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ESG发展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中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随着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逐步推进,ESG理念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日益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为响应国家号召、满足监管要求、吸引国际投资者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长期主义,对ESG的关注度与认可度也在持续提升,已经有相当规模数量的企业组建了ESG行动小组并制定了ESG发展战略。
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成立并提出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倡议(PRI),PRI逐渐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责任投资者网络,世界各国的签署方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均保持了稳定增长。中国的ESG发展步伐相对慢一点,直到2018年,中国机构加入UNPRI的节奏才明显加快,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已有135家机构签署了UNPRI,中国投资者在全球负责任投资进程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和企业自驱的多方加持下,主动披露ESG报告的企业数量也持续攀升。上市公司在ESG信披方面起到了重要领导作用,据统计,2024年以来A股共有2224家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ESG独立报告,披露率达到了42%。
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发展步入相对成熟期
金融科技行业当前发展特征:行业重要性更强、关注业技融合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监管体系完善且行业规范化程度提升、市场格局趋于稳定且注重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导金融科技企业践行ESG发展理念
顶层规划与配套政策要求相继发布,引导金融科技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披露ESG相关报告文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践行ESG惠及企业的同时可辐射到全社会
金融科技公司践行ESG有利于提升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度、公司经营水平及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借助科技能力与金融服务亦可放大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
中国金融科技ESG生态图谱
金融科技企业ESG信息披露远超其他行业
上市企业更有动力主动披露ESG报告获得投资者信赖;头部企业虽未上市但正通过主动披露ESG\CSR报告提升信息透明度,引领行业企业拥抱ESG可持续发展
ESG已经成为投资者评估企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因素,为增加信息披露透明度、获得投资者信赖,上市企业更有动力主动披露ESG报告,这也是当前中国企业ESG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金融科技行业亦遵循这一规律:样本中的16家上市企业均披露了ESG/CSR报告,其中14家披露ESG报告。但又不止于此:根据艾瑞统计,2023年共有36家金融科技企业机构披露了ESG/CSR报告,这一数目远超上市企业数量,我们发现,处于行业头部的金融科技企业、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银行虽未上市, 但已然积极承担起头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行业责任,主动搭建ESG战略、披露ESG报告,为行业企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引领金融科技企业拥抱ESG可持续发展。此外,部分金融科技企业虽未披露ESG\CSR报告,但也主动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消费投诉工作报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报告等文件,金融科技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
金融科技ESG报告编制依据多元化
国内外标准与规范均纳入编制ESG报告参考,GRI和SDGs是引领性文件;港交所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因此联交所C2也是报告编制主要参考
金融科技企业ESG报告编制内容特征
外部鉴证比例低且以有限保证为主;ESG战略融入度已超半数但深度不足;关键绩效表披露率高但不同企业披露维度与颗粒度参差不齐
由于缺乏统一的ESG报告披露要求和标准,金融科技企业在编制ESG报告时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理解和自驱,这导致各家企业编制ESG报告差异较大。根据观察,24家金融科技企业编制ESG报告的内容特征如下:
金融科技企业ESG管治
董事会→管理层→ESG行动小组是金融科技企业ESG管治通用架构,上下贯通的对接机制护航ESG工作在全司层面高效有序推进
24家发布ESG报告的金融科技企业中,有14家已经披露ESG管治架构,“董事会→管理层→ESG行动小组”是各家企业通用架构,通过这一上下贯通的对接机制,确保了金融科技企业的ESG披露战略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保持一致、ESG理念深入企业日常运营工作中、以及ESG工作在全司层面得以高效有序推进。
将ESG理念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在此基础上,也有企业专门设立了ESG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办公室、ESG项目组、ESG相关议题管理部门等组织,丰富而全面的公司治理架构体现了金融科技企业践行ESG工作的决心与信心。
实质性议题是开展ESG管理与信息披露的抓手
实质性议题重要性评估有助于确保企业有效处理利益相关方的重大关切问题
24家发布ESG报告的金融科技企业中,有23家企业都披露了实质性议题重要性矩阵。金融科技企业判定实质性议题重要性的步骤是:①结合公司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趋势、监管及资本市场要求等因素,识别并形成年度重要性议题列表;②与各利益相关方以多种渠道/方式展开沟通调研,了解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③基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调研结果,结合公司自己关注的重要议题综合考量,从对利益相关方和对企业自身重要性两个维度对实质性议进行重要性排序;④向管理层提交重要性议题评估报告,经管理层审议批准后,根据重要性议题评估结果确定公司ESG披露重点,收集各议题相关资料后编制企业ESG报告。
评估实质性议题重要性有助于帮助金融科技企业厘清对可持续发展而言哪些因素是更重要的,确保企业可以有效处理利益相关方的重大关切问题,也有助于指导企业制定ESG发展和战略规划、指导ESG工作开展和资源投入、确保公司层面制定ESG管治和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编制ESG报告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加了解企业自身。实质性议题重要性评估是体现ESG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的基础。
金融科技企业关注的ESG实质性议题
相比环境,更关注公司治理类别下的议题
创新性强、发展速度快、注重风险管理等行业特性影响金融科技企业关注议题
本次研究组对23家披露实质性议题重要性矩阵的金融科技企业ESG报告进行频次分类统计,经过对同一议题的名称差异进行处理后,发现金融科技企业提及的重要性议题共计91个(详见上页)。基于此结果,研究组根据各金融科技企业对关注度最高的29个议题的重要性排序展开了序列重要性统计分析,得到了下方的iResearch:金融科技企业ESG –实质性议题综合重要性矩阵 ( 2024 )。
