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群体的德行精神,是教师发展职业素养的驱动力,包括六个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职业素养是职业本身的存在之维,是职业发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更是职业者综合品质的体现。新时代要发挥好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办好高校思政课关键力量的作用,须以教育家精神作为引领,涵养思政课教师信念、道德、品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家基于教育实践而建构的价值体系,关涉教师自身与教育关系的问题,是回答新时代教师职业素养相关重大问题的根本遵循,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核相融通。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契合教育家精神的实质
职业素养聚焦的问题是怎样将理想性观念有效地转化为现实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以至善目标指导专业技术性活动,从观念和行动上促使“实然”到“应然”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上,它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专业发展为原则,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目的。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囊括理想信念、学养品性、道德情感、思想境界等方面,展示了教育家的思想观念、立场态度、行为操守和价值选择。它本质上是对教师“是何”“为何”“如何”等根本性问题的解答,蕴含了“至诚报国”的价值要求,反映了“智慧躬耕”“仁爱垂范”“弘道化人”等精神特质,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的核心要义符合教育家精神的要求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其职业素养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实效产生深远影响。“六要”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要义与教育家精神,共同囊括了理想信念、方法创新、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要求,共同构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崇高追求和行动指南。
在理想信念上,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与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要求高度一致。“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基石。政治要强的内核在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领路人,承担着政治引领、价值引导的重要责任,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想”“真信念”,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方法创新上,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与教育家“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的要求高度契合。“思维要新”强调以创新思维赋能思政课教学,通过别开生面的话语体系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呈现思想政治理论的真理之美、崇高之美、力量之美,从而达到入心入脑、修心明智的育人成效。
在道德准则上,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与教育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的要求高度吻合。“人格要正”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严以律己与道德外化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思政课教师对内要修心养性、以身作则,对外以高尚道德感染人、以纯真情感打动人,把人格力量化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精神激励。
在情怀视野上,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视野要广”的要求与教育家“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相适应。“情怀要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心系家国,用真情感染学生;“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历史视野、人文视野、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当代中国、客观认识外部世界。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
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领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职业信仰、职业方法、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方面规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这些构成体现了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伦理内涵,体现了思政课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职业信仰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阐释了“心怀国之大者”的具体内涵,表征了教育家的理想信仰,彰显了教育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它回答了“师之为何”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中国式教育的根本指向,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属性非常突出,要求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富有同情心和人文主义关怀。“至诚报国”的家国精神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信念,也是思政课教师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行为自觉。这种自觉精神和行为的旨归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提供了发展方向,是思政课教师涵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指引。在这种目标指引下,思政课教师锐意将职业信仰转化为教育行动,并付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厚植家国情怀、确立民族复兴的伟大志向。
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职业方法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作为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统合智育和德育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教育家精神的实施策略和基本要求。“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作为躬耕态度,是教育家言行一致的体现,也是教育家精神落到实处的重要方略。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的统一,呈现了教育家精神的方法论内涵,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提供方法指引。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发展的方略,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理念。“启智”属于“智育”的范畴,不仅蕴含了思政课教师传道解惑之意,而且意味着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润心”属于“德育”的范畴,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滋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情操、培育学生境界的高要求。“启智润心”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深化,从心智、心灵的角度拓展“全面发展”的意蕴。“因材施教”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方法之一,强调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注重教育方法的灵活性、艺术性,是思政课教师提升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法宝。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发展的期待,也是教师与学生实现双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勤学”是培养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方法,孜孜以求、潜心求学、精进不已是为人师表的根本要求;“笃行”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实践指向,其内涵是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接地气”融合起来,力求“知行合一”。“求是创新”则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上述的“躬耕态度”既有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实践能力的诉求,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作为道德情操,是教育家德行双修的重要表征。