思想启蒙诸方面的意义。 裴亮撰写的《“传/ 论”一体与“诗/ 史”汇通》重审了陆耀东的“诗人论”写作与传记式批评。 刘波撰写的《诗歌史书写的史料意识与求真意志》展现了陆耀东新诗史写作的“水磨工夫”。 陆耀东治学,不违心,不跟风,不自矜,强调广博深厚的原始材料准备,坚持全面阅读前人研究成果,每有所做,必有所获,凸显真我自在的艺术感受,尤重长期持久的悉心探索、微观与宏观的紧密结合,不舍精细而成其阔大,或可谓热爱方抵岁月漫长、笃定乃成名山事业。 (宋声泉)

“文学性”的复权及其游移 

——论陆耀东的实证诗学

作 者: 吴宝林,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摘 要: 陆耀东通常被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第二代学人,但代际话语常常会遮蔽个体的存在。 陆耀东以倾尽全力的研究实践和隐微书写的方式为自身确立了学术主体性。 由于现代文学与中国革命历史之间的特殊形态及错综复杂的当代实践,“文学性”在新时期重获合法性的过程较为复杂,陆耀东以实证作为切入口完成了范式的突破。 他的实证诗学具有审美诉求、历史反思和思想启蒙的意义。 因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唯物史观作为底层逻辑和“执拗的低音”的存在,“文学性”的复权又呈现出游移/ 犹疑的复杂形态,在述学文体上亦呈现混杂和复调特征。

本文目次


一、“代”和“个”:学术主体性的“隐微书写”

二、“文学性”的复权:以实证之名

三、游移/ 犹疑的“文学性” / 余论

“传 / 论”一体与“诗 / 史”会通 ——重审陆耀东的“诗人论”写作与传记式批评

作 者: 裴亮,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摘 要: 陆耀东的新诗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诗人论”到“诗歌史”、从“评传”到“史著”的发展过程。 学界对其学术成就的评价往往重视其诗歌史的编撰而容易忽视其诗人传/ 论的写作。 《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在继承茅盾“作家论”所开创的社会-历史批评传统的同时,以“诗人”为脉络,以“诗美”为标准,以“诗史”为背景,展现了一种“诗/ 史”会通式的批评实践。 《徐志摩评传》的写作及其修订坚持了“美学的”凝视(审美研究)和“历史的”沉思(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重审其“诗人论”写作与传记式批评,对于革新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写作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目次


引言:问题之所在

一、知人论诗与诗/ 史会通:“诗人论”文体及其对历史批评的扬弃

二、“美学的”与“历史的”合力:《徐志摩评传》的超时代性

结语:作为方法的“传记式批评”


诗歌史书写的史料意识与求真意志 

——论陆耀东的新诗史写作

作 者:刘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摘 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第二代”奠基性学人之一,陆耀东以新诗研究见长。从最早研究郭沫若、闻一多等诗人开始,他就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十年间,他致力于诗集、诗选和相关报刊等第一手资料的寻获,试图以严谨的史料意识和“水磨功夫”写出一部堪称“信史”的新诗史。 直到古稀之年,他才以毕生积累来撰写三卷本《中国新诗史》(1916—1949)。 陆耀东反对以论代史,在保持求真意志中以真实细节和个体诗人作为撰史依据,致力于建构出基于史料真实的新诗情境史,这一选择打破了过去以流派和思潮来写文学史的历史格局,突出了诗人应位于新诗史的主体地位的诉求。 其新诗史的撰写不仅立足于史,且同样注重诗艺本身的演进,作者对于诗人的阐释与评价客观、公允,且不乏综合性的审美判断,为新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启示。

本文目次


一、史料意识与“水磨工夫”

二、从流派到社团:以“人”为主体的史学范式

三、求真意志与情境新诗史的可能性



















教师情感研究



















“教良心书”:情感能量

视域下中学教师教育激情研究

作 者:胡鹏辉,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讲师;杜沙沙,岭南师范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田国秀,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摘 要: “教良心书”指的是教师持有不公平感时,在良心的驱使而坚持教学工作并维持在一种低限度平衡的状态,其具有时代性、情感性、多样性和伦理性。 本研究基于一所西部县城中学教师访谈和其教育活动的长时段观察,聚焦于教师“教良心书”这一情感话语,并从纳入意义维度后的情感能量视角来探究其根源。 研究发现,县城中学面临的“生源降级”这一结构处境,以及教师的“服务者”角色期待,使得教师处于扩大化的“应试主义”与“安全第一”的张力之中,进而生成了教师在互动仪式中情感能量低沉的“教良心书”状态。 当然,伴随着教育制度变革和教育环境的优化,教师也将从“教良心书”走向“教用心书”。

本文目次


一、熟悉而又陌生的“教良心书”:研究缘起

二、研究框架与田野介绍

三、何为“教良心书”:特征与内涵

四、“教良心书”何以可能? / 结语


“打杂的”还是“导航者” ? ——香港中小学教师身份冲突与情绪调节的个案研究

作 者: 黄莹莹,香港中文大学兼任助理研究员;尹弘飚(通讯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摘 要: 身份的多元性与双重性让身份冲突成为教师普遍具有的心理感受,影响着教师的情绪体验与自我的身份认同。 通过对 13 位香港中小学教师的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五类教师,即濒临崩溃的转校者、“百足多爪”的挣扎者、“慢慢被煲熟”的习惯者、心中之“火”的追求者和易于调节的乐观者。 这五类教师面对着不同程度的身份失衡和专业身份内个人期望与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体验到了复杂的情绪感受并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情绪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教师有“向内”和“向外”两条情绪调节的途径,而身份协同是教师情绪调节的一个有利条件。

本文目次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 讨论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关于“中文+职业技能”由事业概念

向学术概念转换的思考

作 者:杨金成,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摘 要: “中文+职业技能”是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学界、业界关注的热点。 然而,人们对“中文+职业技能”概念属性研究不够,更缺乏对其关联学术概念的研究。 本文认为,“中文+职业技能”是一个事业性概念,需要构建与此相关联的学术概念。 通过分析,本文提出“职业中文”可作为学术概念,与“中文+职业技能”的事业概念相对应,且两个概念相伴而行,两种话语及话语体系并行。 当前,应强化“职业中文”学术概念意识,增大使用频率,在“中文+职业技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职业中文”的学术概念得到强化,以其作为核心概念的专门用途中文教学理论得以构建和发展。

本文目次


一、“中文+职业技能”概念的事业属性

二、“中文+职业技能”需要有相关联的学术概念

三、“中文+职业技能”相对应的学术概念

四、“中文+职业技能”关联学术概念建构路径 / 结言


增强现实技术赋能“中文+职业技能” 

教育机理、路径与展望

作 者: 吉晖,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国家语委)语言治理研究融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摘 要: 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增强现实技术为“中文+职业技能” 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增强型环境、多模态资源、社会化互动、智能化评价、包容性空间等特质蕴含了增强现实技术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耦合的内在机理。 数智时代,增强现实技术赋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领域有三条应用路径,分别为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体系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师数智化转型。 未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将通过构建“中文+”教育元宇宙、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促进教学法持续创新等方式,打造更加开放、互联和多元的全球中文教育生态系统。

本文目次


一、引言 / 二、增强现实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耦合机理

三、增强现实赋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路径

四、未来展望 / 五、结语





















人文学学术资源在线
本学术平台旨在发布历史学、金石学、民族学、文字学等学术资源,包括书讯、期刊目次以及重要论文等,打造覆盖港台、日本、韩国的学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