研究组发现,虽然金融科技企业对ESG各项议题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但目前最关注的还是G-公司治理类别下的议题,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的行业特性:①金融科技行业具有创新性强、发展速度快、影响力深远的特征,对隐私保护、风险管理等方面需更为关注;②金融科技行业与金融行业高度协同,金融行业非常注重透明度、道德经营和风险管理,利益相关方对金融行业的要求也会平移到金融科技企业上。
金融科技企业核心关注的五大实质性议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科技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发展普惠金融、内控合规是金融科技企业和利益相关方共同最关注的议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和新兴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背景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科技公司需发挥领导作用赋能并带动各行业发展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改和产改的战略机遇,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是我国国建的战略物资。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增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开始发挥价值,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则开始制定。2024年,国家数据局发布《“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后,以政务、金融、互联网、交电为代表的行业持续深化数据要素的发展与应用,而随着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建设加速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将进一步带动数据流通服务与交易。
数据体量的爆发式增长和所涉行业企业的增加,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将让网络安全威胁更为多元,网络安全技术需求更迫切,近年来各政府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网络安全政策,旨在加强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与能力建设,推进传统安全产品升级,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金融是数字化度最高、数据体量最大、科技应用最深入的行业,金融科技公司作为行业重要参与者需发挥领导作用赋能并带动各行业发展。
金融科技公司普遍就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设立专门的管理架构与制度体系,严密的基础保障与持续的技术升级实现了对隐私信息的收集、使用、保护的严格控制
科技创新
持续的创新是金融科技企业构建自身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大众对其赋能实体经济与数据要素等使命的时代要求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要推动金融科技从基础支撑到驱动变革;金融机构应以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促进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融合应用,新阶段的金融科技行业将更加重视技术与业务的交融共振。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不仅居于首位,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文章”的重要抓手。新的发展阶段中,不论是出于金融科技企业自身发展考量还是出于社会各界对金融科技提出的需求考量,金融科技企业都需要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来实现/满足。这些对金融科技行业和企业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不仅是金融科技企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八大创新实践:建设创新研发体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搭建技术创新平台、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加强行业生态交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开源共创、激发数据要素价值
AIGC与大模型在金融科技的应用,将极大地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市场的深化探索,驱动行业指数化发展
2022年11月上线的AIGC应用ChatGPT,凭借其在语义理解、文本创作、代码编写、逻辑推理、知识问答等领域的卓越表现,以及自然语言对话的低门槛对话方式,迅速获得大量用户,并掀起了AIGC与大模型的浪潮。受惠于各行业不断丰富的数据资源、算力硬件资源的持续发展以及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AIGC得以更好的抽象来自于真实世界的多模态数据源并进行有效表达,展现出其作为内容生产的通用工具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应用的巨大潜力。放眼未来,AIGC将以内容生产模式变革催动生产力革新,引领数实融合浪潮下的产业变革,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AIGC将革新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范式,增加内容生产的价值和影响力。另一方面,AIGC将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改善实体经济对于数据资源的应用模式与利用效率,赋能实体经济实现数智化转型。更进一步,AIGC将极大地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更广泛地拓展数实融合空间,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范围将持续扩大交融,实体经济整体上出现创新驱动和结构升级的路径特征,放眼未来,随着实体经济中更多领域加速数字化进程,实体经济体系将进一步完成数字化效率变革。作为现阶段AI产业的排头兵;AIGC对生产力的革新,将一定程度引领产业涌进从IT化、互联网化到智能化的第三阶段数实融合浪潮。
金融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ChatGPT引爆AIGC技术应用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逐渐深化的当下,金融业有望成为AIGC落地的“试验田”和“前沿阵地”。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几乎所有金融科技企业都看好AIGC金融应用前景,且其中29%的企业已有技术和产品布局。
AIGC与大模型技术正在中国金融科技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一方面,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分析能力,包括信贷科技在内的普惠金融工作准确性和效率将被大大提高,甚至可能重塑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传统模式,帮助金融机构更有效地识别和管理风险。另一方面,AIGC与大模型还能够根据用户行为和交易数据生成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此外,AIGC与大模型将极大地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为实现普惠金融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案。
消费者权益保护
