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入圣、神目如电、五体投地……这些成语竟然都出自唐僧?

文化   2024-09-27 20:07   北京  



本 文 约 4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白龙马,蹄朝西
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
西天取经上大路
一走就是几万里
——《白龙马》

在我们追思古人,神游西方时,不仅惊异于西行经历的匪夷所思,重读原著则更会惊诧于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竟与唐僧相关。

从成语来看《西游记》里的唐僧形象


在《西游记》里,一讲到唐僧来历,往往都会说“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第十二回也明确点出“金蝉脱壳化西涵”。这让很多人以为“金蝉子”这词来自佛门。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来自道家文化。在道教文化中,“金蝉”是一个标准的炼丹术语。在明初《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开篇有这么一段话:“刘先生长生不死金蝉脱壳天仙图口诀”。在这本炼丹手册里面的“金蝉脱壳”就是重获新生的意思。道家炼丹的目的是长生不老,而长生不老的必经之路就是金蝉脱壳,这实际上与唐僧的经历正是相符。金蝉子托生为唐僧,也可以视为一次“脱壳”——“化圣为凡”(逆向),而唐僧西天取经历经磨难,最终得道成佛,又可视为一次“脱壳”——“超凡入圣”正向)


“超凡入圣”一词,其实在《西游记》里也与唐僧形象有所绑定。说起唐僧的宝贝,除了他那吃一口就长生不老的肉,锦斓袈裟当属第一身外物。在长安城里,菩萨回答唐太宗锦斓袈裟的好处时,曾描述道:


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这袈裟是冰蚕造练抽丝,巧匠翻腾为线。仙娥织就,神女机成。方方簇幅绣花缝,片片相帮堆锦饾。玲珑散碎斗妆花,色亮飘光喷宝艳。穿上满身红雾绕,脱来一段彩云飞。三天门外透玄光,五岳山前生宝气。重重嵌就西番莲,灼灼悬珠星斗象。四角上有夜明珠,攒顶间一颗祖母绿。虽无全照原本体,也有生光八宝攒。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闲时折迭,千层包裹透虹霓。遇圣才穿,惊动诸天神鬼怕。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尘珠、定风珠。又有那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偷月沁白,与日争红。条条仙气盈空,朵朵祥光捧圣。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照山川,惊虎豹;影海岛,动鱼龙。沿边两道销金锁,叩领连环白玉琮。


身披这件“超凡入圣”的锦斓袈裟,自然印证着唐僧的“天命取经人”身份。无怪痴活两百多岁的金池长老对这件东西极度垂涎,和孙悟空“五五开”的黑熊精也是十分“宝贝”。最终这一宝贝的真正主人也完成了“超凡入圣”的蜕变,正如书中所说“超凡入圣路非遥”。



《西游记》里成佛以前的唐僧肉眼凡胎”,自然不能完全逃脱人类的七情六欲,尤其是惊惧恐怖,毕竟“唐僧亦凡人”嘛。原书里多次出现唐僧惊得“魂飞魄散”的表述。在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由于走错了路,跌入深坑陷阱,唐僧遇到了寅将军(老虎精),它的形象是:


雄威身凛凛,猛气貌堂堂。

电目飞光艳,雷声振四方。

锯牙舒口外,凿齿露腮旁。

锦绣围身体,文斑裹脊梁。

钢须稀见肉,钩爪利如霜。

东海黄公惧,南山白额王。


登时便“唬得个三藏魂飞魄散,二从者骨软筋麻。”这是书中唐僧第一次见到妖怪,也是第一次“魂飞魄散”。就实际而言,在荒山野岭一只大老虎突然出现,不管它成没成精,都足够骇人了。此后在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里,路经平顶山听到樵夫提醒“那西进的长老!暂停片时。我有一言奉告:此山有一伙毒魔狠怪,专吃你东来西去的人哩。”这时也是“长老闻言,魂飞魄散”,见识过妖魔鬼怪的唐僧,一听又要吃他,这一反应确实是应激的“条件反射”了。与“魂飞魄散”相伴的还有个成语,就是“战战兢兢”,原文常做“战兢兢”。原词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其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后引申为一种害怕发抖的状态。在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唐僧在听闻鹿精国丈说要“得他的心肝煎汤,服我的仙药,足保万年之寿”时,吓得“忽闻此言,諕得三尸神散,七窍烟生,倒在尘埃,浑身是汗,眼不定睛,口不能言。”随后“三藏战兢兢地爬起来”,可以说是直接吓坏了,瞬间整了一套成语大全。此外,出现在唐僧脸上的还有“大惊失色”。在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里,太白金星曾向唐僧师徒四人透露狮驼岭的情形,“西进的长老,且暂住骅骝,紧兜玉勒。这山上有一伙妖魔,吃尽了阎浮世上人,不可前进!”面对这一话语警示,“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一是马的足下不平,二是坐个雕鞍不稳,扑的跌下马来,挣挫不动,睡在草里哼哩。”这一惊下马来的状况,确实显得有些狼狈了。


除了害怕妖怪,唐僧也敬畏鬼神,毕竟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基础教义,因此,才有“撮土焚香”的故事。在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 道迷放心猿”里,孙悟空打死了山贼草寇,唐僧觉得打死的是凡人,这犯了人命,且泾河龙鬼的故事那是唐太宗没事儿就在他耳根前叨咕的先例。故而,唐僧虽然没有准备一应物件,却做到了撮土焚香,心重于行。这一方面是发挥专业技能,祷告安抚亡灵;另一方面,则试图撇清关系,以免伤到自己,其祝词云:


“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反善生嗔。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虽然唐僧害怕妖怪鬼魂,但我们换位思考,也能理解。这并不耽误他的“光明正大”,不禁让人联想起御书“光明正大匾”的四爷,也曾写过“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在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里,唐僧就自称“我本是个光明正大之僧”。不管碰见人间国王、百姓,还是妖魔、神仙,唐僧都会直接自报家门,“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取经”。这直接回答了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也是表明身份,我是有使命的,有后台,轻易你别碰。要是阁下不懂规矩,那我让你知道啥叫规矩,一句“悟空”,后面就是“吃俺老孙一棒”,请问阁下又当如何应对?