正是因为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育家树立了人格的典范,确立了职业道德的丰碑。“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作为道德情感,反映了教育家在教书育人上的情感投入和奉献精神。其中,“乐教”意涵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之情,“爱生”则内含了师生交往的民主平等的伦理。“爱生”与“乐教”相得益彰,是教育家甘于奉献的内驱力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源泉。教育家“垂范”社会的道德情操、“仁爱”学生的伦理特质,深刻解答了教师伦理的时代之问,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发展提供了伦理导向。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发展的职业操守,是衡量思政课教师专业本色的标准,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到表率作用。一是从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而言,思政课教师只有真信真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品性言行上铸就典范,才能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的目标。二是从教师伦理而言,思政课教师只有以生为本,才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以责任伦理为核心,才能构建公平公正的师生关系;以公信公心为核心,才能获取学生的信任尊重。三是从个体伦理而言,作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是思政课教师的伦理目标,思政课教师只有行“不言之教”,在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上严于自律,才能感召和引领学生。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发展的伦理品格,是思政课师德师风建设的道德准则。爱为师魂,“乐教爱生”囊括对国家之爱、对教育事业之爱、对学生之爱,是思政课教师“人格正”的生动写照。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倾情付出与无限关爱,思政课才发挥出“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筑牢了思政课教师职业伦理的厚重基础。
四、“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职业理想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作为教育家的思想格局,反映了教育家精神在境界上的崇高追求。“胸怀天下”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依托,“以文化人”则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归宿,这两者作为“弘道”的主要构成,体现了教育家对教育事业价值的自觉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最高期待。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发展的理想境界,也是他们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应然选择。无论是家国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胸怀天下的高远境界,是思政课教师“化人”“弘道”思想的逻辑延伸。职业理想对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产生深远影响,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中国教育家初心使命的重要支柱。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理想抱负,是他们教书育人的精神力量,更是他们涵养学生理想信仰的精神资源。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进路
发挥教育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引领作用,要遵循“信仰、素养、能力”三位一体的实践进路。
一、坚守明道信道的职业信仰
要弘扬“大先生”之道,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思政课教师应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深化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信仰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政治素养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部分。教师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炽热情怀,会引发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强化家国意识,关心国家民族的福祉。既要努力实现“小我”的人生价值,又要把“小我”统一到“大我”的理想层面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二是具备宏阔的国际视野。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和国际的视野,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方向问题。一是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视野,教师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通过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激发学生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力。二是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天下情怀,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重大贡献,培育学生“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二、涵养职业核心素养
掌握全面的知识与技能。全面综合的知识技能是思政课教师培育职业素养的基本前提。思政课教师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建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途径呈现教师的学识和涵养。同时,要提升教学技能。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应以“八个统一”为指导思想,把理想信仰与专业知识贯通起来,强调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的创新,力图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深刻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形成良好的“师生共同体”。形成合情合理的“师生共同体”是思政课教师培育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合理的“师生共同体”意味着师生交流要符合逻辑和规律,合情的“师生共同体”则指师生交流契合人的情感和需求。一是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体现在语言交流的层面。语言媒介是思政课教师“讲道理”的必然要求,通过真实真诚的语言交流互动,思政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语言个性以及语词使用的时代性,又要对学生规范用语进行合理引导,以有效的语言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双方高质量的沟通。二是有效的师生关系表现在精神共鸣上。精神共鸣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平等相处、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这需要思政课教师既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全。
三、提升职业发展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多渠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升级。一是解决“专业不对口”的专业知识结构问题。通过优化思政课教师的教与研机制体制,促进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科研来反哺教学、以教学来落实科研,帮助思政课教师从“教书匠”升级到“教育家型教师”轨道上来。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涌现了诸如“思政微课”“移动的思政课堂”“互联网+课堂” 等新样态,为思政课教师重构职业能力提供重要的机遇。为此,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思政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获得感,塑造“全能教师”的良好形象。三是探索师生互动的新方法。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言传和身教的统一,其关键点在于构建“师言”“师德”“师功”合一的教育力量,为此,思政课教师建设网络私人空间,在师生互动中发挥正向的引导作用。以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B站快手等个人社交平台为主要载体,赋予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价值,从虚拟环境中构建思政课教师的导向力量。把课堂阵地与网络阵地结合起来,彰显教师的职业初心和职责使命,突显教师言传真理、身教高尚的道德风貌,以达到身教铸魂的目的。
作者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陈洪源;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焕红
点点赞