相关法规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范围已逐步从银行机构扩大至非银机构,行业监管力度逐年增强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自2013年发布《银行业消费者投诉处理流程管理办法》以来,我国不断出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逐步确定了监管体系的架构和发展目标;《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条文详细规定了金融机构消保体系建设的架构和机制,逐步细化金融机构的责任履行;《银行业消费者投诉处理流程管理办法》、《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等完善和制定了消费者进行维权时投诉、处理流程。
此外,监管部门也陆续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出台了针对性政策,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范围逐渐从银行机构扩大至非银机构,完善被监管的机构范围。
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发布,不仅彰显了政府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坚定决心,还逐步完善细化了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所应当履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更明确了消费者应当享有的权益。另一方面,央行与金监局也加大了对违规金融机构的处罚力度,不论是罚单数量还是金额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表明监管力度在逐年增强。
架构保障、内控机制、员工培训、平台建设与用户宣教五位一体,金融科技公司着力构建以保障消费者切身利益为中心的消保工作体系
随着监管层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关注度的逐年提升,金融科技公司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力度也逐步减价,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系。就消保工作基础体系而言,金融科技公司从架构保障、内控机制、员工培训、平台建设与用户宣教五个方面夯实了消保工作基石;就具体工作实践而言,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从优质产品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负责任营销、金融适当性管理、防范金融犯罪和规范债权清收六大类型展开。但由于各类金融科技公司业务差异较大,各家公司开展工作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发展普惠金融
金融科技是实现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与满意度的最优解决方案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近几年来,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破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改进普惠群体金融服务,有效促进助企纾困、乡村振兴和保障民生。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的理念和实践发生显著变化,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在内的各类金融服务提供者纷纷涌现,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与方法也逐渐显现出了效果,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2022 年 6 月,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全球普惠金融调查(Global Findex)数据,中国多项普惠金融指标增长明显,较多普惠金融核心指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肯定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提出“新形势下,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意见在强调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提升金融科技能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金融科技通过“互联网+”模式,将金融服务覆盖无限延伸,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效降低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是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与满意度、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决方案。
金融科技企业实践普惠金融聚焦在贷款领域,且以服务小微企业为核心
普惠金融概念所涉范围广,包含融资贷款、支付、理财、保险、证券等各种金融服务,但大众通常会更多地将其概念与融资业务进行关联,贷款业务的普惠也受到社会各界最多的讨论与关注,因此金融科技企业实践普惠金融聚焦在融资贷款领域。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其中小微企业是当前普惠金融关注的重点。
2018年,银监会发布《关于2018年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着力缓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支持,聚焦小微企业中的相对薄弱群体。受到各方重点支撑,中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17年的8.8万亿增长到了2023年的29.8万亿元。
践普惠金融聚焦在贷款领域,且以服务小微企业为核心
普惠金融概念所涉范围广,包含融资贷款、支付、理财、保险、证券等各种金融服务,但大众通常会更多地将其概念与融资业务进行关联,贷款业务的普惠也受到社会各界最多的讨论与关注,因此金融科技企业实践普惠金融聚焦在融资贷款领域。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其中小微企业是当前普惠金融关注的重点。
2018年,银监会发布《关于2018年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着力缓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支持,聚焦小微企业中的相对薄弱群体。受到各方重点支撑,中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17年的8.8万亿增长到了2023年的29.8万亿元。
内控合规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金融科技企业实施公司战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前所述,公司治理是金融科技公司在E、S、G三个维度中关注度最高、重要性最强的,有效的企业管治架构、规范运作的风险管理机制对确保公司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金融科技企业实施公司战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公司发展韧性、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各相关方利益的疏固基石。