此外,唐僧自幼学习佛法,文化底蕴深厚,成语也是张口就来,而且非四字成语用得也相当流畅,可以说是达成了“成语大师”成就。在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祭赛国中“忽见有十数个和尚,一个个披枷戴锁,沿门乞化,着实的褴褛不堪。三藏叹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而在劝诫这一国国王时又称:“万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是被唐僧常常挂在嘴边,通天河劝八戒变童女去投喂锦鲤(灵感大王)时要讲,在黑松林遇到化身捆绑女子的金鼻白毛鼠精时也要讲。在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里,八戒偷了青牛精变出来的衣服时,唐僧还要苦口婆心地教育道“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透过上述这些成语,不难看出《西游记》里的唐僧,不是位真“圣僧”,而是位有血有肉的凡人。可正是凡人逐渐修成正果的过程,七情六欲的展现,才让唐僧的形象更为丰满与真实,而非刻板化的善恶二元对立,这也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


真实历史中的玄奘法师与成语典故


相较于《西游记》里的唐僧,现实世界里的玄奘法师,他的传奇经历也不遑多让。5岁丧母,10岁丧父,11岁净土寺学习佛法,13岁就能够升座讲法,20岁成都受具足戒,随后名满京城,被誉为“佛门千里驹”。鉴于中土佛法论述不一,无有定准,他先是游历了大江南北,遍访名僧求教,却疑窦更生,故而决心西行取经。又因边境不宁,他多次上表西行求法未被通过,竟偷渡出境。在没有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以及西海龙王三太子的情况下,孤身西行五万里,最终到达那烂陀寺,求取《瑜伽师地论》,最终回国译经弘法。委实堪称传奇。而在他或撰或译《大唐西域记》《大般若经》《心经》等典籍之中,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


在奉诏编纂的《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法师明确记载了印度致敬礼仪,其中就有我们现在常说的“五体投地”。在书中对相关等次都有所录:

“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惟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凡其致辞受命,褰裳长跪。尊贤受拜,必有慰辞,或摩其顶,或拊其背,善言诲导,以示亲厚。出家沙门,既受礼敬,惟加善愿,无止跪拜。随所宗事,多有旋绕,或唯一周,或复三匝,宿心别请,数则从欲。”

过等次的至敬之礼,展现了印度佛教的规矩威仪。而透过这些记录可见,“五体投地”的古今含义全然一致,都表示佩服到了极点,因此直至现今,虔诚的佛教徒进行朝拜时,也会沿用这一最高礼节。

《大唐西域记·卷二》中可以窥见“胁不沾席”这一成语的出处。据书中记载,在贵霜帝国迦腻色迦王所建的“大窣堵波西有故伽蓝”(寺庙),其中的“第三重阁有波栗湿缚(唐言胁)尊者室”。这位胁尊者就曾发愿“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修行,最终“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三明智,时人敬仰,因号胁尊者焉”。这一成语也被后世用来形容佛教徒的勤苦修行之举。


《大唐西域记·卷五》里还出现了殊方异域”这一成语。戒日王与玄奘会面时,就曾问道“大唐在何方?”而玄奘则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戒日王一听这话,马上想起来了说,“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唐太宗)。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民庶荷其亭育。”由此可见,唐太宗的威名远播,在异域殊方的印度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这也反映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华文化的强盛实力与强大影响力。

在玄奘大师翻译的《大般若经》《心经》里,我们常用的成语也随处可见。如“镜花水月”,在《大般若经·卷一》里就曾说“于诸法门胜解观察,如幻、如阳焰、如梦、如水月、如响、如空华、如像、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虽皆无实而现似有”。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玄奘译经的大成之作,因其篇幅的短小精悍与内涵的博大精深,而备受世人推崇。其中的“颠倒梦想”“色即是空等成语就广为后世流传沿用。由此可见,唐僧玄奘大师确实是为中华成语库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唐代僧人慧立曾为玄奘立传,其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也衍生出了一些成语,如称玄奘是“菩萨为行,福慧双修,智人得果,不忘其本。”这里的“福慧双修”也成了后世有名的一大成语。而诸如书中出现的“莫所是从”“乐行惠施”等,也都在后世最终定型为“无所适从”“乐善好施”等等。这些成语都是作为玄奘的衍生文化而出现,并在历史中与其他同类词语汇流,形成了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参考文献:

1.玄奘:《大唐西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玄奘:《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文物出版社2020版。

3.《金刚经 心经》,中华书局2019版。

4.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版。

5.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魏仕俊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赵应心(实习)
校对 | 李栋 古月 




国历好物



王朝兴亡 | 家族盛衰 | 个人沉浮

武则天晚年被迫退位
为何还能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名声?

曹操后人为什么足足当了 214 年陈留王?

王朝更迭时,前朝货币都去哪儿了?

这些历史的棋局能教会我们什么?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
再度集结专业学者

以最有意思的视角还原

真实历史的智慧

李开元 施展 刘勃  重磅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封面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