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丨全国其他省份2024年中考作文都考什么?你会写吗?(一)

教育   2024-11-14 15:17   辽宁  



作文是初三备考阶段不容小觑的重要复习模块。提高作文成绩是增强语文综合能力、促进中考增分的助力器。

招生考试通讯全媒体精选全国部分省份2024年中考语文作文题,邀请辽宁省内语文教研员和名校一线语文教师详细解析题目,帮助考生把握2025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掌握更多审题思路和写作构思。

更多中考作文题目解析与范文展评,详见《招生考试通讯》2024年第9期~第12期“考场作文”栏目。


浙江卷


2024年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假如有人问我:你努力了这么久,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我会这么回答:我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但我失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带来的改变。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就其中一项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1)角度自定,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不少于500字;
(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题目解析



一、审题与立意
首先阅读引导语。从时间角度看,努力的时间很长;从结果的角度看,没有明显的、有成就感的结果。然而,当我们努力之后会发现,尽管没有获得什么,但是努力本身促使我们成长,我们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失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依据以上的初步分析,考生可以确定如下方面的立意:
1.衡量努力的标准只有结果吗?获得什么,不是努力的目的,也不是努力的标尺,更不是努力的价值所在。
2.努力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成长,成长中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结果。
3.成长中我们失掉倦怠,克服浮躁,战胜怯懦,获取新的知识。
4.在成长中,收获自信,收获辩证的哲理认知。
二、选材与构思
题目中“谈谈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带来的改变”已经为考生指明了写作的范畴和素材选择的提示,可以围绕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等方面选材。
考生可以写学科学习——获得新知,提升能力,也可以写一种技能的精进。可以写劳动的过程——劳动中获得劳动的知识,基本的劳动生存技能,更主要的是形成了热爱劳动、会劳动、珍惜劳动果实、尊重劳动、共同劳动的意识,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未来的理念。可以写锻炼——锻炼的不仅是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可以锻炼心性,克服恐惧、浮躁、怯懦,学会坚韧、顽强,敢于胜利、勇于胜利的志气,培养敬天爱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写探索——记叙探索的经历,开阔视野,获得新的知识,体会新的人生境界,在成长的路上有新的认知。可以讲述修身——记叙一句话、一本书对自己成长带来的巨大影响,改变自己的心性和容颜,培养敬畏自然、悲天悯人和尊重他人的道德情怀。
考生可以确定自己的观点,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成议论文。也可以记叙自己成长的经历,写自己的变化,抒发内心的感受。无论写成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要文体特征鲜明。写成议论文需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力,论证思路清晰严谨。写成记叙文要注意人物形象刻画,叙述清楚改变的过程,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认识和体悟。

沈阳市浑南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 高勇


上海卷


2024年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假如世界是一摊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摊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请以“我也是个取水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一、审题与立意 
题目运用了比喻修辞,“取水”作为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经常出现,常理解为饮水思源或者安贫乐道、知足常乐。题目中的“取水”,与传统文学里对“取水”的理解截然不同。实际指的是个人的“成长”,既指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探寻中的收获,又指找到更适合自己对未知领域的认知方式。审题思路要打开。题目中还有个至关重要的词——“也”。“我也是个取水人”,承认别人的取水方式对,又表明有自己的取水方式。这说明每个人的成长或发展途径是多元化的,“我”在取水的同时,也可以从别人的行为中获得成长经验。
综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探寻未知事物,拓宽自己眼界。
2.探寻未知事物,增长自身才干。
3.探寻未知事物,发现客观规律。
4.探寻未知事物,找到合适的认知方式等。
二、选材与构思
“取水”是选材的首要指向,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所选材料也不必千篇一律,以能突出表现主题为上,最好做到避俗求新。可以选取与“水”有关的素材:学游泳,表现百折不挠的意志;划龙舟,体会千帆竞渡的快感等。也可以涉猎学习生活:经历学习成绩大起大落,勇做弄潮儿,越挫越勇。还可以谈及传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感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等。
在写作时,应侧重表现“取水”的意象,同时注意“也”这个词所传达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通过简明扼要的叙述,生动形象的描写,讲述自己与众不同的经历,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大多数考生都会写成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因为这种文体写起来会得心应手。当然,也可以采用书信、演讲稿、散文、议论文等文体来创作,前提是必须能熟练驾驭这类文体,发挥出文体优势,否则容易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沈阳市第三十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才智



湖北卷


2024年真题回放



从下列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自然界,树如人,活出人的姿态;生活中,人如树,可展现树的风采。请将“     那棵树”补充完整(可补充“欣赏”“超越”或“窗外”“儿时”等),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月夜》中说:“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与思考。请以“成长应有的姿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任务三:树会说话吗?树会行走吗?月宫里的桂树长什么样?……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题目解析



●任务一
一、审题与立意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中心词是“那棵树”,根据导语的提示,要考虑“树”与“人”的关联,然后把题目补充完整。补充的词语或提示写作方向,或提示写作重点。比如,补充的词语“欣赏、超越”意味着要表达对成长的感悟与思考,“窗外、儿时”提示了生活空间、成长痕迹。
立意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通过描写一棵树的坚韧生长,联想到人的顽强奋斗;或者讲述儿时与一棵树的故事,表达对美好童年和纯真的怀念;也可以写欣赏一棵树的独特品质,进而思索自己的人生追求等。
二、选材与构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树,树即人生。考生学过的课文《白杨礼赞》《一棵小桃树》赞美了树在逆境中顽强抗争的伟大精神;《驿路梨花》赞美了如梨花般纯洁美好的、助人为乐的品质;《紫藤萝瀑布》感悟生命长河永无止境……树木与树人并存,立德树人的深意也尽显其间。
考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拓展思路,一是超越时空去寻找“那棵树”——何时?何地?何树?二是从短语类型去补充题目2。
总之,写作时要围绕所补充的题目,紧扣“树”和“人”的关系,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任务二
一、审题与立意
命题作文《成长应有的姿态》,关键词是“成长”,意为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变化和进步,包括思想、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中心词“姿态”则强调了成长过程中的态度和方式。“应有”提示正向立意,凸显价值导向。作文以议论文形式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作文提示语引用了沈尹默1917年创作的现代诗《月夜》中“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一句,表现了诗人面对艰难处境时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题目“成长应有的姿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成长需要积极的心态或优秀品质,比如乐观、勇敢、坚持等,这些品质可以帮助考生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勇往直前。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通过阅读、学习、实践等方式,考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还可以是团队的、社会的,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共同成长。成长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正是这些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二、选材与构思
关于“成长应有的姿态”这个论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调取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名人的成长故事、与成长相关的名人名言—并整理筛选。最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分析论证。
● 任务三
一、审题与立意
任务三连用三个问句“树会行走吗?树会说话吗?月宫中的桂树长什么样?”启发考生从空间、情感、传奇的角度展开想象。作文文体自定(既可以写童话、寓言,也可以写科幻小品),题目自拟。
要注意的是,虚构写作不能漫无边际,想象和联想要围绕明确的主题,作文的主题离不开自然与环境、生命与情感、科学与文化。
二、选材与构思
围绕“树”进行联想和想象,以此确立作文的主题,通过围绕“树”,叙述相关的故事,把这个主题展示出来。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郭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招生考试通讯》杂志微信公众号“沈阳中考通讯”


      出品| 招生考试通讯全媒体

      编辑| 柳   琳
      设计| 史依宁



END




沈阳中考通讯
辽沈中考必读号; 考生之友,升学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