金融科技公司高度重视内控合规工作,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架构与制度体系、建设与宣导合规经营文化氛围、加强风险预警与管理、优化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加大内控内审范围等措施,在优化公司治理质效、强化内控合规管理、提升商业道德自律和全面风险管理覆盖方面积极响应,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携手供应商等行业伙伴共创可持续发展,促进金融市场健康高效运行。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金融科技企业应对内外部冲击、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正以指数化的速度发展更迭,提升业务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潜在风险,金融科技企业时刻面临着来自市场波动、技术变革、法律法规更新以及竞争对手策略变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运营和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保持对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敬畏感,建立一个全面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金融科技公司识别、监测、评估、控制风险,以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把握市场机遇、优化资源配置、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必要保障。
金融科技公司正纷纷建立多角度、全方位、落实到业务全生命周期和公司管理各个业务环节的风险管理管理体系,部分企业已将环境气候风险也作为单独事项进行讨论,金融科技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走向更加科学而全面。
趋势1:信息披露
政策释放强烈的强制ESG信披信号,金融科技企业信披框架将在交易所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行业特性的内容,未来或将以行业联盟方式发起,制定具备垂类行业特性的特殊编制标准
(一)信息披露必要性:早在2016年,香港联交所就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披露ESG报告。内地市场对ESG报告的披露要求则走的稍慢一点。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企业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央企控股上市企业提升ESG治理与风险管理能力、披露ESG专项报告。2023年,国资委研究中心提出了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2023年底实现ESG信息披露全覆盖的目标。进入2024年,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正式实行且要求上市公司在2026年4月30日前发布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显示出强制披露ESG报告的强烈信号,虽然目前政策仅对上市公司提出明确要求,但也积极鼓励非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在政策引导、同侪压力和资本关注等因素影响下,预计未来披露ESG报告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二)信息披露标准方面:目前国际和国内仅针对社会责任报告(CSR)形成了统一标准,对于 ESG报告尚未建立统一标准,但众多企业纷纷参考国际、国内的众多相关文件来编制报告反映了企业对ESG报告标准化的期待。2023年6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基金会发起的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了两份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IFRS S1和IFRS S2,旨在促进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统一,两项准则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对可持续发展治理具备里程碑意义。国内方面,2024年11月,三大交易所分别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征求意见稿),内地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标准框架将逐步形成。
而聚焦金融科技,作为一个影响力广泛到可链接所有行业的行业,其在收获众多社会关注的同时也需要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金融科技企业所披露的信息将在参考国际、国内标准的基础上补充科技伦理、数据保护、普惠金融等具备金融科技行业特性的内容,且未来可能会以行业联盟/协会等方式发起,制定具备垂类行业特性的特殊编制标准。
趋势2:绿色金融
对绿色金融产品设定政策目标以促进ESG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将支持中小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并承担赋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使命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金融在助力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首次将绿色金融引入了G20议程。2021年3月,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随后在多方积极努力下,我国多项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4月,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并对“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做出进一步深化部署。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最突出的是绿色信贷,我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已经超过了30万亿元,增速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增速。这一过程中,六大国有银行积极承担“头雁”作用,共同贡献了60%的绿色信贷市场份额,而未来,随着更多地区针对绿色贷款等产品指标设定政策目标,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也将积极探索、加大对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的投入,金融科技公司将承担赋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快转型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使命,在绿色信贷、ESG 投融资、绿色普惠、转型金融、碳资产核算、碳普惠等多个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应用,金融科技公司与各类银行、交易所、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也会进一步深化。
趋势3:ESG科技创新
金融科技企业将涌入绿色金融创新、碳减排支持工具、数字能耗管理等绿色科技创新赛道,企业定位重心进一步从“金融”转移到“科技”,受到资本更多关注
金融科技公司承担赋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快转型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为加速转型金融发展,金融科技公司正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展技术与产品创新,赋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在碳账户、碳管理平台、碳交易等碳减排支持工具方面积极建设,碳核算管理解决方案正逐渐走向成熟。此外,要实现“3060”的减碳目标,需要促进高碳、高排放产品的转型和加快纯绿领域发展两条腿一起走路,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积极探索ESG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化能耗管理工具等方式实现赋能,其所服务的客户也从金融延展到了农业、工业等更多领域。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科技企业的定位重心也将进一步从“金融”转移到“科技”,金融科技公司业务范围扩展不仅将为其打开第二增长曲线,也将吸引更多资本市场的目光,获得投融资资金支持。
👇欢迎关注艾瑞数智获取更多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查看及下载PDF高清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